新华社沈阳9月9日体育专电
>>> 高清图酷 精彩视频 奖牌榜 完全赛程 赛事查询 微博全运
新华社记者王浩宇 李放 范春生
在我国“奥运战略”的大背景下,入奥对于一个体育项目来说往往意味着有了“饭票”。但没了“五环之光”的照耀,就真的无法生存了吗?非也!
有很多非奥项目,都带有很强的民族性色彩,比如中国的围棋。1993年被从全运会剔除后,原本就是非奥项目的围棋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很多省的围棋队都被砍掉,众多棋手散落至社会的各行各业,有的甚至转行去开出租车。但是,这么多年下来,围棋非但没有继续滑坡,反而日子过得比很多奥运项目还要滋润。
围棋的“致富”之路?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培训推广部主任张文东九段认为,围棋项目能够“活”得很好,关键是其自身几千年历史沉淀出来的魅力,老百姓喜闻乐见,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动力。
由于围棋自身的魅力和老百姓的喜爱,在项目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来自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和推广,形成了民众对围棋教学的需求。而曾经被遣散的旗手们也很快在围棋的培训市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围棋培训市场的繁荣和火爆反过来推动体育总局棋牌中心成立了培训推广部,对围棋的普及、推广和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
据张文东介绍,培训推广部今年3、4月份在沿海和中部11个省份进行了调研,粗略估计目前中国的围棋人口有2、3千万人,光每年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就有100万在学人口(不包括过去学过的)。围棋的培训机构更是多如牛毛,而且有越做越大的趋势,有的地方一所围棋学校就有3000名学生。在未来3年之内,很有可能涌现出资产规模上亿的培训学校和机构。
此外,一线围棋职业棋手如今的生存状况也让很多奥运项目的运动员羡慕。目前,能够参加围甲联赛、以参赛为生的职业棋手大约有60-70人。在这些棋手中,年收入在十几万元和百万级的棋手各有10名左右,其它人的年收入大都在20-50万之间。
民族性运动之外,“舶来品”也是我国非奥项目的一个主要分支,其中台球“先借助外力,再自立门户”的生存模式便值得同类项目借鉴。
在国际上,台球往往会跟贵族、绅士这样的字眼挂钩,但在中国,台球运动兴起于街头闹市。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中的休闲活动匮乏,而台球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民众对娱乐的需求。但指望街边“一小时2块”的台球桌将来承担这项外来运动的推广工作,显然是不现实。
来自英国的外资成为了台球在中国发展初期的推动力。在这些烟草广告商的联系和赞助下,一批英国当时的著名斯诺克[微博]球员纷纷来华参赛表演,用高超的球技抓住了中国大众的眼球,台球就此打下了根基。而进入21世纪后,世台联也开始重视中国市场,不仅免除了很多办赛费用,甚至比赛赛台都是从英国托运过来的,给了中国很多优惠。
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加上之后丁俊晖[微博]横空出世的“明星效应”,中国民间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想要进入台球市场,中国台球协会也借此机会在2008年启动了包括中国斯诺克公开赛等五项斯诺克中巡赛,并采取国际国内双积分制,从而得到了世台联认可后和国际职业赛事接轨。
据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二部部长王涛透露,中国的台球人口目前有6000万左右,他认为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上商业的有机结合,以及台球领域多元化(斯诺克、中国黑八、九球),台球市场怎能不火。
一个非奥项目,如果既没有围棋的自身底蕴,又缺乏台球的外力推动,它的求生之路在哪里?不妨看看中国滑水运动是怎么做的。
对于滑水这样受地域限制、器材相对昂贵的项目,少了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庇佑”,几乎很难在中国发展。但中国滑水并没有困在原地待援,而是主动进行了“接地气”的改革。
与艺术接轨吸引观众,是中国滑水寻求出的一条发展道路。艺术的感染力加上滑水的动感,使艺术滑水很快吸引到了自己的观众群,像2011年的那场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有30万观众到场观看,令人侧目。而艺术滑水不光解决了自身的温饱,还利用创造的经济效益带动了竞技滑水,最终走出了亚洲首位滑水世界杯冠军陈莉莉。
就上面三个非奥项目的求生模式,虽套路上有所区别,但核心都是将建立群众基础放在首位。作为非奥项目,要认识到除了奥运竞技赛事,体育还有别有一片宽阔的天空——全民体育,这不但是其本身追求进入奥运会的通道,也是中国从金牌强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