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成亚青主力引反思:体育进校园谁打开这扇门

2013年08月22日13:48  新华日报

  亚青会橄榄球比赛结束了,中国女队获得亚军,欣喜之余,中国橄榄球协会秘书长刘荣耀担心的是中国橄榄球后继乏力的现状。原来,国内还没有18岁以下专门从事橄榄球项目的运动员,备战亚青会的球员都是从田径、足球、篮球等项目抽调过来的。

  体育进校园在我国一直都是个难题,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体育本来就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橄榄球在日本、韩国、泰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就较为普及,参加亚青会的队员都来自当地中学。

  女子重剑个人亚军、中国香港选手何迪琳,是圣保禄中学高一的学生。她说,击剑只是她的业余爱好,她一周也只训练三天,而她未来则希望成为一名律师。中华台北三对三男篮队员都是新北市的中学生,获得女子跳台亚军的马来西亚选手骆佳宜是高一学生,男跳水选手那哲林和骆佳宜是校友……这些选手平时与同学一起上学,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到比赛时再集中训练一段时间。15岁的那哲林9岁开始练跳水,他一口气就背出了平时一天的作息时间:“早上6点到8点半训练,9点半到下午两点上课,下午三点到七点半训练,晚上8点半到10点上课。”那哲林说,功课基本上都能跟上同学。

  作为同龄少年,中国队的郑植群和黄博文分别获得了男子3米板的冠亚军,但教练冯志文坦言,他们俩文化课程的教育相对少。郑植群和黄博文只是中国专业运动员成长的一个缩影,重专业训练轻文化学习,从小开始就把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割裂开。正因如此,近些年,体教结合、体育进校园已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体育场是亚青会橄榄球的赛前训练场,这两年该校开始尝试引进网球进校园。校长王海燕向记者介绍,第一层面全校普及,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体育课上学到网球的基本技能;第二层面是通过选修课和体育社团,吸收有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进行网球训练;第三层面是与南京市网球管理中心合作,一起培养网球特长生。师生中间已形成了良好的网球氛围,初一学生陈智宇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获得三枚金牌。推广网球的成功让校方喜出望外,借亚青会东风,学校准备改造出一片标准的橄榄球场,打算秋天开学后开一门橄榄球课。

  王海燕深有体会地说,体育进校园,关键要能引进优秀的教练。目前平时每天有3到4位专业网球教练到学校,他们除了负责网球特长生的训练外,也承担了选修课和社团的教学。把专业教练请进校园,让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不再割裂开。不过,如何把更多的优秀教练请进校园,在校园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练认为,体育系统拥有大批优秀教练,而学校却缺乏经验丰富的教练,关键在于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才能更好地推动体育进校园。  本报记者 林华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