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真正来到百姓身边,全民健身才能培育出丰沃的土壤。现有体育场馆不管属于哪个系统,开放应当是统一标准,怎么开放则属于技术问题
如今,国内拥有“奥体中心”的城市已不在少数。一座奥体中心,标配是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上马建设的契机大多是拿到了一项赛事的举办权,尽管建设之初也都提出今后要为全民健身服务,但赛事结束就紧锁大门的情形,并不鲜见。
近日公布的10省区市城乡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样调查显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足,依然是制约大众参与运动的主要因素。在经常锻炼的人群中,分别有将近7%和10%的人认为场地设施“不足”或“不专业”影响了健身需求。对更多平日里不怎么运动的人来说,身边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更是他们打消运动念头、缺失健身习惯的直接因素。
场地设施可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家底”。现有体育场地既有总量不足的刚性缺口,还有开放程度不够的现实制约。体育部门的场馆大多以举办赛事为标准兴建,使用成本高是“不好开放”的理由;学校和其他社会体育场地虽然建设成本不高,但“管理跟不上”等说法也让开放困难重重。至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健身俱乐部当然敞开大门,但如果仅让市场去负担和调节大众的基本健身需求,政府显然有缺位之嫌。
全民健身曾提出“三边工程”的概念,意即为老百姓参与体育提供身边的场地、身边的组织和身边的活动。近年来,各地兴建的全民健身路径等设施取得了一些成果,体育社会指导员在社区中的引领作用也比以往有所提升,但以此来营造属于大众、植根大众的体育健身文化,还有差距。
让体育真正来到百姓身边,全民健身才能培育出丰沃的土壤。现有体育场馆不管属于哪个系统,开放应当是统一标准,怎么开放则属于技术问题;印象中,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人群集中于中老年,而青少年、青壮年对运动场地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应当有更细致的调查和更合理的规划。毕竟,全民健身要了解全民所需,才能有的放矢。
在不同人群、不同形式的体育需求中,“身边”大概是首要且共通的需求,这也是体育成为生活方式的前提。如果在城市里找到合意的运动场地,比找到一家麦当劳或者肯德基更难,体育又该靠什么,才能比快餐更容易进入人们的生活。(范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