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张璐璐专栏:究竟谁更二

2013年04月30日20:44  乒乓世界杂志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会展部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

  综合展区负责人  张璐璐

  别误会,这里的“二”,既不是“富二代”的“二”,更不是“2B青年”的“2”,而是“一生二、二生三”的“二”。

  如果把1995年天津世乒赛,看作国内乒乓球专业用品市场的起点,把当时的企业经营者,看作第一代创业人,现如今,接班潮起,第二代乒乓人正崭露头角:本土的民营企业,一批而立青年,正从父辈手中接棒;相形之下,国有企业的接班者更为年长,历练也更为丰富;国外品牌则更多以中国分公司,或合资公司,来取代之前的代理形式,从“托管”变“直管”。其实,又何止是国内?日本TSP被收购,新股东请来了日本前知名国手松下浩二,并推出了自己新的子品牌VICTAS;甚至远在德国、少为普通消费者所知的高端套胶代工厂ESN,也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来逐步接管日常经营。整个乒乓圈,新人辈出。

  中国古语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和”之外,更需“地利、天时”。而新一代乒乓人风起云涌的同时,中国乒乓球用品业的“地利”已悄然沧海桑田。翻开1990年代的体博会展商名录,河北、江浙、广东可谓乒乓企业的云集之地,尤其天津,企业数量之多,数一不数二。而今,以常年在《乒乓世界》刊载广告的品牌为例,北上广成为绝大多数大牌的中国总部首选,以球板、胶皮这种个人器材为主的品牌,更是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双城记”,而发球机、鞋服较强的品牌,则更多据守广东。“地利”之变,背后是中国乒乓球产业链的价值重心,从生产制造向市场营销的转变:产业兴起之初,对外出口代工,对内以产定销,中国传统的轻工业基地更具先发优势;随着市场话语权向卖方转移,聚集国内核心体育资源的北京、最具国际现代大都市范儿的上海,迅速崛起;越是在个人消费者中渗透率高的品类,运作重心就越是接近北京、上海这种“轻资产”的营销中心,反之,则越是接近产地。

  与“地利”之变相比,新一代乒乓人所面临的“天时”之变,更是世易时移。第一代创业者,所处的是这样一个黄金时期:乒乓球核心消费人群,即40-59岁的中老年人群,在中国人口中的比例,从1993年的17.2%,到1998年的22.17%,到2003年的26.04%,再到2008年的31.22%。特别是2003至2008年间,最有可能拿起乒乓球拍的40-44岁的人口比重,在五年内飙升34%,又赶上北京申奥成功带来的全民健身热潮,乒乓球用品可谓供不应求,“连累”欧洲工人都要为“中国订单”加班加点。此间迅速崛起的一位经销商大户曾说,“50%的年增长?我们的增长要求一般比较高,通常每年都比这个高。”

  但接下来会怎样?40-59岁人口比重,2013年为33.91%,2018、2023、2028、2033年分别为33.07%、32.36%、29.57%、28.17%;其中40-44岁人口比重,将在2013-2018年间陡降25%。虽然总人口结构的变化并不必然带来一项运动人群的数量增减,但与年龄结构的刚性转移相比,运动习惯的培养显然需要更漫长的过程。所以,怎样在消费者人数难有大幅增长的时期,做到有质量的内生型增长?

  需求增长放缓的同时,制造端的生产成本却在急剧上升。每一家工厂的工人都在要求旅游,每一家工厂的90后都是易走难留,富士康可以“百万机器人”,跨国公司可以“美国再制造”,预言家可以“3D打印”,以中国消费为主要市场的中国乒乓球用品企业,何去何从?

  两头受压的同时,中间环节的日子也不好过。第一代创业者,可以大批发、渠道下沉、开设办事处,多一家店就多一份增长。而如今,运动服装品牌们在关店,家电家居连锁在关店,中国乒乓球用品市场,同样在承受去库存的煎熬。店铺租金今非昔比,大经销商门槛高企,是继续傍大户,还是渠道扁平化?甚至与第二代经销商同甘共苦?

  新一代乒乓人,都在日思夜想,答案在哪里?其实,答案就在这一代人身上。回望十余年前,红双喜是最早改制、换代的国营企业;蝴蝶是第一个在中国放弃代理制、设立中国分公司的国外品牌;民营企业里,银河、锐特是最先交接班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就是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乒乓世界》电子版:http://chinattw.cn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