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回应排球联赛赛程短:没钱 职业化或项目都没了

2013年02月06日15:38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6日体育专电 题:排管中心:排球联赛面临的是生存问题

  ——排球联赛观察系列稿之五

  新华社记者徐征

  自1997年成立以来,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就一直全面负责中国排球与沙滩排球项目的业务管理。作为中国排球联赛的主管部门,排管中心一直以来饱受批评,尤其是近年来排球联赛市场化进展缓慢,同足球和篮球相比市场与关注度日益萎缩,而备受关注的中国女排[微博]在国际大赛中的成绩也是起起落落,更是让排管中心成为炮轰的靶子。对此,排管中心主任徐利表示,中国排球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在具体操作中,排管中心以及排球联赛的处境与步伐可谓举步维艰。

  从排管中心成立就担任首任中心主任至今,徐利已经在排球圈里奋斗了16年。他说:“排球联赛进行了这么多年,我们面临的不是发展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

  徐利表示,当年第一届联赛进行的时候,排管中心还没有成立,而从开始到现在也从未提过职业联赛的概念,一直是说以竞赛为突破口,改革赛制,就是改为主客场制。

  徐利说:“当然我们也积极地面对职业化,而且做了一些尝试,调研组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近一年调研,也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建议,包括全运会年控制流动其他时间放开,当时都是提过的。可以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职业化不是说做就能做的。我们要弄清三个概念,第一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职业化?第二职业化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国家?第三是不是只有职业化这种模式才能发展,其他模式都不适合呢?”

  事实上,排管中心刚刚成立就迎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1997-1998排球联赛的第二个赛季即将开始时,联赛的冠名赞助商仍然未能落实。最终,排管中心不得不动用自己的资金来维持联赛的运行,这个赛季最终亏损达800万元,几乎掏空了排管中心的家底。虽然在此后包括维达纸业、步步高、361度等品牌的进入,排球联赛暂时摆脱了“裸奔”的命运,但是始终无法摆脱专业体制下的种种束缚。

  资深排球记者、中国排球网主编杨玛琍回忆说,十几年间,中国排球联赛参赛队伍从8个队到10个队再到12个队、16个队,然后又回到12个队,都是在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由于当时一提甲B联赛,很多赞助商就不投钱了,所以就想着把甲A扩军。结果后来由于队伍多,强弱差距变大,影响了对抗性,没有了悬念,又反过来影响了市场。然后开始减少球队,从名字上想办法,分成了甲A的A组和B组,种种变化都是为了迎合市场。

  徐利表示,排管中心根据现状提出的观点是“依靠市长,面向市场”。在现行的体制下,不可能跨越此前40年的专业化体制,一大步迈到职业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调节所有的关系。比如排管中心一直都允许和鼓励转会,但是最终由于其间各种关系无法打破,转会的文件成为一纸空文。虽然联赛中有广东恒大、北京汽车、天津渤海银行这样的大手笔投入,但同时这个赛季也有辽宁男排、四川男排等球队没有任何赞助商的情况。他说:“那我们搞职业化这些球队怎么办?把他们推向市场,从此政府、体育局就不管了?那不就死了吗?一旦这个项目没了,就不可能再恢复了。广东多明显,砍掉之后根本恢复不了。一个队要维持联赛大约要150万,如果没有了‘市长’,这150万都没有了。”

  尽管有专家指出,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排球俱乐部的投资前景虽然没有足球和篮球那么大,但仍然能够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但在排管中心看来,在具体操作起来的时候事情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顺利。

  徐利说:“可以说我们在向职业化探索的过程中步履维艰,排管中心也是费尽心机。我们差不多每个赛季给各队补贴50万,中心不在联赛上赚一分钱,但市场根本没有那么乐观。”

  针对外界提出的联赛时间过短的问题,徐利也做了解答,原因很简单:没钱。他说:“有人提出联赛时间短影响赞助商投入,我们也想打得时间长场次多,但是就这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还行,时间再长很多队连买机票的钱都没有了,承受不了啊,我们国土面积这么大,这都是国情。”(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