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一个“高危”项目。
不久前的广州马拉松赛上一人死亡、一人生命垂危、1500多人出现身体不适,尤其是跑者“猝死”因被质疑救治不力余波未平,“有备而来”的北京马拉松赛上周末却又出现逾千名参赛者接受伤病治疗、其中965人肌肉拉伤的“状况”!无独有偶,南通一名17岁学生日前在跑完1000米倒地不起后虽经救治仍恐性命难保,也引发人们广泛热议。
其实,马拉松赛虽然跟搏击、赛车、滑雪、柔道等项目一样,是一项死亡率在五万分之一、算是“比较”危险的运动,但只要准备充分、量力而行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就完全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这也是这项历史悠久的长跑项目一直以来得以开展广泛并深受跑者喜爱且影响力巨大的基础。所以,“谈虎色变”大可不必。只要参赛者了解这些运动,赛前准备充分,赛中量力而行,并且医疗救治及时得当,马拉松赛仍是一项安全系数很高的运动。正如刚刚成功入选国际田联名人堂的王军霞所言,如果组织再规范些,参赛选手再谨慎些,相信类似这样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怎样才算准备充分?正如王军霞所言,如果是业余选手参加10公里比赛,至少要提前半年准备,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慢慢增加运动量。如果是参加全程的专业运动员,一年内参赛数量最好不超两次,因为每次比赛之前,都需要花半年时间进行训练准备。此外,赛前热身一定要充分,一般要花半小时以上,进行慢跑及拉韧带、深呼吸等,逐渐把心跳调整到位……
马拉松不能等同于简单跑步,其专业性与其他运动项目一样,难度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参赛的业余马拉松选手需要有长年坚持训练的基础,虽然强制要求参赛者提供体检报告也能有效控制风险、避免事故发生,但参赛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而不盲目冒进也很重要。否则,危险可能会不期而至。
即便是那些训练有素的专业跑者,也必须在身体健康和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参赛,并在参与过程中量力而行,出现不良征兆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否则就有可能发生不测。现在国内很多马拉松赛虽然考虑到众多普通爱好者的参与,相应设有半程、10公里和“迷你”马拉松等项目,也需要遵循重在参与而非玩命的原则,不能忽略其潜在危险。
马拉松赛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战场上雅典战士斐力庇第斯为传递战胜波斯人的胜利信息所跑过的一段42.195公里的超长距离,所以是否适合大多数人参与也一直有争议。值得一提的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位信使虽然最终成功将信送到,最终却以“倒地身亡”的悲剧收场,似乎也一定程度暗示了这一项目对人可能带来的伤害。
对于业余跑者来说,还需要强调的重要一点是,“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固然是一种体育精神,但体育更在于激励人战胜自我,象征意义大于结果追求,所以,“重在参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是专业运动员,挑战纪录和极限也要悠着点,而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否则就会伤害到自身。所以,很有必要弱化对纪录、极限以及获胜的一味追求,同时强化参与比赛、享受过程、获得健康和快乐的意识,其实这也是奥林匹克的要义所在。果真如此,不但客观上能起到保护作用,也能有效遏制兴奋剂等舞弊行为。
自1981年首尝“螃蟹”的北京马拉松赛以来,马拉松赛在国内走过了30多年历程,现在各类地市级马拉松赛总数也已逾30个,明年甚至可能破50大关,不可谓不繁荣,不可谓魅力不大。不过这些比赛往往业余选手甚众,参赛选手总人数普遍过万,北京马拉松赛甚至多达三万,也给医疗救护等保障工作造成了很大压力。对各地举办者而言,在条件具备、准备充分时理性办赛而非一拥而上,并在医疗救护等各个环节上做好保障,尽可能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也能有效降低比赛“事故率”,从而远离谈“马”色变。本报记者 高 伟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