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羽球,生命之缘
要打球,不要当音乐家
2008年以前,国家队和蔡赟年龄差不多的队友还没大批退役时,总能听他们“子乔”长“子乔”短地称呼他。曾有不知情者半开玩笑地问道:“呦,你姓蔡,名赟,字子乔啊?够全乎的。”其实,“蔡子乔”似乎更像是最正宗的名字,它是蔡赟用了十几年的“身份符号”。
1、休矣,子乔之谓
曾几何时,上了预备班的蔡赟总因为名字太难写,被班里的捣蛋分子调侃。“妈,同学们老说我名字‘烂’,又难写又难念,你帮我改一个吧。”看着儿子央求的眼神,母亲袁桂芳有些犯难:名字是她和丈夫绞尽脑汁百里挑一的首选,岂能说改就改。可她心里又一掂量:自己已经教儿子写过好几次了,无奈孩子太皮,她的话就像一股烟,从儿子的左耳朵吹进去,再从右耳朵冒出来,留不住半点痕迹。到头来,儿子自己都不会写,更别指望其他小朋友能记住了。于是,夫妻俩只好又合计着给儿子起了几个名字,并让他自己从中选一个。最后,小蔡赟挑了笔划简单,读起来也好听的“子乔”作为最佳备选。
一天下午,袁桂芳好容易抽出点空闲,拉上欢天喜地的儿子,去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改名字。刚进屋,恰逢那里的工作人员马上要下班。一位着急回家吃饭的民警风风火火接过袁桂芳手中的户口本。“办什么业务?”“给小孩改个名字。”民警低头看看表,愣了片刻:“这样吧,你们也别改了,就在‘别名”这一栏填上要改的名字就行了。”当时,袁桂芳对相关政策一点都不了解,便点头答应。直到后来,蔡赟被选入省队,临行前需要到派出所办理身份证,母子俩这才发现,蔡赟的名字根本没有改过来。原来,按照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别名”一栏应该填写的,是被替换掉的曾用名。当初的手续不对,而今再要修改,得申请多个证明,加盖多个公章,时间完全来不及。改名字的事,因此作罢。
但是,养成的习惯一时难以改掉。蔡赟在做自我介绍时仍会使用“蔡子乔”这个名字。就算进了国家队,国字号球衣印上了“CAI Y”字样,他依然喜欢听大家叫他“子乔”。
2、恨你,手风琴
读小学后,音乐是蔡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别的孩子听上许多遍也辨识不出的音符,他一次就能唱准。老师也因此格外喜欢这个有天赋的小孩。最初,老师想让蔡赟加入学校的鼓号队,但蔡赟觉得他们的演奏聒噪而呆板,不愿参加。于是,老师又向他推荐了手风琴。6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就这样“上了贼船”。
蔡赟依稀记得母亲给自己买的第一台手风琴:小巧轻便的枣红色琴身上布满了黑色花纹,仔细数数,左手边一共有24个贝司,很适合儿童初学者。从此,每周一次的课程,袁桂芳只要得空,便满心希冀地陪儿子一起去拉琴。她怕孩子糊弄自己,硬是学会了难度较大的五线谱。在蔡赟的印象里,母亲这个“琴童”比他还要专注。随着手风琴课程由浅入深,学琴的孩子也从最初的二三十个减少到十七八个。令袁桂芳骄傲的是,蔡赟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
然而,贪玩好动的蔡赟越来越感觉自己像只囚鸟——每天3点多放学回家,先要练3个小时琴。吃完晚饭,再接着练两个钟头。和小伙伴外出玩耍,已是奢望。“我什么时候才能不练啊”成了他和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袁桂芳却也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地回答:“等你爸回来就不拉了。”每每听妈妈这么说,蔡赟便陷入绝望——他知道,忙碌的父亲恨不得每天都在自己即将上床睡觉的时候才回家。更可怕的是,妈妈在练琴这件事上不容他有半点马虎。一旦发现他偷懒,妈妈就会用毛衣针扎他的手。
就这样,蔡赟在极度不情愿中练习了两年多手风琴。24贝司的小琴也换成了96贝司的大家伙。那时的他,已熟练掌握了《蓝色多瑙河》这样难度较大的曲子。一位在文工团工作的叔叔偶然听到蔡赟的演奏,对他赞不绝口。母亲心花怒放,可蔡赟的逆反心理却愈演愈烈。
在小学二年级结束的那年暑假,有一天,当母亲催促蔡赟练琴时,他终于忍不住犟脾气,连珠炮似地朝妈妈吼道:“你为什么总让我做不喜欢的事情!我不弹了!今天死也不弹了!”看着一脸怒气的儿子,袁桂芳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可是,知子莫若母——只要蔡赟倔起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随他去吧,不弹也罢。”想到这,袁桂芳长长地叹了口气。谁知小蔡赟居然“得寸进尺”地说:“我讨厌这个手风琴,以后再也不要看见它!”
说来也怪,自从那天和母亲大吵一架后,那台手风琴真就不翼而飞了。长大后,终于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蔡赟猜测,妈妈肯定舍不得把琴扔掉,或许是将它藏进仓库的某个角落了。
3、回答,改变命运
放弃手风琴后,蔡赟又回到满世界疯跑疯闹的逍遥生活。小伙伴们常常凑在一起,玩“警察捉小偷”或者“骑马打仗”的游戏,蔡赟总喜欢扮演正义感十足的角色。那时候,《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电影,是蔡赟这么大孩子的教科书。那会儿,要是哪位男同学有顶帅气的“大沿帽”,简直成了全班男生羡慕的对象。“当解放军,抓坏人”曾经是蔡赟记事起第一个理想职业。
看着儿子丝毫没有重拾琴技的意思,母亲觉得十分可惜。殊不知,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却悄悄为蔡赟打开了另一扇窗。
三年级开学后的第一天,蔡赟跑回家,跟妈妈说自己要学打羽毛球。原来,学校里的体育老师看他跑步、跳远都不错,问他愿不愿意去体校玩玩。这位老师与蔡赟后来的启蒙教练周建国恰好是朋友,学校已经送去几位高年级学生训练了一段时间,老师就让他们带蔡赟去看看。听说可以玩,蔡赟异常兴奋。袁桂芳觉得,反正孩子不拉琴之后整天疯玩,打球起码能拴住他的心,也就点头应允了。
第二天放学,蔡赟来到苏州市体校。刚踏入羽毛球馆,一位身材魁梧的“叔叔”就满脸笑容地让他坐在场地旁的椅子上看球,自己却“躲”到一边,悄悄观察眼前这个瘦小的男孩子:他虽然身体单薄,但一双眼睛里透着机灵;看球时,聚精会神,旁若无人。就这样,过了一小会儿,“叔叔”问道:“喜欢吗?”蔡赟开口便答:“喜欢!”
正是这一声肯定的回答,将蔡赟带上了羽毛球之路,从此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9岁开始,蔡赟每天放学后都要去体校参加训练。从前那个和蔼可亲的“叔叔”也变成了异常严厉的周指导。而在周建国看来,蔡赟不仅身体灵活,协调性好,而且悟性极强,不 管学什么动作,都比同龄孩子学得快做得好。难得的是,他打起球来格外认真。曾经,为了练好网前球,蔡赟要求自己每一个球都必须滚网而过,失误了就加练。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蔡赟的骨子里仍是个“闹将”。一次,他在训练中和小伙伴“侃大山”。岂不知,周指导站在身后偷听了很久。就在蔡赟讲到吐沫横飞的兴头上,突然感觉自己的左腿被什么东西狠狠砸了一下,火辣辣的疼。伴着一声惨叫,他转身一看:周指导左手握着的球拍居然打断了。蔡赟顿时吓得大气不敢喘——要知道,那可是把yy的拍子!当时,他们这些小球员用不起高级球拍,基本上都使不到20块钱一把的普通拍子,周指导打断的这把拍子,少说也要100多块钱。蔡赟心凉了半截,顾不得大腿根剧痛难忍,脑袋里走马灯似地重复着一个想法:“这回完蛋了!万一教练告诉我妈,让我赔球拍,那可怎么办啊?”
这件事让蔡赟紧张了好几天,直到腿上青紫色的瘀痕快要消退时,他才意识到,教练并没给自己打“小报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