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民工火炬手刘天明民间传递亚运火炬首站侧记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2月13日19:17  新华网

  亚运火炬传递仍在继续

  ——农民工火炬手刘天明民间传递亚运火炬首站侧记

  新华网广州12月13日体育电(记者 刘大江)两个亚运(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已经结束,但它们所代表的爱心、奉献等永恒精神,却没有停止传播的脚步。另一场亚运火炬传递,在广袤的民间大地正以令人感动的方式继续。

  12月12日,农民工火炬手刘天明带领志愿者们,在一群残障学生群体中间传递亚运火炬,表达爱心,这是这位农民工火炬手民间传递亚运火炬的首站,“亚运(亚残运)精神一定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看不见却摸到了,亚运火炬永远在心里”

  13日,广东中山市小榄博华特殊教育学校的盲人学生谢文,还沉浸在前一天的美好记忆中,“我看不见亚运火炬,但我亲手摸到了,它就永远在我心里”。

  12日是广州亚残运会开幕的日子,已经完成传递使命的的亚运火炬,实实在在出现在博华特殊教育学校200多名残障学生手里。这支编号为37的火红色亚运火炬,那个时刻成为他们手里共同的稀世之珍。

  谢文婷有听力障碍,她在老师的协助下吃力地捧着大大的亚运火炬,笑得一脸灿烂。欧文斜坐在轮椅上,笑得嘴都合不拢,“摸到了火炬,有点重哦,好开心哦”。32岁的欧文很少出门,但他却很关心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他还知道当天晚上就要举行亚残运会开幕式。

  “我也是火炬手!我不再是无用的人!”擎着火一般燃烧的亚运火炬,一向内向自卑的欧文,不停地擦拭着眼里激动的泪水。

  如果37号亚运火炬有知,此时的场面,应该是它所遇到的最令人感动的传递:没有语言,没有鲜花和掌声,一群肢残、脑瘫、聋哑、智障的孩子和成年人,彼此传递着火一般燃烧的亚运火炬,久久抚摸,静静感受它的质感,它的温暖。

  给这些残障孩子带来欢乐的亚运火炬的主人,是农民工亚运火炬手刘天明,他在惠亚集团皆利士多层线版(中山)有限公司当保安主任。

  “上天给他关闭了一扇窗,我们要为他开启一道门”

  为何要把亚运火炬民间传递首站选在特殊教育学校刘天明解释说,对于那些残障人士,“上天已经给他关闭了一扇窗,我们社会要为他开启一道门”,因为亚运火炬传递的,是爱心、奉献、和谐的永恒人类精神。

  在博华特殊教育学校小礼堂,一场隆重的生日派对正在举行。12日是谢颖20岁的生日,她和另外4位同学站在火苗摇曳的生日蜡烛前,5个奶油生日蛋糕喷着诱人的香味,她觉得像在做梦,她紧紧拽着校长邓妙华的衣角,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低着头偷笑。

  全场唱响生日歌,在满耳的祝福和音乐声中,切分蛋糕的一刹那,一直低着脑袋的谢颖突然抬起了头,兴奋得满脸通红。

  校长邓妙华后来告诉记者,对于谢颖来说,能够在大庭广众抬起头,简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谢颖3年前进入博华学校,给邓妙华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女孩子见人从来不敢抬头,佝偻着身子,头深深地埋在胸前,像一个被重重压抑的问号。

  在学校老师和校外爱心人士的关怀下,3年来谢颖进步明显:现在可以说一些简单的字,走路基本正常,还可以做一些小手工,装配一些电子元件,身体也好多了。

  谢颖很喜欢校长邓妙华,在生日派对上,她不停用手顽皮地戳着这位妈妈一样慈祥的大姐姐,“这是她表达内心喜悦的方式,”熟悉谢颖的老师告诉记者。

  亚运精神在民间如薪火相传

  “亚运火炬在民间传递,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弘扬亚运和亚残运精神,让更多的人传递爱心,懂得奉献,关心他人,”刘天明说。

  当天参加活动的爱心志愿者有100多名,他们主要来自中山市小榄、东升,还有的来自香港。他们带来了文具、体育用品,带来了浓浓的爱意,有的还是祖孙三代同时参加志愿者爱心活动。

  8岁的黎子龙在中山市东升镇东方小学读小学三年级,他跟着爷爷奶奶、妈妈来做义工。小家伙一本正经地告诉记者,做义工,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

  21岁的张嘉华是博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如电影明星帅气阳光的脸庞,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罹患听力障碍的他,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后来到广州念中专,毕业后自愿来博华学校教书。他父母是做生意的,希望他能子承父业,做生意赚大钱,可他拒绝了。

  “我希望能帮助和我一样有残障的人过得更好!”他说。

  奉献爱心,关心他人,像春风中的植物种子,正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邓妙华说,学校收费低廉,有些人甚至免费,靠收费是难以为继,但在无数热心人的帮助,学校度过最艰难时期:小楼人家每年春秋送来新的校服;消防中队官兵送来床,有的新兵每月补助只有几百块,都要捐助200多块;当地美容美发院每月上门义务为师生理发,医院为师生义务体检,就连每年的中秋月饼,也有人包了……

  博华学校是爱心传递长征中的一个驿站。当地的爱心志愿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的刘天明,就是受中山当地浓郁的气氛影响而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他搞宣传,帮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后来到山区帮助贫困孩子。他带领的保安队,成为中山市第一个志愿者保安队,30多个队员中有一半人成为五星级志愿者。

  “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将会离开广州,离开中国,但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永驻广州和中国,永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刘天明说。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0广州亚残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