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雄风》是1990年的听觉记忆,熊猫“盼盼”则是那个年代的视觉记忆。这只手持金牌的熊猫开创了亚运会吉祥物的新传统,由于时代的关系,即便是北京奥运会的五个福娃,影响力也很难超越这个憨态可掬的熊猫。20年匆匆而逝,熊猫“盼盼”的设计者刘忠仁接受本报专访,谈及“盼盼”的魅力时,他认为这应该算一件成功的作品。刘忠仁当时在长春电影制片美术设计室工作,现在北京从事电影策划工作,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从数千幅作品中脱颖而出
新京报:还记得当时参加作品征集的事吗?
刘忠仁:那是1985年,当时亚组委通过媒体向国内外发出征集会徽和吉祥物的启事,我早早就报了名。最先交上去的草图是一只举着火炬的熊猫,其中熊猫是组委会指定的动物形象,选择火炬则是依照惯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吉祥物就是一只叫Sam的老鹰,它手里举的就是火炬。
新京报:刚开始时是怎样的想法?
刘忠仁:我在递交初稿时,根本没想到自己能最终评上,因为当时据说有几千份作品,全国最好的设计者几乎都参加了评选,我没什么奢望。我是在半年后才接到筹委会的电话,告诉我说我的作品进入前三名了,这时我才觉得可能有戏。
新京报:你设计的图案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刘忠仁:当时的熊猫形象是固定的,但不限表现形式。一同参赛的作品里什么都有,剪纸、版画什么的,我采用的是卡通形象。我想把熊猫设计得动感一些,希望能鼓励体育健儿创造更优异的成绩。现在看熊猫盼盼,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鼻梁上有五道细小的痕迹,那在最初是一道红色的“英雄痣”,来源于京剧武生的扮相。
金牌代替火炬产生争议
新京报:刚开始初稿是熊猫举着火炬,后来为什么改成了金牌?
刘忠仁:说实话,用火炬的话最保险,但从创新角度来看就有不足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运动员们获得金牌后的样子,所以我决定让熊猫手举金牌。大家是来参加比赛的,不是来玩的,当然要争个金牌了,想突出运动会的竞争精神,这不仅仅是金牌,这也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
新京报:据说当时还引发了一些争议?
刘忠仁:是的,当时筹委会有些专家认为,吉祥物手举金牌,这就是赤裸裸的锦标主义。当时有一句口号叫“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有人据此提出反对,认为熊猫手举金牌完全违背了这句话的宗旨。
新京报:你遇到了压力?
刘忠仁:当时还是有很多开明人士,他们确定由作者自己来定夺。我确实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如果保举火炬的造型送审,应该是最保险的,但当时我就是想坚持艺术创新,最后还是决定冒险用举着金牌的熊猫形象,评不上就评不上嘛。说到底,那时人也没什么功利心,好在我也坚持下来了。还是要感谢吧,如果审批的人上纲上线,那现在就没“盼盼”了。
“盼盼”定性别实属无奈
新京报:“盼盼”的原型是雌性熊猫,为什么最后被确认为雄性?
刘忠仁:我当时设计时还没有名字,“盼盼”这个名字是在形象定型后起的。有了这个名字之后,当时有日本的友好人士提醒我们说,“盼盼”的谐音可能和日本形容女性的不雅词语有点接近。但当时名字已经公布了,不可能更改,为了捞回面子,媒体就发布了补充消息,说我们的“盼盼”是一只雄性熊猫,跟他们的说法不一样。
新京报: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刘忠仁:这是相关机构首次给亚运会吉祥物定性,这也给下一届举办亚运会的广岛组委会提出了难题,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往下接,究竟是设计“先生”呢还是设计“小姐”呢?最后广岛亚组委想出了绝招,他们设计了一对吉祥物,一公一母,这样才算解决了。
深入人心源于北京亚运会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熊猫“盼盼”?
刘忠仁:“盼盼”是我创作生涯中的作品之一,它有多大的影响力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但“盼盼”最终能被写入历史,能被百姓认可和接受,我还是很高兴的,这么多年来,还能有人记得熊猫盼盼,也算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安慰吧。
新京报:你觉得熊猫盼盼的形象为何能深入人心?
刘忠仁:我倒是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北京亚运会,那是我国第一次举行这么大规模的赛事,当时也是顺应民意的,国家急于展示形象。熊猫盼盼的生命力更多来自于它所处的时代,当然创造手法也有一定因素,不过这已经是次要的了。
新京报:“盼盼”是你最好的作品吗?
刘忠仁:如果论名气和影响力,毫无疑问,它是我最著名的作品。当然,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由于受时代限制,显得粗糙了一些。决定一件艺术品是否成功,不看它的制作工艺是否精良,而是看它的地位,如今已经20年了,它没有变成过眼烟云,它代表着那个时代,我觉得它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