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怕了。
每到晚上10点,她就害怕电话铃响起。那是2009年的夏天,她刚刚获任命没多久。从来没有承担过的重担压了下来。
精致的妆容、时尚干练的短发、得体的职业套装,邓亚萍早已不再是人们更熟悉的运动员模样了。在她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八盆绿植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屋角、茶几、桌上,极为普通的L形办公桌上收拾得整整齐齐。办公桌上摆着她的照片,看得出,她非常喜欢照片中笑意盈盈的自己,在办公桌对面墙上,还挂着一幅几乎一模一样的放大了数倍的照片。
“我现在的工作,要不就是在办公室研究问题,要不就是下到基层去做调研,要不就是参加各种活动,要不就开会,无非就是四种工作状态。”这么多看起来繁杂的工作,她三言两语就将其分类。
从运动员到官员,是怎么适应的?
邓亚萍用手在桌子上画着竖线和横线,解释说:“过去的体育工作是一条线贯穿到底,只是一个领域的事情,而现在的团委工作,竖可以从各大学延伸各中小学,横可以从机关、企业延伸到各不同单位社群,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这些其实是对一个人控制力和大局观念的非常好的训练。”
训练的结果,已然展现。
4月11日,北京市共青团组织了一次“倾听会”,30多名基层团干部和代表与邓亚萍面对面。在“倾听”的环节,对于每一个发言的人,邓亚萍在回答提问或回应建议和意见之前,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理解。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这么近地见到“亚萍书记”,她的亲切显然有些超出他们的想象。有个代表忍不住发问:你的霸气还会用到你的工作上么?你会怎么用呢?
她笑了起来,说,自己在过去打球,只管赢,不用想太多其他问题。经常会瞪着对手也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到后来,“目光,也是一种战术了,我现在笑,这也是一种战术。”
这个回答,让现场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她的自我要求非常严格。“就是那些看起来枯燥乏味的文件,也是有意义的。”她说,对于文件,自己首先不会拒绝,而是带着包容和了解的心态去接纳,“其实真正读下去,你就会发现,也可以从中找到很多意义和价值。”
现在崇文区教委工作的崔竞,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奥组委工作,直接受邓亚萍领导。邓亚萍有的工作习惯她至今都佩服:她把所有的工作安排、工作要点都在本子上记录下来,包括工作的意义和目标,都会写得清清楚楚,不但自我提醒还会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加以提醒;做完一项用笔勾去一项,然后迅速投身于下一项工作,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她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担任奥组委新闻发言人时,邓亚萍把几乎所有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都一一罗列出来,反复进行沙盘演练。“她甚至连奥运村房间的门把手有多高都烂熟于心。”
前不久,邓亚萍的排名从最后往前提升了一位,在共青团北京市委五个副书记中排名第四,她所负责管理的工作比刚接手时多了好几个方面。现在,她主管宣传文化建设、青少年思想教育,还有全团外事和青少年对外交流、志愿者工作。
邓亚萍任人民搜索总裁说法遭更正 应为“兼任”
邓亚萍将出任人民搜索总裁一事已经得到人民搜索官方的证实,人民搜索网副总裁宫玉国表示:“现在各个领导职位已经完成了任命,她(邓亚萍)现在还没有来上班。”对此事,财经专栏作家易鹏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更正说法,“是人民日报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总裁,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由此来看,邓亚萍主要是去人民日报社上任副秘书长一职,而人民搜索总裁则是“兼任”。易鹏在微博上表示:“邓亚萍出任人民日报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总裁。短期对两方面都是利好,邓亚萍可以在37岁解决正局级,人民网可以利用邓亚萍的名人效应从股市、中央财政圈更多的钱。但长期都会受损,人民日报这种体制不可能搞得好搜索,会影响邓的政绩。邓尽管是剑桥博士,但毕竟不是IT专家,对人民搜索专业提升价值不大。”
北京团市委证实:
邓亚萍将进人民日报任高管
邓亚萍即将调入人民日报,并任人民搜索高管?昨天,北京团市委相关人士表示确有此事。人民日报社人事局一人员说,尚未接到确认邓亚萍上任的文件。不过记者从多方获得的消息称,邓已进入任职公示期。
一周以来没主持工作
北京市团市委相关人士昨天表示,邓亚萍大约一周以来就没有在团市委主持工作,也暂时没有人接替她的职位。记者看到,在团市委的网站上,仍然保留着邓亚萍的原职。有消息人士透露,目前邓亚萍已进入任职前公示阶段,昨天下午,记者多次拨打邓亚萍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还未到人民日报就任
昨天人民日报社人事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截至目前,暂时还没有文件确认邓亚萍的职务任命。”他说,邓亚萍如果正式调入人民日报任职,须遵守干部任免的相关程序。
邓亚萍在团市委的职务为副书记,级别为副局级。据人民日报社人事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为正局级。
不妨让邓亚萍去分管“房市”,没准“出奇制胜”
很多人并没注意,邓亚萍剑桥的经济学博士是“土地经济学博士”,给有关部门出个“点子”,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还是没有抑制高昂的房价,不妨让邓亚萍去分管“房地产”中的“土地供应”,也许可能大概没准“出奇制胜”!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