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深层次的原因已经被剖析过无数遍,这里不想多说。仅从浅层次分析,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却也迟迟得不到解决,主管部门至少负有不作为的责任。很难理解,以下一些“表面文章”,稍加投入就能收到点成效,中国排球的管理者们却为何始终视若无睹?
世界级主攻是可以炼成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专业体能师对于目前中国女排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伤病预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花小钱,办大事,引进高水平体能训练师,其实对于中国女排来说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每每谈起中国女排的身体条件,主流言论总是素质一般,只能依靠大强度的训练来弥补。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体能训练方式方法的落后是导致我们在力量和弹跳上与欧美差距越拉越大的根本原因。
所有人都知道王一梅需要减肥,需要增加灵活性和弹跳能力,但方法绝不应该只是不吃零食这么简单。前中国男篮体能训练师法尔松曾这样说:“增加投篮力量、提高奔跑的速度、协调身体平衡……不仅仅是一系列体能方面的要求,甚至是食物的营养结构,全都应该算是我们的工作。如果细数,一个体能教练可以有122种训练项目之多。”
试想一下,王一梅身高1.90米,扣球摸高3.15米,体重90公斤。如果采用类似法尔松的身体训练,把她的体重控制在80-83公斤,脂肪占体重的6%,重点加强扣球力量和弹跳力的训练,只要弹跳高度提高3%,她的扣球高度就能达到3.24米,而她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也鲜有敌手,这样一来,我们千呼万唤的世界级主攻不就出来了吗?
再看伤病。外国队伍对这一环节工作的重点是如何预防,而我们则是出了伤病才去研究怎么拖,怎么治。
冯坤曾去意大利效力一个赛季,据她介绍,国外的体能训练课上,体能教练会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做训练表。而中国女排的训练,几乎所有动作每个人数量一致,有人做了没感觉,有人坚持不下来。冯坤在国外训练时只要不舒服,可以立刻休息。而魏秋月们不仅要带伤比赛,还要带伤训练,轻伤不下火线。
花小钱,办大事。引进一两名高水平体能训练师,就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中国女排全队的身体素质和控制伤病,何乐而不为呢?
拔苗助长桎梏了全面发展
无论陈忠和、蔡斌还是王宝泉,无不在强调“全面”二字,这不仅是指队伍的风格,更是指队员的能力。而如今,全面的队员越来越少,偏科的队员越来越多,这成了桎梏中国队发展的一道鸿沟。
以主攻为例,中国女排主攻最普遍的不足在于一传。目前国内各地方队仍大部分采用早已被国外高水平队伍摒弃的接应接一传体系,以迁就那些只会扣球,不愿练一传、练防守的大个主攻。算来算去,各地方队当打的主攻,水平可以进入国家队的,只有李娟和惠若琪在各队接一传,其他像王一梅、范琳琳、张轶禅、刘晓彤、霍萱等人,根本没有哪怕值得一试的一传潜力。而陈丽怡和杨婕凭借在一传上的一点点基础,就被早早选进了国字号进行培养。
再看副攻。国家队3名主力薛明、马蕴雯、徐云丽技术单一,都是典型的“一招鲜”,有身高的没有力量,有力量的没有技巧,球感差,没有悟性。3人普遍小球技术差,没有防守能力,网前球突破能力差,没有小强攻,三号位的前快扣球软,背飞、背溜速度慢。她们3人的技术也就只有三号位前快或二号位的背飞、背溜。由于特点过于明显且多年以来战术球套路上毫无突破,不仅国外对手对之了如指掌,就连在与国内女排联赛各队交手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她们3人直接被封堵的场面,正因如此,经过几个赛季逐渐适应后,中国女排几名副攻在谈不上任何秘密可言的状况下表现难见起色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队员的偏科并不是近一年两年暴露的问题,但职业化以来,联赛中全面型队员的“产能”越来越低,到底是何原因?恐怕除了年轻人自身不愿吃苦之外,各地方队拔苗助长,发现好苗子急于提拔至成年队效力,从而人为缩短了她们本该在青、少年队磨炼基本功的时间,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身高非统治网上唯一前提
一传是我们的生命线,而对于中国队这样强攻没有绝对实力的队伍来说,除了一传,发球和拦网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而发球和拦网都要靠技术支撑,身高并不是统治网口的唯一前提。
以刚刚结束的大奖赛总决赛为例,中国队的发球只有王一梅和魏秋月的轮次较有特点,其他如薛明、马蕴雯、徐云丽、李娟、陈丽怡全部是菜球和半菜球。也就是说,在上述5人的发球轮,除非出现滚网、对方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主动失误,中国队都很难破坏对手一传,只能等着对手的狂轰滥炸。而这五轮丢掉的分数,全部要在王一梅和魏秋月的发球轮找回来,否则必败无疑。
中国女排要在短期内提高一传能力确实很难,但短时间内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应该相对简单很多。但为什么连续几任教练,发球能力不仅没有长进,反倒攻击力越来越差呢?原因只有一个,我们的教练对发球技术研究不多,重视不够,只是让队员拼发球,可怎么拼,用什么去拼呢?没有技术支撑的拼发球,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误率增加和菜球满天飞。
至于拦网,首先要纠正一个观点。拦网在目前世界排球发展趋势中,早已不是过去我们认识中的防守手段,而是进攻的重要法宝。如果说强攻是进攻的灵魂、快攻是进攻的左膀、那拦网就是进攻的右臂。
随着队员高度的不断提升,按理说中国队拦网能力也应该水涨船高,可实际上却是我们的拦网表现出现了倒退。大奖赛总决赛惜败美国,中国女排拦网环节4∶16完败,这自然是输球的关键所在。惨败意大利也是在拦网上5∶14惨败,虽然末战与巴西在拦网上战成8∶8,但女排的拦网实力实在让人无法满意。
短时间内提升拦网能力确非易事,尤其是速度提升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但意大利队的成功经验至少应该让中国教练明白,身高不是统治网口的唯一前提,没有技术保障,只看个高个矮胳膊长短来决定让谁上去拦网,成功几率比“瞎猫撞上死耗子”大不了多少。
尝尝鲜 又何妨
不管是运用高科技分析软件进行技术统计和汇总,还是侦察敌情的方法,中国女排目前都停留在“原始时代”。
耳麦、电脑、专业分析软件,这些高科技产品在外国排球队中早已司空见惯,而对中国女排来讲却是地地道道的新鲜事。也许说这些话有些“冤枉”中国队,毕竟目前的中国队也已经采用了电脑来分析数据,但我们“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与国外队伍实时传输相比,还是落伍太多了。
本届国家队,每场比赛陪打教练袁灵犀都会坐在场边,实时往电脑里输入比赛数据,然后在赛后第一时间将数据汇总给助理教练陈友泉。这份数据将成为球队在总结本场比赛和以后再度面对这个对手时的重要参考。通过耳麦,绝大多数欧美球队主帅都可以在比赛进行中随时得到场边技术统计人员的实时数据统计,然后在暂停时有的放矢地进行布置。
高科技运用上的落伍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统计和汇总上,就连侦察敌情的方式方法中国队也还停留在“原始时代”。大奖赛总决赛期间,中国队获知对手情报的手段就是派一名教练到看台上去录像,而美国队、日本队是派两位助教和两名技术分析人员共4人,除了一台必备的DV,看台上每人一台笔记本,分工明确地进行统计输入,其中差距可见一斑。
中国女排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低,中国排球更是整体缺乏科学的创新精神。仅从引进数据统计软件的速度上就可以看出中国排球的管理者对“创新”的理解是何等落伍。
著名排球专家、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女排技战术顾问李安格近几年都曾向排管中心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但均未被采纳。在王宝泉辞职后,这位老前辈终于忍不住站出来直言,“中国女排到今天,中国排协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缺乏创新的勇气与智慧。”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孟凡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