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乒108将追忆峥嵘岁月50载 翻开乒乓事业崭新一页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09:41  东方体育日报

  本报记者 邹晔

  1961年4月19日,刚刚落成的北京工人体育馆门前,人山人海。晚上7时30分,第26届世乒赛团体决赛在这里正式开战。

  而早在前一年的7月,为了备战第一次来到北京的世乒赛,国家体委在原国家乒乓球队的基础上,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集训区选调运动员,包括徐寅生、李富荣、庄则栋、张燮林、邱钟惠等人在内的“国乒108将”集聚北京,掀开了“国球”辉煌的新篇章。

  108将集结后,就在工人体育场集训。他们看着对面的体育馆从打地基开始,慢慢起来,慢慢成型。正值自然灾害时期的艰苦生活也体现在了队员们的“吃”上。由于没有太多的选择,庄则栋一般早上吃12个馒头,中午吃21个,中间还要带上两个作为训练之余的加餐,一天就过去了。

  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中国队一举取得了男单、女单、男团三项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运动从此走上了50年长盛不衰的漫漫征程。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乒乓球的“黄金一代”一手缔造了从26届到28届男团和男单三连冠的壮举,为后来的乒乓霸业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对当时的中国是个巨大的鼓舞。“国球”的地位由此奠定。

  “小老虎”庄则栋、“美男子加轰炸机”李富荣、“乒乓智多星”徐寅生及“魔术师”张燮林,可爱的球迷们给心中的英雄起了各种恰如其分的外号,50年来始终伴随着他们,并将追随他们的一生,更寄托着一代人的情怀。

  5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108将中有部分人又走上教练员岗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乒乓球世界冠军。

  梳着分头的郭跃华、留着小辫的郑怀颖、穿红色队服的梁戈亮、戴黑色眼镜的葛新爱……,许多老球迷至今都能如数家珍,那是属于那个年代最珍贵的记忆。如今,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与“红双喜”联合向海内外健在的108将成员发出邀请。昔日战友重聚北京,当年的俊男美女都已是鹤发童颜。

  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在中国体育界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人士中,有运动员经历的不少,但国手出身的只有5位:庄则栋、徐寅生、袁伟民、李富荣和蔡振华。而其中4人来自中国乒乓球队这个光荣集体。13日晚的欢迎宴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乒协主席蔡振华高度评价了108将对国乒事业的巨大贡献,称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是国球50年长盛不衰的基石。共同纪念那段历史的同时,老一辈们还在为新时期中国乒乓球的发展献计献策。

  翻新过的工人体育馆,后来又成了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50年后,当老国手们再次站到工体门前的台阶上,50年前那排山倒海的欢呼与喜悦,仿佛重又回到眼前。

  一部中国乒乓球的辉煌历史,也是民族品牌“红双喜”的一部发展史。在国乒108将集训的同一年,“红双喜”这个中国自主研发的乒乓球器材品牌也首次登上国际舞台。

  容国团为新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北京获得第26届世乒赛的举办权,“中国举办的国际赛事上使用中国器材”也成为中国人的梦想。

  在那个年代,随身携带的乒乓球拍和随处可见的水泥球台,以及5角7分钱的“红双喜牌”乒乓球,是这项运动带给中国的时尚。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这小小银球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相关专题:2010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