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邓亚萍奥运村延续乒乓奇迹 超人也曾被萨翁浇冷水

邓亚萍奥运村延续乒乓奇迹超人也曾被萨翁浇冷水

邓亚萍

    文/宋斐 张矣韵

  她最喜欢这样一句格言:“付出超人的代价,就有可能取得超人的成绩。”这是她开创一个时代的成功秘诀。

  她曾创造历史,18次获得世界冠军,10次登上本刊的封面,是迄今为止最具号召力的中国体育巨星之一。

  她身高只有1.50米却是个伟大的奇迹,连续八年在国际乒联的世界排名中稳居首位,她成功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西方人眼里,她是中国体育标杆式的人物。

  赛场上,她八面威风,有着“乒乓女皇”和“乒坛魔女”的称号;退役后,她成功转型,从掌握26个英文字母开始,最终获得世界顶级学府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从奥运冠军到博士,再到体育官员,她用一段人生做了两件乃至多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每一记正手快攻势如雷霆,每一声呐喊响彻云霄,“噻”!1998年退役后至今,她以38mm的乒乓球为圆点,画出了一个瑰丽人生的正圆,她留给体坛的,又何止是一个纪录,一部传奇?

  2008年12月30日,北京奥运会闭幕四个月零五天后,已经整整11年没有在本刊封面上出现的邓亚萍,在北四环路学院桥西北角“奥运大厦”的一间会议室内,接受了本刊的专访。记者眼前的邓亚萍,已是工作人员口中的“邓部长”,已是一身职业套装、略施粉黛的女性体育官员。如果不是夏娃的一声声“小邓”,我们难以用这组化入、化出衔接的蒙太奇镜头,在“体育”这个偌大的舞台上寻觅属于乒乓球的小小角落。

  1997年5月,邓亚萍在曼彻斯特举行的第44届世乒赛上获得女团、女双、女单三项冠军;

  1997年11月,邓亚萍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英语;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英语;5个月后,邓亚萍回到北京,准备备战曼谷亚运会,但由于新人已经顶了上来,她开始淡出乒坛;

  1998年9月,邓亚萍正式挂拍,将精力完全投入到清华大学的学习,这期间,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长;

  1999年,邓亚萍获教育部公派,二赴英伦,她此行的目的地是诺丁汉大学;

  2001年6月21日,邓亚萍在清华大学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她的论文题目是《中国乒乓球的历史及发展》;6月29日,邓亚萍随北京申奥代表团赴莫斯科,7月13日,她为北京申奥做了陈述报告;

  2002年12月12日,邓亚萍4万多字的《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的论文答辩通过,获得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同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员委员会和体育与环境委员会担任委员;

  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此后调回总局器材装备中心,任主任助理,负责整个中国奥委会的市场开发,也是在这一年,邓亚萍开始攻读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4年10月,经历了爱情长跑的林志刚和邓亚萍修成正果,在北京办理了结婚手续;巴黎时间2006年3月6日上午,邓亚萍在巴黎的一家医院生下儿子林瀚铭;

  2007年初,邓亚萍被任命为北京奥运会奥运村部副部长。2008年3月,邓亚萍顺利通过了剑桥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2008年11月,邓亚萍出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2008年11月29日下午,邓亚萍作为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如愿穿上博士袍,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9年1月10日是北京奥运村运行团队的周岁生日。这天,他们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北京奥运村纪事》。这部由北京奥运村运行团队组织编写的新书,记载了整个团队27000多人的感人故事。新书首发式上,奥运村“村长”陈至立和“副村长”杜德印两位领导,与奥运村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代表等共聚一堂,再次回忆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圆满服务的难忘经历。

  而我们这期封面故事的主人公邓亚萍,则是这27000多人中的一员。

  在8个多月,254个日日夜夜中,邓亚萍和她的同事们接受着考验和挑战,见证了故事和传奇,经历过激情和欢乐,他们——中国第一代奥运村人,用智慧、毅力、团结和微笑迎来了奥运会历史上的奇迹——安全生产零事故,食品安全零事件,礼宾接待零失误,接待服务零投诉,运行保障零差错。

  邓亚萍所在的奥运村运行团队是最庞大的非竞赛场馆运行团队,包括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在内,一共有27000多人,而他们的服务对象是16000人,最高峰值时是17000多人。这个团队于2008年1月10号成立,这之前奥组委是以部为单位,叫奥运村部。

  邓亚萍说:“从7月20号预开村到9月20号闭村,整整两个月,每天睡眠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没白没黑地工作,村里面没有我们住的地方,很多人都是凌晨很早就起床往奥运村赶,非常不容易。”

  打球时就信奉“进攻、进攻再进攻”的邓亚萍,在奥运村运转的那两个月里,就像十几年前,那个腿上绑着沙袋,腰上系着护腰,手中挥动铁拍,嘴里念念有词的姑娘,用超人的代价,换回了超人的成绩。“没有什么事是你一开始就知道的,我们的知识和精力毕竟有限,但就像打球一样,做一件事,就要去了解,去挖掘,不懂的要去请教。”通过阅读了海量的奥运会历史文件,组织了多次研讨,悉心求教何振梁等有丰富经验的前辈,邓亚萍和她的同事们从完全不懂到一知半解,再到融会贯通,最终获得了各方的一致好评。“奥运会后,很多代表团反映,北京奥运村是历史上最好的奥运村,服务也是历史上最好的。有个代表团的运动员说,‘我住过这么多奥运村,基本都是比赛结束后恨不得第二天赶紧回家,这次真的大家都不愿意走,还愿意再多住几天,非常依依不舍。’我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工作是成功的。”

  即便如此,第一次办奥运会,同时又旨在办一届史上最成功、最完美奥运会的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从邓亚萍口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鲜为人知的故事……

  北京奥运会,我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村长办公室副主任,直接为村长、副村长服务;二是奥运村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和媒体打交道。

  村长办公室副主任的工作大量都是礼宾方面的,我以前虽然住过奥运村,作为运动员被服务过,但我不知道村长都干什么,到了我要为村长服务的时候,就必须了解村长要做什么。接到这个工作任命后,我带着我们的小团队首先走访了中国奥委会,向外联司的宋鲁增司长请教,因为他从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就是中国奥运代表团先谴组的成员。代表团会不会去拜访村长?欢迎仪式是怎么回事?他对这些事情都比较了解,从一开始该做什么,到其他程序性的事情,他给我们讲得非常细。第二站我们去的是外交部礼宾司,因为奥运会的礼宾服务不是普通的礼宾服务,奥运村村长陈至立是国家领导人,所以这个礼宾是国家层面上的,在这方面最权威的当属外交部。一路走访下来以后,我心里就有点数了,回去就写了奥运村村长赛时的礼宾工作计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相关专题:2009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专题 |新浪体育封面秀专题 

更多关于 邓亚萍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