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碧水蓝天”这样的字眼开始出现在官方的宣传材料中,用来描绘北京城。但多数时候,人们还只是将其当成美好愿景,毕竟,这个城市的天空不是装有开关或按钮的大幕,可以人工程序化操控。
2006年春,一场近10年间罕见的沙尘暴突袭北京。新闻媒体的头版标题说,“北京下土了”。有专家分析说,那一夜的沙尘,可以让全城每人摊得20公斤。
据央视报道,在当年的奥运协调委员会会议上,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不得不做了特别解释。他说,那场巨型沙尘暴事出有因,是前一年整个北方地区天气反常,降雨量少所致。意指那并非当下北京环境的常态。
实际上也是,北京和周边省区共同治理沙尘暴的努力从未间断过。通过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坚决实施,近几年来首都已鲜受沙尘侵袭。
但国际社会的担心依旧如影随形。
对此,罗格本人最近一次相关的表态是在今年2月底。他说,“我不能否认现在北京还存在着大气污染的威胁,但是我们的中国朋友已经做出巨大的努力去解决这一问题。”
如罗格所见,首钢搬迁和焦化厂停产之外,北京为绿色奥运努力多多——
今年3月1日起,北京机动车排放标准开始执行更为苛刻的欧4标准。
7月20日至9月20日,北京对机动车采取限行措施。
而在搬迁中的首钢,连续生产35年的4号高炉,年初熄灭炉火停产,对这座高炉感情深厚的技术安全员宋金龙,变身护炉员。3月份,2号高炉等一批涉钢排污“大户”停产。在奥运会期间,3号高炉也将刀枪入库,熄火暂停作业。
官方的说法是,最大限度减少奥运会期间污染物的排放。
这些努力的背后是北京的雄心:2008年,全年的蓝天目标是2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