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贫困地区体育教育现状:孩子们12年没见过乒乓球台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09:06 新京报
图说: 上图:12年前唯一的水泥乒乓球台毁于地震后,孩子们就只能在这个30厘米高的升旗台上打秋。 下图:6月23日,旧方小学的孩子们踢着用塑料袋和垃圾和填充而成的足球。该校没有任何体育设施。 前言 中国青基会发布的《希望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指出,34所受调查的学校体育配置无一达标,其中不少学校没有任何体育设施。北京奥运正向我们走来,而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却无法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本月21日,由新京报和中国青基会联合发起的“奥运梦同心圆”大型公益活动启动。即日起,本报将刊登6省贫困地区体育教育现状系列报道。 “孩子们12年没见过乒乓球台” 云南运通希望小学水泥乒乓球台毁于地震,学生们在30厘米高的升旗台上玩乒乓球 本报云南讯 “发窝乡运通希望小学原本有个水泥砌的乒乓球台,1995年地震,惟一的水泥乒乓球台变成了一堆水泥。”6月22日,在前往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的路上,该县教育局副局长常加荣叹息着说,发窝乡是全县惟一财政零收入的地方,自从地震毁了水泥乒乓球台后,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已经有12年没有见过乒乓球台了。 27所学校19所“一师一校” 离开县城,汽车朝发窝乡开去。一路上都是摇摇欲坠的红土房子和浑身泥土的孩子。“穷啊,没办法……”常加荣一路叹息着,他絮絮叨叨地说:发窝乡是高寒山区,云南其他地方可以种烟致富,但这里的农民只能种玉米、大豆和土豆,背到集市上换大米,2斤玉米换1斤大米。 据他介绍,武定县一共有27所学校,其中19所是“一师一校”(即一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而我们去的运通希望小学,是除乡中心小学外最好的学校。该校甚至拥有全乡惟一一名体育院校毕业的老师———这是连中心小学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12年前地震“送来”新教室和篮球 3个小时后,运通希望小学出现在公路旁边。这是一个很小的青砖小院,学校的水泥篮球场在马路对面。球场上的线早就没有了,篮球架也一副饱经风霜的模样,几十个孩子正在球场上抢夺两个篮球。对于这个篮球架,当地干部说,这都是地震的功劳。 12年前,一场6.5级的地震发生在武定县。作为震中的发窝乡,一夜之间,全乡所有的房子都夷为平地。运通希望小学原名山品小学,因地震获得运通公司20万元和世界银行27万元贷款,改名重建后土房子变成了青砖小院。 地震让学校房屋有资金翻新,但该校的体育设施,却一直处于贫乏状态。目前,该校共有86人,属全乡第二好的学校。每年可以获得10个跳绳,5个篮球还有6副羽毛球拍。不过,按照体育老师周李伟的说法,由于都是挑便宜的买,一个篮球不到两个月就坏了;羽毛球拍一个月左右就会脱线;只有跳绳,是惟一能撑一年的体育用品。即便是这样的条件,也依然让其他学校的老师羡慕不已。至于足球场,别说这里没有,整个发窝乡,也没有。 30厘米高升旗台成学生乐园 “如果有可能,给我们捐一张乒乓球台吧。”运通希望小学的主管上级,发窝乡中心小学朱世洪校长说,自从1995年的地震把惟一的水泥乒乓球台变成一堆水泥后,这里的孩子已经12年没有见过乒乓球台了。 “他们常在那里打。”体育老师周李伟朝学校升旗台努努嘴说。这时,朱世洪校长从办公室拿出两块床板,横着放在台子的中间。在院子中央跳绳的孩子们见状,立刻欢呼成一片,冲进教室拿出几个连胶皮和手柄都掉了的拍子,跑到升旗台边,打起了乒乓球。 升旗台很矮,大约30厘米高。即使是1年级的小孩打球,也都必须双腿弯曲,躬下身子,样子非常别扭。不过,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他们说,因为要升国旗,平时学校不让他们在升旗台上玩,他们只能在地上打过干瘾。 每年不足2000元教育资金 朱校长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扳着指头算,由于乡财政收入为零,过去学校一分教育资金都没有。直到去年,乡里才每年有5万多元的教育资金,分到27个学校,每个学校还不到2000元,却要拿来买教具、送老师培训,还有学生们的篮球、羽毛球…… 于是添置乒乓球台的计划,只能一年一年搁浅。 个案 塑料袋自制椭圆形“足球” 原材料从垃圾堆里捡来,寿命不超过两个课间 发窝乡旧方小学,典型的“一师一校”,不但破旧狭小,就连校名,也是用粉笔歪歪斜斜地写在门楣上的。这个学校,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我们有足球!自己做的!”三年级学生查建伟得意地告诉记者。 在查建伟的带领下,一群男生跑到学校后墙的垃圾堆,在垃圾里翻找塑料袋。查建伟先往一个完好的塑料袋内塞塑料袋,其他孩子也把自己找出来的塑料袋等柔软的垃圾往里塞。很快,塑料袋被填满了。查建伟把塑料袋使劲裹了裹,努力团成一个实心的球状物,然后又掂了掂分量,满意地点点头,最后找来一条绳子捆起来。这样,一个“足球”就诞生了。 和自己的25个同学一样,旧方小学3年级的查建伟从没见过真正的足球。在他上小学3年级前,也没有玩过足球。今年4月的一天,他学了《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学校的惟一老师杨智忠发现,下课后院子里变得格外热闹,孩子们在用脚踢和用手扔一个东西。他走近一看,是一个外面裹着塑料袋、里面塞满废纸的椭圆形物体。查建伟告诉老师,他看了那篇课文后,问了在中心小学上学,见过真正足球的哥哥后,自己琢磨出了这个东西。 “老师,怎么踢啊?”学生们捧着足球问。杨智忠心中泛酸,他把自己仅知的足球知识告诉学生:足球应该用脚踢,分为两队,除了守门员,别的不能用手。这个40岁的老师,将这项22人的体育运动说成了18人。 学生将原本开角球的地方设成了球门,然后对攻起来。杨智忠说,两个课间后,塑料足球就破了,里面的碎纸撒满了院子,但学生们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查建伟的动作很熟练,他穿着破得已经露出脚趾的布鞋,娴熟地传递、进攻。他说自己最怀念第二个足球。当时,一年级的双胞胎兄弟周印强和周印能,将家里一把坏了的雨伞布料拆下。查建伟把布拿回家,让妈妈帮忙蜡染了一下,全班的同学总动员找碎布条。最后,大家把东西交给会缝纫的杞建国同学,经过一个晚上的缝纫,一个椭圆形的“足球”就诞生了。这个“足球”软而结实,踢在上面,也没有塑料袋足球那么轻飘飘的。但这个结实的足球,也只撑了两个星期。至今,大家仍对它念念不忘, 查建国踢球前,一直在怀里揣着一个麻布做的,只有沙包大小的足球。他说,这是他最近让姐姐缝的,平时放在家里,偶尔带到学校来踢一踢,怕坏。 记者手记 我的足球 送出太早? 来到发窝乡的那天晚上,我和摄影记者住在了发窝乡村的小石桥小学里。 这是一所典型的“一师一校”。老师张秀美是一个23岁的小伙子,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年。晚饭饭菜很丰富:炒鸡蛋、花生米、土豆丝还有一个汤。我习惯性地想剩饭,但摄影记者袁烽很严肃地盯着我。我知道他的意思,三两下把饭扒光了。 从昆明到武定时,我和袁烽在市内买了些笔,还有一个足球。我把足球送给了看到的第一个小学的孩子。但越往下走,我就越自责后悔:我后来看到的每一所学校,都比我先看到的学校艰苦得多。我们一共走访了6所学校,我目之所及的,是一种无法想象到的贫困和封闭。特别是我看到旧方小学的孩子用垃圾自制足球时,我自责球过早地送了出去,以及东西买得太少。 其实,足球并不一定要送给最贫穷学校。孩子踢垃圾足球仍旧那么快乐,我们是否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本报特派记者 龙婧 云南报道 摄影 本报记者 袁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