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曹燕华:许昕就像当年的自己 上海需要更多王励勤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12:27  申江服务导报

  刚刚结束的萨格勒布世乒赛上,中国队阵容中终于出现了两个上海培养出的年轻身影———17岁的许昕和18岁的姚彦。此前的国家队,阿拉上海小囡只有王励勤一人,而上海女将更是在曹燕华之后,已经足足20年没有跻身世乒赛阵容了。

  上海曾是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老一辈冠军中,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等都是上海人,中国女队的三任主教练张燮林、陆元盛和施之皓也都是阿拉自家人。然而在如今的乒乓球赛场上,除了王励勤,上海人鲜少在世界级比赛的舞台上露脸。这一点,让阿拉的“乒乓女皇”曹燕华郁闷。

  作为中国乒坛第五代领军人物,曹燕华是中国第一个赢得

世乒赛4个项目大满贯的运动员。8年前,曹燕华开办起
乒乓球
学校,“我是在乒乓球上出的名,乒乓球也是这辈子最爱的项目,我的目标是为中国培养更多优秀国手,让国球发扬光大。”

  8年,“曹燕华乒乓球学校”为国家队输送了不少人才,上海三分之二的乒乓人才也来自“曹乒”,本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年龄最小的选手许昕,正是由曹乒一手引进培养的。

  “许昕就像当年的自己”

  15岁那年,曹燕华第一次代表上海乒乓球队参加全国比赛。这次比赛中,她遇到了伯乐———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比赛结束后两个月,她就被调到北京集训,然后出国打比赛,回国后,直接进入国家队。

  徐寅生看中曹燕华的,正是她爱动脑子、独具创新的精神。当时国际上流行正手高抛发球,“我想既然正手能发高抛,反手必定也能。”于是曹燕华在比赛中屡屡祭出“反手高抛发球”这项独门绝招。“其实徐寅生当时看中的,是我将来的潜力。”

  曹燕华眼中,爱徒许昕正像当年的自己,“他是个天赋高、打球爱动脑子的孩子。”曹燕华告诉记者,2002年初,许昕从江苏来到曹乒,当时他练球算不上勤奋,跑动不多,“但不能说他偷懒,他的优势在于判断比别人准确,这样就省去了无谓的跑动。”

  左手持拍的许昕是直板弧圈快攻型打法,技术上结合了王皓和马琳的优点,很多选手在跟他打球时总感觉别扭,“他经常给对手这样一种感觉:看他不起眼,打他很难受。”去年入选国家队后,便一举拿下了17岁以下年龄组的全国男单冠军。

  体教结合培养更多“王励勤”

  曹燕华乒乓球学校办学至今,已向国家队输送了许昕、胡冰涛、尚坤、杨锷锋和沈燕雯5名年轻运动员,而目前俱乐部在编一线队员就有10人,“50%的队员被国家队选中,这在国内运动队里前所未有。”曹乒队员也陆续夺得上海和全国青少年比赛的冠军,并取得过13项世界青少年比赛冠军和中学生世界冠军。曹燕华看来,这正是她主导的“体教结合”的体制发挥出的优势。

  曹乒与杨泰学校合作,乒乓学生被安插在普通班和其他学生一起上文化课,“乒乓队员的功课都能保持在平均分以上,很多学生在班上名列前茅,我们还有乒乓队员代表宝山区参加了上海市数学竞赛。”曹燕华骄傲地告诉记者,“学习文化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文化修养能提高运动员对乒乓球的理解。邓亚萍就是最好的例子———退役后的邓亚萍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的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充分证明了球打得好的运动员读书绝对不落人后。”

  如果说曹燕华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在她的学校里,真正土生土长的上海队员只占到20%,“上海本土后备人才匮乏的形势相当严峻……”虽然曹校长给予上海本土选手和教练种种特殊待遇———比如上海选手学费优惠、培养出上海本土选手的教练奖金加倍等,但上海本地的苗子还是不多,目前只要一遇到好苗苗,就尽量以签约的方式将他们留在上海。

  曹燕华说,“现在青少年的生活丰富多彩,足球、

网球、电脑游戏、网络……选择余地大了,乒乓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吸引人了,但我仍然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喜欢上乒乓这项运动,上海能出现更多王励勤、姚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