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袁大任:让体育多照亮一些地方 复活体育运动的历史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02:19  竞报
袁大任:让体育多照亮一些地方复活体育运动的历史

1936年“中华奥运第一团”报告书

袁大任:让体育多照亮一些地方复活体育运动的历史

中国奥运传世国宝---1936年奥运药箱

  本报专访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博览会组委会副主席

  专访背景:

  6月22日—28日,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将在北京德胜文化交流中心举行。这也是该博览会首次在中国举办,萨马兰奇将到会。博览会已被纳入今年北京第五届奥林匹克文化节。作为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博览会组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文化体育中心的主任、中国体育集邮协会的主席、中国体育博物馆的馆长、中国乒乓球协会的副主席,袁大任实际是本次博览会的“操刀人”。

  一部传奇。这是了解他一生经历后人们共同的感觉。战士、农民、教练、记者、官员、学者,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有声有色。

  2004年,他为足球溯源,让国际足联向全球宣布,“感谢中国人为世界发明了如此富有魅力的运动。”

  十几年前,他创办了《中国足球报》,三年时间从0到43万份的报业发行神话让他再次成为焦点。

  穿越父亲“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背景”带来的出身阴影,他从种地的兵团战士被选到学校当了 “全能”老师,教高中的数学、化学、语文。

  教课之余他自己动手做球台,并带出一个所向披靡的少年乒乓球队,袁大任因此闻名全军、全省,后来成了一个省队的乒乓球教练。曾经,他带的小队员里有6个孩子从山村一次性进省队,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轰动。

  回京后,他当了一名体育记者,然后是人民体育出版社的社长。

  让“蹴鞠”成为世界足球的“根”

  也许至少中国的足球迷们忘不了2004年7月15日这一天。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向全世界发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的蹴鞠。

  而为足球溯源的主导人,就是袁大任。

  尊重历史,追根溯源,体育运动也不例外。

  让世界为之疯狂的足球究竟起源于什么,发源于何地,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其实,古代类似于足球的游戏有很多,流传于世界各地,这些地方都有资格可以被认定为足球的故乡,而且有的游戏甚至比蹴鞠更接近现代足球。比如古罗马人玩的“哈帕斯蒂姆”,很像足球的雏形,把一块石头扔在地下,脚和手并用抢来争去。北美印第安人现在还踢的“帕苏卡科哈瓦格”,非常接近现代足球的玩法,只是规则随意,没有球门,把自己缝制的球送入两块石头中间。而公认的一种说法是,现代足球真正的发源地是英国。

  “无论谁争,都很正常 ,咱们比年代,比文字记载,比形式规则,比流传推广的路线,都可以。”作为学者的袁大任,保持着冷静的客观。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明确的表述。“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这些发源地至今还保留着蹴鞠这种古老的运动。

  中国的好多民间学者都曾经把足球与 蹴鞠联系在一起过,可他们不知道把这种怀疑和想象变成现实该怎样走。

  2004年6月9日到11日,袁大任组织了全国各有关方面36位顶级专家,齐聚淄博,详细论证。

  从文献到习俗,大多数的专家都很兴奋,就等着最后下结论了。

  没想到,这个节骨眼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局面。

  一位在史学界德高望重的专家代表一部分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文献记载最早,不能说就是源头吧?”

  会场气氛一下凝重起来,双方各执己见,一时僵在那里。

  这时,袁大任从容地笑着反问了一句:“文献记载最早,不能说就不是源头吧?”

  他的话,得到了一致的赞同,最后,专家组全票通过了这次论证———蹴鞠,是世界足球的根。

  论证结果最后由中国体育史学会上报到国家体育总局,再报到亚足联,国际足联。

  有据可查的历史文字资料,真实可信;极其相似的比赛形式和规则,如出一辙;从古代中国,留传到日本、朝鲜、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的英国,几经演变,成为现代的足球。

  这个演变史,从中国古代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文献中,也都有强有力的佐证。

  亚足联、国际足联认可了。国际社会认可了。

  “那次的经历好难忘: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亲自邀请我们到瑞士苏黎世,为我们每人订了一间五星级宾馆的房间。当特意升起中国的五星红旗的时候,那份骄傲难以言说。去时,布拉特握手欢迎;走时,与我们热情拥抱。”

  “感谢中国为世界发明了一项如此有魅力的运动项目。”布拉特对袁大任说。

  有这句,足够了。

  “东西方的体育文化有相同之处,但也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博览会等形式的交流,使得我们从西方学到了很多,但同时,我们也奉献给世界很多瑰宝。比如足球。”

  用文化的大视野

  看每一件藏品

  就像奥运首次在中国举行带给人们很多新奇一样,对首次来到中国的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人们同样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浓缩奥林匹克历史,彰显体育特色,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网上能查到的这段概括原来也出自袁大任之口。

  “举办博览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享受。”袁大任说。

  “2004年在挪威,我参加了一次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他们举办的形式感觉非常随意,在一个很大的室内足球场里,摆了很多塑料的桌子椅子,不见奢华和隆重,但印象却非常深刻。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藏品非常丰富外,还有一个我们亲身经历的故事。”

  “挪威的奥林匹克博览会现场,我们同行的工作人员也摆了一个摊,把一些

申奥的纪念品拿出来展示。没想到非常受欢迎。更让人兴奋的是,我们用20几个纪念章所卖的不足100美元,换回一个1912年斯德哥尔摩的银质奖杯。让人太兴奋了”。

  令人更兴奋的事,还在后头。

  “两天后,我们转到斯德哥尔摩博物馆参观,竟然看到了一个同样的奖杯。那个奖杯被放置在一个玻璃罩下,下面铺着深色的法兰绒,一束聚光灯下,安静地立着。那一刻,我感觉它是有生命的,它不仅仅是一个银质奖杯。”

  那是什么?

  “联系到两国彼此的背景,那时中国的晚清刚刚被推翻,他们却在办奥运了,更奇妙的是,1992年后,他们的东西跑到了我们的手上。”

  “文化这个东西可以给人很大的视野。既可走近细细端详,也可退后,纵横联想。近看,可见细微之处;远观,可看历史变迁。当然,文化不是能治百病的良药,但却像一盏灯,可大可小,能照亮一些地方。”

  “魔拍” 横扫东洋

  奥运历史已逾百年,可中国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史,却还是新篇章。究竟在家门口举办的博览会上,我们能拿出怎样的展品,记者充满了好奇。

  “有两个乒乓球拍,非常珍贵。一个是中国的‘魔拍’,一个是英国的‘皇拍’。”

  “魔拍”的背后,是男子乒乓球世界冠军张燮林当年横扫世界乒坛的故事和中国乒乓业长盛不衰的一个秘诀。

  “本世纪60年代初,世界乒坛霸主是日本人。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气喘吁吁能22比20险胜,就是不错的战绩。可突然之间,张燮林上来就21比3,21比5,神闲气定地把‘日本军团’给灭掉了,此事立刻轰动了世界乒坛。”

  原来,秘诀在球拍的创新上。

  “张燮林创造了一种颗粒略长一些的球拍。颗粒一长,就软,把球就弹回来。按照常理,一做削球的动作,对手该提一下,预防下网,可遇到张燮林,旧招数都失灵了。如果轻削,应该不转,日本人一托就出界,日本人遇到他连球都不会打了。”

  袁大任边说边比画,高兴处动作也快速形象,让记者很容易随着他重温那个历史时刻。

  “从技术与器械刻意创新的角度说,张燮林是第一人,从此开创了一个时代。从王志良到郑敏之,从黄亮到葛新爱,再到拿了17个世界冠军的邓亚萍,一大批以怪取胜的冠军,器材创新都是主要原因之一。100多年来,100多项乒乓界的创新,中国人的就占一半以上,近50年来,基本被中国人全包了。”

  “创新就有生命力,这是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最主要的秘诀之一。”

  而“魔拍”最早由张燮林送给了“红双喜”厂家,后来知道中国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成立了,袁大任又是馆长,硬是跑到上海把拍子要了回来送到了博物馆。

  “斯韦斯林拍儿”

  喜欢乒乓球的人,对

世乒赛男子的 “斯韦斯林杯”肯定耳熟能详。可在袁大任的博物馆中,还有一只“斯韦斯林拍儿”。这个有百年历史的球拍记载着一个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与英国皇室的一段佳话。

  不明就里的人乍一看,这个拍子就像一个儿童玩耍的“拨浪鼓”。记者从画片上看的感觉也是一样。拍面用羊皮制作。拍柄为木制。可是难以看出,它已100多岁。

  原来,这个珍贵的拍子是100多年前英国皇家使用的羊皮球拍,其中一对由斯韦斯林夫人保留。(“斯韦斯林杯”由这位贵夫人而得名)

  这位夫人把它们传给了儿子蒙塔古———世界首任乒联主席。

  1973年,中国第一个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丘钟惠应邀到英国访问,丘钟惠与何振梁一起被邀请到蒙塔古的家中做客。临行前,蒙塔古拿出了这对拍子,对丘钟惠说,这对拍子你保存一只,我保存一只。

  就这样,这只珍贵的拍子就来到了中国,多年来一直被丘钟惠珍藏着。

  几年前,当丘钟惠知道老朋友袁大任要到博物馆工作,就把拍子拿出来展览,于是,这成了袁大任最宝贝的两件展品之一。

  从“拼搏精神”

  到“从负开始”

  袁大任认为,体育文化对提高人的素养,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有很强的社会推动力。

  他讲了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故事。当时全队在团体赛中3比2领先,如果让日本人追成3比3,形势会非常严峻,容国团眼含热泪站了起来,发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呐喊,激励了中国人很长时间的

女排的拼搏精神也是从这里开始。而女排的拼搏精神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对国人的激励可以说无法统计。

  现在,所有的前奥运冠军在迎战下一次比赛时,提出了“从零开始”的口号,“是去夺冠军而不是保冠军”,其实这也是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体操队提出“从负开始”,上次奥运会没打好,这次要拿几块金牌做本儿,再打翻身仗。

  “在中国,社会已经认同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华体育精神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辩证法、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非常有生命力,能持久传扬。”

  本版文/专栏主笔 尉迟鸿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