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还原真实的朱广沪:夺冠击退质疑 肩挑双担信心足(8)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9:15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东亚四强赛的冠军到手,外界对于朱广沪的质疑自然烟消云散,舆论开始倒向了另外一边,不论是对中国队还是对朱广沪,外界似乎是除了赞美还是赞美。外界态度的变化如此之大之快,分明也印证了朱广沪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足球比赛非常现实,人们往往要看的,也就一个结果。”不过,当此时再去向朱广沪讨教“成功的经验”,他所给出的答案却恰恰相反----那不是什么经验,分明是三条失败教训:红、黄牌太多;领先后踢得太保守;比赛速度还是不够快。为什么会是这样?朱广沪倒也实话实说:“不是我对球队
夺冠不高兴,而是我始终觉得作为一名教练,需要在热的时候让自己冷下来,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那么你离摔跟头的时间也就不远了。当然,对于一名教练来说,同样重要的还有,要在冷的时候让自己热起来,善于把自己煽乎起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了自信。”正是基于这样“冷处理”的考虑,当没有购买本次东亚四强赛的中央电视台在中国队回国之后希望安排一次对朱广沪的专访时,他谢绝了:“不是我不配合媒体的工作,而是在眼前这样一种情况下,必然要谈的话题就是东亚四强赛的夺冠,但是,这真的很重要吗?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从走下领奖台的那一刻起一切就都已经结束了。我和队员们所获得的就是曾经的兴奋以及曾经的幸福而已。当然,从长远的工作来说,这次比赛也确实为我们赢来了一个更好的工作氛围,让我们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可以更加从容一些,仅此而已。实际上,在比赛结束之后我便已经特别提醒我们的队员,成绩是对你们努力的回报,但要继续获得好的回报,便必须继续付出新的努力,否则,一切都将付诸东流!”

  研究“敌情”朱广沪道出日本软肋

  事实上,当很多媒体与球迷的思维还停留在东亚四强赛之上时,朱广沪的思维已经走得更远。拿起东亚四强赛的秩序册,打开日本队的那一页,他突然发表了这样的见解:“很多记者都在说这是‘日本二队’,甚至干脆就是‘日本三队’,但我对照了他们每个人的出生年月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它的23名队员之中,只有6个是八十年代出生的,而且最年轻的也就是一个83年出生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当我们队中的6名年轻队员还可以征战2008年奥运会时,这支日本队中已经没有人属于这届奥运会适龄球员了。济科为什么不锻炼新人?因为他在前段时间已经说了,不论明年世界杯的成绩如何,自己都将肯定离开日本,所以,锻炼新人对他来说已经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了,他所考虑的只会是眼前而不是将来。”但是,日本队的事情与中国队又有什么关系呢?朱广沪坦言:“这就是变数,因为现在日本队的队员从年龄上来说已经几乎不可能再参加2010年的奥运会了,新人至少在明年世界杯之上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机会,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时间与人才储备上抢得先机甚至占据优势。既然我们的目标是2008年的奥运会以及2010年的世界杯,那么我们当然也就可以从现在开始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当然,既然是变数,我们也同样应该想到这样一点,那就是新一届日本国家队的主教练完全可以结合日本球员在控球技术、比赛能力上的亚洲领先地位,因势利导,把球队的各项组织工作做得更好。比如说,比较普遍的观点便是:济科带领的日本在打法上就比特鲁希埃更流畅了一些。”

  肩挑双担朱广沪不担心精力

  在朱广沪未来五年的设想中几乎言必称“奥运”,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尽管国奥队的大旗是要等到2008年5月左右才正式树起来的,但是由朱广沪担任国奥队主教练的报告却是一个多月前就已经提交到国家体育总局,需要落实的只是一个手续了而已,中国足协“一组两队”的设想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如此“两线作战”,朱广沪的精力够用吗?对此,朱广沪笑言:“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哪怕只是一个队精力也不够用,但是我们是一套班子,是大家共同来做这件事情,所以精力的问题倒小必担心,更何况,从队员的年龄结构来看,胜任2008年奥运会比赛需要的队员,参加接下来的世界杯比赛,也正是当打之年。我们已经初步设想了一下,参加奥运会的23名队员中除了3名超龄队员,还有20名适龄队员,正常来说,从他们中选出7名左右的主力队员与其他非奥运会年龄球员组成一支队伍打世界杯外围赛,应该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朱广沪 相关网页约1,575,048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