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段世杰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中国足球20年来没有大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实行了足球训练比赛的完全市场化管理,现在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市场化和举国体制结合起来,解决足球领域存在多年的系统化问题。段世杰这番话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中国足球选择市场化有错吗?中国足球真正做到市场化了吗?中国足球未来是否会走回头路呢?
扬子晚报记者 张昊
否定足球职业化
前总局官员被指“以偏概全”
1992年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足球必须走职业化道路,并确定了以足协实体化和组建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中心的改革构想,开始了中国足球的第一次改革进程,此后足球职业化比赛开始试验。而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段世杰认为,这其实就意味着把足球完全推入了市场。“我们当时把足球推向市场的条件其实并不成熟,1992年之前,中国足球在亚洲成绩还很好,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成绩反倒更差了。而那些没有改革的项目,比如大部分奥运会项目,还是沿用举国体制,到现在反而成绩提高了不少。”段世杰说。
那么,别的国家靠市场搞足球怎么就行呢?对此,段世杰解释道:“至少不少西方国家的市场体系和法律构建都很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去日本购物,不光是因为价格便宜、产品先进,还因为产品可靠。市场的成熟和生产者的道德水平与国家律法的成熟程度有关。从我们的集贸市场,就能看到我国市场经济的缩影,必须承认我们现在仍处于发展阶段。”
段世杰认为20多年前,国家队球员一年才拿2000块钱,但从早到晚练得很辛苦。现在球员薪水涨了很多倍,但大家的付出怎么样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俱乐部是企业,球员从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体系中脱离,感觉就变了。还有就是市场环境使得现在的足球训练和比赛没有遵循足球发展的规律,现在中国俱乐部球队成绩好的,大多是因为聘用了国外球星。变成外籍球员在运动场上称雄,国内运动员都沦为板凳球员,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为什么会在足球上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段世杰的回答似乎很有道理:这就是当初没有构建好培养体系造成的后果,20多年以前都是各级体委选拔年轻运动员,选拔分一、二、三线队员。足球实行俱乐部制之后,一、二、三线队员如果都布局的话,资金投入太大,所以俱乐部只买一线球员,都找现成的,缺运动员就从别的队挖。就算一个运动员年薪200万元,那俱乐部宁愿花300万元买过来,也不愿意多培养二三线运动员。
俱乐部缺经营话语权
该放的权一定要放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段世杰的说法,但是他对于足球市场化的错误判断,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月27日中央深改小组会议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都没说废除市场化,而且鼓励多元资本投入和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足球俱乐部,改革足球赛事收益分配机制,这也说明,政府看到了中国足球还不够市场化的问题。
这些年来,中国足球虽然进入职业化年代,但是很多事情却依旧管办无法分离,足球管理部门的条条框框束缚了职业俱乐部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管理部门与被管理者争夺利益的荒唐现象。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超公司36%的股权由中国足协掌握,各俱乐部分别拥有4%的股权。国务院46号文件中曾对“俱乐部话语权”有所体现:“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改进职业联赛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市场主体作用。”但俱乐部对自身话语权仍无法得到保证。一位中超俱乐部代表曾经表示:“中国足协掌握着联赛所有商业资源,运营能力还很弱。俱乐部没有话语权,足球往往沦为赞助商自身的营销工具。今年是联赛与协会管办分离的第一年,办赛职能、商务经营等都交付中超公司,但仍有很多细节需要调整适应。作为俱乐部,我们期待拥有联赛话语权,也希望整个中超公司能激活联赛活力,在政策引导下,让中超联赛形成良性发展,让中国足球产业迅速膨胀起来。”
足管部门该放的不放,也让中超各家俱乐部举步维艰。以舜天为例,因为联赛转播权不在自己手上,所以几乎每年联赛开始前,俱乐部都要因为转播的问题与电视台进行磋商。而在其他的商业开发上,各支俱乐部也都颇有微词。因为足管部门的要求,整个联赛的俱乐部要穿着统一的赞助商提供的球衣,这对于一些小球会来说,或许是好事,但对一些已有固定赞助商的大球会来说,就成为了需要伤筋动骨的变更。所以,若想彻底摘掉“伪职业化”的帽子,“管办分离”显然比企业争相砸钱更为迫切。
基础建设虎头蛇尾
“从娃娃抓起”不能只靠市场
与商业上紧抓不放有着天壤之别的是,对于足球基础建设,中国足球的管理部门则总是伏笔潦草,走走形式。《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发展振兴足球事业关键是把路子走对,要让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足球界不仅要为我国足球发展振兴探索新体制,而且要走出一条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来。而做这些具体的实事的确不能只依靠市场,否则还要足球管理部门有什么用?
都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但是原中国足协官员冯剑明在谈到中国青少年比赛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气不打一处来。对于制约校园足球的发展原因,冯剑明在以前接受采访时归结于经费不足,“44个城市,涉及到2293所学校,一年经费只有4000万元,分到每一个学校有多少钱呢?”不过,冯剑明表示,上级领导对校园足球是重视的,“校园足球提出并产生影响的有过三次:1979年、1980年和1985年。那是中国足球史上校园足球的三次高潮。但是每次都流于形式,虎头蛇尾。这是在体育方面急功近利造成的,特别是金牌战略,造成很多地方省市追求金牌数量,没有夯实基础。”对于现在的校园足球工作,冯剑明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忧,“这么多城市搞校园足球的布局,有必要吗?城市中有多少在真正开展校园足球?很多校长不知道校园足球是怎么回事,只是为了写年度总结才搞。”
的确,青少年足球培训,地域广,周期长,对于足管部门的领导来说,这是个叫好不叫座的事情,因为即使自己抓好了,也可能看不到政绩,为后人栽树。所以,这些该抓的事,足管部门并没有真正抓起来,这些该花的钱,也都没有极力争取并且花到位。
对于段世杰的言论,网友们普遍持反对观点。烟台网友“虚怀若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关键是体制问题,引进的外援提高了竞技水平,但管理却充满功利性!基础不牢,无源之水!”东莞网友“y92980”:“中国足球水平低,是足协官僚化,工作重点罚款化,俱乐部合同虚假化的恶果。”鹰潭网友“天气这么好不如去旅行吧”:“贱卖转播权,恶意收取培养费,强行拉人参加全运比赛,这就是市场化?”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