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宋承良
2月24日,周日,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这一天是申花[微博]蓝魔球迷会本赛季会员招募的第二天,虹口足球场售票处二楼的谭火锅店门口排起了数百人的长队,一位蓝魔球迷等了将近三小时,仍未轮到自己交钱购买套票,此时他接到了一位朋友的电话,“还没买到?那就算了,今年没德罗巴[微博]和阿内尔卡了,申花有啥看头。”这位已经购买了近10年套票的球迷回了一句话,“不看申花,那我看啥?”
这样的球迷在蓝魔中并非个例,过去20年时间的积累,已经让申花在本地培养出了一批死忠。即便2011年球队成绩跌到谷底,那一年联赛最后一轮主场的京沪大战,北看台上身穿蓝色球衣的坚守者依然是到场4378名球迷中的“主力”,“今年球队面临史上最大的困难,原本我们预判看球的人数会大幅下降,出乎意料的是,购买套票的人数量甚至不低于去年。”蓝魔球迷协会会长徐峰感慨道,“球迷对于申花的爱真的很令人感动。”
虽不乏长期支持球队的铁杆,不过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进入中超[微博]时代以来,虹口足球场的上座率长期处于超过半席的空置,相比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和北京工人体育场场场爆满的盛况,同样是大城市的上海显得如此“寒酸”。偌大的上海滩,究竟谁在看球?是什么原因导致球场上座率始终徘徊于低谷?
随着南昌衡源主场迁回上海更名申鑫,根宝青年军蛰伏中甲5年冲超成功,2013赛季中超上海滩拥有了三支球队。不过,相比10年前中远申花对垒时倾城关注的热闹,如今的德比更多只剩下字面上的注解。今年,恰逢中国职业联赛20年,“上海球迷文化”作为一个特例独行的关键词,值得我们好好回味和探究。
球迷低龄化趋势明显
1999年年底蓝魔球迷会成立时,几位骨干按照当时的说法都属于白领阶层。会长徐峰当时有着自己的工作,秘书长小傅刚刚从澳大利亚回到上海,“都是一群白领青年,大家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球迷会办公室主任丁丁表示。之后几年的时间中,蓝魔球迷中的主要构成依旧是白领青年。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之后成立的申花球迷团体中有面对学生阶层的高校联盟球迷会,“2004年中超第一年,学生看球有优惠价,全年套票只要160元,蓝魔成年人票价要翻个跟头,所以学生去蓝魔的少。”当时高校联盟球迷会的负责人回忆道。
2004年进入中超时代后,虹口北看台的蓝魔球迷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人,南看台其余申花球迷团体人数差不多只有500人,“从这个角度来看,10年前看球的人中,还是以白领为主。”此后随着蓝魔名声的扩大以及其他球迷组织专属性质的减弱,蓝魔吸引球迷的年龄层次也开始变得多样,丁丁告诉记者,“这几年学生的比例有着明显的提高,现在差不多有将近30%,90后在我们这边已经不稀奇了,连00后都有了。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体育是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休闲方式,尤其是足球。而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别说大学生,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负担看球费用,这和职业联赛早期有很大不同。”
在其他几大申花球迷组织中,低龄化同样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年轻有激情,这几乎可以看成申花大部分球迷的“标签”。蓝宝球迷会当初是高校联盟和可汗两家球迷组织合并而来,负责人李慧告诉记者,“今年购票人数在600人左右,30岁以下占据了很大比例,差不多七八成,我们这边一直是80后、90后的球迷多。”群星联盟球迷会会长王捷早在2004年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创办了球迷会,自然他的招募对象也是学生,“球迷会300人中,基本上是高中生和大学生,比例有80%左右吧。年轻人在一起,看球比较有激情。”
相比之下,只有蓝魔仍然有高龄球迷的存在,丁丁介绍道,“最大的有70多岁,前几年也有一些老球迷坚持到场。”其他几个球迷团体中,50岁几乎是看球年龄的上限,“年龄再大的话,估计和我们‘疯’不到一起去。”王捷表示。
世界巨星拉不动球市
根据中国足[微博]协官方统计,10年甲A整个联赛的平均上座率约为2万人。进入中超年代后,由于假赌黑现象的出现加上整体足球水平下滑,前7年的平均上座率仅有1.3万人左右,直到2011年开始整个联赛平均上座率才开始向2万人靠拢。申花也曾有过单年联赛上座率排名联赛第一的盛况,1998年因为老虹口体育场翻修,申花将主场迁至上海体育场,当年联赛平均上座率39713人,是整个联赛平均上座率21335人的近一倍。
“虹口球场小,因此职业联赛刚开始的时候即便可以坐满球场,人数也不多,到了八万人(上海体育场)一下子不一样了。不过现在的情况却是,去虹口的人都有限。对比当年,真的只能让人哀叹。”谈到如今的现状,看了十多年比赛的蓝魔资深球迷都很无奈。如今虹口足球场可售球票在2.8万张左右,每个赛季除了几场重头戏球迷人数会超过2万人外,其余比赛虹口足球场的上座率始终只有1万出头,整个赛季的平均上座率,差不多在虹口可售票的一半左右。
2011年由于球队历史性的低迷战绩,虹口上座率甚至跌破1万,只有9828人。去年申花请来阿内尔卡和德罗巴两位世界级巨星,按照俱乐部管理层的设想,“场场爆满不敢想,2万人应该可以达到。”但事实却是平均上座率只有1.48万人。
在球迷看来,成绩只是上座率不高的一部分原因,“这么多年我们球迷会招募人的经验是,但凡前一年成绩好,后面一年看球的人肯定多,比较突出的是2004年和2009年,峰值将近2500人。我觉得蓝魔是申花球市的晴雨表,我们这边人数多或少,总的上座率会同比例增加或者减少。”丁丁表示,“但成绩也不是唯一的,你说去年成绩不好,今年大牌内外援走了,还被扣了6分,球迷人数也有2000人,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是可以探究的。”
作为本地人,丁丁认为上海人对于文化选择的“口味偏刁”,“可以选择的东西很多,为什么非要是足球?上海人喜欢‘轧闹猛’,但只去自认为是时尚的地方,足球在目前这个阶段,似乎和时尚不沾边。另外大环境也不好,前几年因为假赌黑,很多人对足球失去了兴趣,想要短时间把他们重新拉回球场,难度不小。再有就是中国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球迷文化,相比于去球场,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在电视机前看转播。”
电视收视率居于高位
申花最近几年的上座率一直不高,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上海地区中超转播一直是五星体育频道收视率中排位靠前的节目。以2008年为例,申花主场年均上座率为1.235万人。比较专业机构尼尔森统计的五星体育收视率(收视率,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人数占总目标人群的比重,以百分比表示)数据,申花队的比赛直播收视率都在3.5以上,4.0以上也是屡见不鲜。申花队第2轮与天津泰达[微博]的比赛,收视率达到了5.3。五星体育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申花比赛直播收视率虽然也有所下滑,但仍一直稳定在3-4之间,重要场次能达到5-6,整体来说,申花比赛直播收视率比多在深夜播出的英超直播要高。”
一位曾经代理申花票务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在当年的票务开发中,我们的努力目标,就是能够让看转播的球迷中,还能有1%的球迷来现场看球,哪怕是0.5%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但是这涉及到上海市民的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等方面,所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2009年,申花的票务代理方联合上海市最贴近百姓的近1600家好德、可的便利店携手推出全新的票务销售模式。同时通过球员签售、公益活动等吸引球迷,不过效果并不明显。而2012年作为申花主场整体营销公司的体育之窗也曾想尽办法炒热球市,但拥有国际运营经验的他们在上海球市这盘棋上,终究还是难敌“球迷文化缺失”的现状。
现场看球何时成为文化?
对于丁丁上海人“口味偏刁”的观点,一个对京沪两位城市球迷和球市有着深入研究的圈内人士,并不完全赞同,“按理说北京和上海都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人可以选择的娱乐活动也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工体甚至是北京男篮的主场有着极高的上座率,要我说两地的这种差异,北京球市通过这几年的培育,已经渐渐成熟了,国安[微博]和首钢的球迷,已经逐渐改变了因为成绩好坏看球的观念,而是把看球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在上海,这种习惯还需要慢慢培养,如果快的话,我认为差不多3到5年可以。”
眼下,随着东亚俱乐部冲上中超,东亚球迷正在尝试着这种球迷文化,队内前锋吕文君[微博]的阿姨陈秀敏堪称全上海最有名的东亚球迷,她的宝圣球迷会成立时间也早于其他几家球迷组织,但球迷会规模并不大,只有200人左右,“白领为主,他们都是纯情球迷,我看球激动,他们都很平静。我这边的球迷都喜欢东亚的风格,并不是成绩。”对于和申花、申鑫之间的德比,陈阿姨看得很淡,“希望有精彩的表演,不暴力。”
另外一家球迷组织“天狼星”今年吸纳了柏阿姨球迷会的全体会员,人数略低于1500人,“原来我这边学生和白领各一半,1985年到1990年出生的人为主,1978年生人的我已算岁数大的了。”会长陆嘉琦坦言,申花这20年的时间已经培养出了一批热血铁杆球迷,“我们不如申花球迷有文化积淀。”随着柏阿姨的加入,陆嘉琦希望和柏阿姨一起打造属于自己的球迷文化,“文化无捷径可走,慢慢了解慢慢培育,这需要一个过程。柏阿姨前几年组织一些球迷,也是想让看球成为这些球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和我们是有共同点的。”
即将开始的新赛季,东亚俱乐部冠名商上港集团将在每个主场组织1000人球迷团体,“每个具体获得球票人的姓名,都会在集团进行公示,我们想让那些真正想看球的人去现场,慢慢来,或许不止1000人要去球场,但我们不主张一上来就搞太多人,培育真正的球迷,需要时间。”上港集团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东亚俱乐部的打算,新赛季上海体育场每场球票发售数量包括球迷会在内为2.5万张,“能不能达到,我们心里也没谱,这方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俱乐部高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