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张曙光撰文:本山萌发退出辽足之意的深层原因(5)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4:15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辽足是所有中超俱乐部中唯一的股份制企业,也是唯一与股东的产品和品牌无任何关系的俱乐部。因此,如果说其他中超俱乐部由于其自身能够获得产品和品牌宣传上的无形回报,因而属于准公共产品生产部门的话,那么可以断言,辽足是中超俱乐部中唯一的公共产品生产部门。

  既然具有垄断性质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的生产,总是不可避免地产生公共问
题,因此,权力部门必定会对俱乐部和联赛提出特殊的要求并加以制约。辽足02年主场迁至北京,03年冠名"北京三元"均在辽沈地区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致使政府部门下令其返回;辽宁省体育行政部门对辽足规定的"三不准"原则,现在已成为全国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共同认可的规则等,无不佐证了俱乐部的公益性和联赛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

  任何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生产,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公共资源的支持和社会资源的优先配置,在足球市场体系尚未发育成熟且处于买方市场时,更是如此。而这种功能是体育行政部门乃至政府分管领导所无法完全具备的,只能通过政府主要领导,或得到充分授权的对公共综合资源具有支配力和对社会资源具有协调能力的组织及其负责人才能实现。所以,在现时条件下,区域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俱乐部的支持力度,对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顶级足球联赛作为公共产品的垄断性,是由赛制、规程及特殊人才资源的稀缺性所决定的。各种资源的投入除硬件设施外,最终总会汇聚到对人才资源的争夺和使用上。

  辽宁省历来是体育大省、足球大省。就足球文化底蕴和人才厚度而言,至今仍为其他省市难与比配。在足球专业化时代,

辽足曾创造过十连冠和亚俱杯冠军的辉煌。但足球职业化以来,辽足却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生存状态:一方面,人才积淀的厚度使它能在顶级联赛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经济上始终处于拮据状态,人才不断流失,球迷不满,负面新闻不断。这就是所谓的"辽足现象"。我认为,产生"辽足现象"的根本原因有四:第一,辽足股东产品和品牌的无关联性,使股东不可能为公共产品的生产承担逐年进行无偿投入的责任。第二,辽足始终无法获得当地公共资源的支持(连基地都没有),甚至很少获得当地社会资源的支持。以近5年为例,在辽足广告总收入中,辽宁企业购买的不到20%。第三,由于辽足的昔日辉煌,使辽沈球迷曾独享过十连冠的精神福利,导致他们及辽沈媒体总是对辽足抱有较高期望,但现实又总是使他们失望,从而形成了对辽足又爱又恨的情结。这也是辽足总是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原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在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公共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上产生差异。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我国的经济不但与美国相比有差距,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但由于我国政府实施了举国体制的奥运战略,从而使奥运金牌、奖牌总数达到了世界第二,极大地振奋了国民士气和自豪感。所以,在公共领域的改革未能统一、系统进行时,各级政府自身,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公共产品功能的认识和态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辽足所面临的困境,不是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力度大小的问题,而是有或无的问题。由于公共领域改革的滞后和民主的不充分,民众关心的公共产品、精神福利常常因其处于弱势地位而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这种现象在一定时期是难以避免的,但长期以往无人过问则是令人费解的。所以,"辽足现象"已成为发展和谐社会目标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不时拨弄着辽沈民众的痛苦神经。

  辽足历来是国内媒体关注的热点。今年夏天本山入主辽足出任董事长后,辽足更是成了全国、乃至于世界华人关注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辽足成了反映辽宁经济、文化、体育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辽足搞好了,对提升人气,焕发社会精神面貌和反映辽宁和谐社会的整体形象都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现阶段,"辽足现象"只有依靠掌控综合资源的权力部门的协调才能解决。辽宁省主要领导去年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曾指出:足球影响力大,要将它当作奥运项目一样抓(大意)。这一信息使体育行政部门和足球工作者都非常兴奋。在05年省人大和省政协会议上,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分别就政府应扶持辽足、帮助辽足解困的问题提出了议案。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政府给予重视和协调,"辽足现象"终会得到解决。但愿辽足能早日重铸辉煌,重新成为辽宁人民的骄傲。(张曙光)

  

[上一页] [1] [2] [3] [4] [5]

  12年联赛数据一网打尽 改变你看中国足球的方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44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