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访沈海高速的沿线球场 记者手记和摄影足迹(图)(2)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11:00  《高球先生》

  在日出观光打球,欣赏这里这个野外山地球场的古老植被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傍晚时分回到十八洞,刚好日落对着发球台,从早上一号洞的日出观光到傍晚十八洞的日落观光,这不知道是不是球会在设计上的巧合之处。

  铁岭龙山  另一种可能


走访沈海高速的沿线球场记者手记和摄影足迹(图)(2)

  2006年,厦门大学将开设高尔夫课程,并将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必修课,此事可以说闹得满城风雨,争执双方各执一词。虽然深大才是第一个设有高尔夫专业的学校,但厦大的高尔夫精英教育论才是引来争议的主要原因,此后的高尔夫专业在各种质疑声中遍地开花,各个高校都开设高尔夫专业,或者兴建高尔夫练习场、或者和附近高尔夫球场合作联合办专业。

  但在更早的过去,确切来说是2005年,在铁岭的辽宁职业学院就萌芽了校企联合办高尔夫专业的行动,这种行动不是简单地学校办专业,然后和外面的球场合作,而是在学校开辟一块土地,由企业自行建造球场,和学校联合培养高尔夫人才。这个赵本山口中的“大城市”虽然高尔夫人口稀少,但在校企联合办高尔夫的模式上却走得最早。

  通过学校的大门,穿过一条长长的校道,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位居半山腰的会所,后面就是铁岭龙山高尔夫球场。2005年,韩国人边勇得知辽宁职业学院想开设高尔夫专业和球场的愿望,在和校方碰面后双方达成了一致,龙山球场正式在学校后面动工,校企联手高尔夫的故事也开始上演。2005年,高尔夫专业只有60名学生,但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700。高尔夫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的东西,更可在球场兼职实践,还可以以极低的价格下场打球(因为人数太多,不可能全部开放给学生)。在龙山,很多的球童本身就是学生,他们经过学校的学习和龙山的兼职培训,三年下来其能力并不亚于其它球场的员工,所以当辽宁其它球场因紧急情况缺少球童之时,他们总会打电话向边勇“求救”,甚至连海南不少球场冬天的时候都曾打电话来请求调配球童。当这批球员毕业之后,更是供不应求,完全没有就业的忧虑。

  一个来自沈阳的龙山球童告诉我,她在辽宁职业学院学习三年,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开始在球场实习,而我遇到她的时候她已工作一年多。当初因为别人的介绍而选择这个学校和专业,和她同一批的同学很多到了其它球场,而她则选择留在龙山,一方面回家方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这里的感情。在她看来,毕业之后能够有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已经很心满意足。

  几年前,我们还曾质疑设立高尔夫专业的意义,但随着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这种质疑声已经悄然退去,而且高尔夫的飞速发展更凸显了人才的真空,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在市场的导向下,高尔夫专业走向普遍已经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

  铁岭龙山提供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方向,一种可能,特别是在高尔夫建设混乱无序和公共球场缺乏的今天,如果能以公共球场结合高校办校,中国高尔夫会有怎样的将来值得我们探讨。当然这样的计划并不是每一个学校都适合,不能占用耕地仍是高尔夫球场建设不变的底线。

  石老人 传说之地

走访沈海高速的沿线球场记者手记和摄影足迹(图)(2)

  石老人风景区拥有一个古老而感人的传说,球场就位于景区里面,加上青岛舒适干净的自然环境,石老人球场成为了青岛高尔夫球场的标志之一。

  这是球场的17号洞,这个三杆洞的果岭向大海延伸,考虑到此处的海风,这个洞往往有戏剧性的结果。

  拍摄时间:2009.6

  杨柳青  坚持之后

走访沈海高速的沿线球场记者手记和摄影足迹(图)(2)

  杨柳青自助打球的一周年,我们不应看到这仅仅是一种尝试,这更是一种道路,给那些模仿这种模式的球场以信心。一年前,我们还对这种自助打球怀着质疑的态度,认为以中国球员的素质和球场的管理水平不可能达到自助打球的标准,但如果你去过杨柳青,看到过球场的保养状况,我想你会认同球场的做法。我们大可不必讨论杨柳青为何采用这种方式,而应该把目光聚焦在自助打球模式的探讨之上。

  何谓自助打球?简言之就是可以自主选择需不需要球童,这样的做法跟欧美大部分的球场是相同的,欧美有着成熟的高尔夫环境,有着优良的高尔夫传统,自助打球本来就是他们的高尔夫传统习惯之一。取消球童,改为自助打球后,杨柳青是怎样创造自助打球环境的呢?首先,球场给每部球车安装了GPS,这个小小的仪器不仅可以起到导航作用,让你对每个球道了如指掌,而且系统还能通过掌握你的方位起到合理管理打球速度的问题;其次,让球车开上球道,打完一个球就可以开着车飞奔过去找球,球道就是车道,当然果岭是不在车道之列的。这自然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但前提是球道草要有足够的韧性。

  记得以前跟一个法国的球友聊起欧洲的高尔夫,他说比起中国来,在外国打球可是个累活,计算距离、选杆、看线、耙沙、修补打痕、清洗球杆这些脏活累活都要自己干,找球、做MARK、计成绩也是你自己的事情。要找个球童,可以,在球场外面往往都有,不过费用大多不低。虽然是累活,但这才是真正的高尔夫,这是高尔夫传承下来的文化。现在的杨柳青就是这样,所有球童以前要干的事都要你自己干,没有人来影响你,也没有人来帮助你。

  欧美尊重球友对球童的选择,但在中国,球童却是必须的、硬性搭配的销售,不管你是单差点还是新手,也不管你是会员还是嘉宾,反正你要打球,请带上球童,但更让惊讶的是,客人下场打球已经支付过球童费,但最后的小费仍是不得不给的一笔支出。更有甚者,球场干脆把小费计算成球童的工资。说起来,这一切也算是中国国情,打高尔夫的价格为什么总是降不下来,球童的费用自是一方面。业内常常呼吁政府重视高尔夫发展、呼吁外界给予平等看待,但从我们自身来看,造成高尔夫成为“贵族运动”局面的不正恰恰是我们业内中人吗?这种捆绑销售,毫无商量余地的方式不也正是球场的做法吗?球场是一方面以高价待人,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来打球赚取更多的利润,还要一方面呼吁高尔夫大众化,这多少有点恶性循环的味道。

  当然,我们并不能全盘否认现有球场的做法,毕竟在中国高尔夫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球童的作用确实不应忽视。说到底,中国的高尔夫还是在改变,杨柳青就是一种尝试,他开启了一种自助打球的模式,也让一些球会看到了变化的可能,比如广州的南沙球会就推出了拉包打球的选择性服务,但对于更多的球会来说,开启如此模式艰难重重。后杨柳青时代,这种自助打球的坚持所能带来的效果值得关注。

  珠海东方  灾后重建

走访沈海高速的沿线球场记者手记和摄影足迹(图)(2)

  一个球场遭遇了台风的重创,又坚强的重生过来,在这一次的沿海之旅中,珠海东方的灾后重建给了我们极其深刻的印象。

  2008年9月24日,台风“黑格比”横袭珠海,这对见惯大大小小台风的珠海人来说,也许它只是珠海台风史上不值一提的一笔。但对珠海东方球场以及全体员工来说,它可是心中一次永远抹不去的伤痛记忆,人们劫后重生﹑球场满目萧然﹑办公室凌乱不堪……这一切都来得如此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就如一部预备良久﹑虚构的﹑以灾难为主题的电影。是的,这对珠海东方球会来说它确如一场灾难性电影的场面,只是它并不是虚构的。

  珠海东方由于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天灾后的第26天,C场便开始接待打球的客人,到11月底更是全面恢复营业。但看到的球场仍是破破烂烂,到处可见坑洼,简陋的近乎没有的服务设施,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来到球场的第一组会员,虽然面对如此惨况,但却没有任何的怨言,反而觉得惊讶和感动。惊讶在受到如此强烈的自然灾害之后,球场能如此迅速的恢复营业,感动球场如此关心会员的利益。一个会员如此说道:“如果陪重要的客户打球就去别的球场,但是只要是自己打球就一定会到东方。”东方会员对球会有着这般的情深意厚,让球会的管理层,甚至同行外界都赞叹不已。

  台风对珠海东方球场的破坏是巨大的,庆幸的是在天灾中球会没有收到任何一个人员的伤亡。因为员工宿舍被海水淹没,所有的员工不得不住在球场附近租借而来的地下室寄宿。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尔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