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转变成职业球员教练管理者 中国球童未来出路探寻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10:07  《羊城晚报-高尔夫周刊》
转变成职业球员教练管理者中国球童未来出路探寻



  喧闹一时的“大学生应聘做球童”事件使球童这一职业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在不熟悉高尔夫的人眼里,球童只是一个帮球员捡捡球、拉拉行李的角色。实际上,球童这一职业远没有一般人以为的低级。张连伟就曾经说过,球童才是高尔夫球场上的实际控制者。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误解甚至偏见,让不少球童产生了自卑感,也因此对球童这个职业和它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

  明日之星职业选手或教练

  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参加各大比赛,赢得媒体的聚光灯……成为职业选手是每一个球童的梦想,而

高尔夫球界也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中国高尔夫第一人”张连伟便出身于球童。

  1985年,张连伟离开体校,转业成了一名球童。得到了俱乐部经理的赏识,更重要的是凭借对高尔夫的热爱以及自身的刻苦与坚持,半路出家的他成为了中国高尔夫的传奇。而在国外,阿根廷人卡布雷拉更是从“赤脚球童”一步一步地迈向美国公开赛的冠军。一长串闪亮的名字表明,球童变成球员,并不是一个遥远得不可触及的梦。

  然而,先不论过去三年只有一人通过了中高协的职业考试,国内真正可以单靠比赛实现衣食无忧的也只有金字塔尖的少数。虽然不能人人成为张连伟,但成为一名高尔夫教练,却是一个可行的梦想。现在中国的高尔夫教练99%是球童出身的,而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教练费用。目前高尔夫教练每小时的收费从150元至300元不等,相对于职业选手,教练反而是一条更加切实可行的路。

  幕后推手 高尔夫管理人员

  从球童转变成教练甚至职业选手,天赋毕竟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要成为俱乐部的重点培养对象,身体条件和球技同样必不可少。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有多年经验的球童告诉记者,很多人一旦当过球童,就再也离不开高尔夫这个行业了。 但是,球童一般都是年青人,对体力有一定的要求,不可能干一辈子。当不能成为教练或者职业选手的时候,高尔夫管理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发展方向。

  以小温为例,他于1995年开始做球童,如今已经是某高尔夫俱乐部的运作部副经理了。从初级球童,到巡场,到出发台,最后到管理人员,小温走的便是一条从球童向管理转型的道路。当前中国的高尔夫发展缺乏中高端的管理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球童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小温说,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应该不断地进修, 特别是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帮助。

  中途转行圈内圈外都有路

  早些年入行的“老”球童都对记者叹道,如今新入行的人不论是初衷还是心态与几年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赚快钱成了不少人加入这一行业的目的。中途退出培训的事情时有所闻,而即使通过培训成为正式球童的,也有人因为忍受不了炽热的阳光而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球童就是一项刻苦耐劳的工作”,他们异口同声地对记者说。

  除了以上的情况外,也有人在与小白球朝夕相对多年之后选择了离开。有人选择成家立室,也有人巧妙地利用球童时候积累的人际关系,从事与高尔夫用品有关行业。其实绿茵场外,还有很广阔的职业天地。

  记者手记

  为了这个专题的采访,记者断断续续地在多家球会跑了近一个月的腿。在这个月里,球童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他们的苦和累,而是他们的笑。

  面对种种快乐与不快,大多球童脸上都是淡淡的笑容。问其原因,“习惯了”是其中之一,但更多的回答是“让客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最快乐的笑可能是凤燕的。坐在球场边的长凳上,我们涉及的话题是沉重的未来,还有那极少数找到金龟婿的女球童。凤燕一边说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会砸中自己,一边捂着嘴偷偷地笑:“难道做球童就不能找到男朋友吗?”那神态,就是一个邻家的小姑娘,幸福而羞涩。

  也许在不少人眼里,他们只是“背包的”。殊不知你在桥上看风景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别人的风景。球童们的世界和我们别无二致,球童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尊严。当球友您看到那些年纪可以当你弟妹甚至儿女的球童时,多给一个笑脸又何妨呢?

  相关链接

  ★目前数据 对球童有利

  目前全中国有两万多名球童,而据中高协统计,至少有20至30万的中国人经常打高尔夫球,加上不定期打球的人,从事高尔夫运动的中国人至少有100万。由于缺口较大,中国球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抢手货”。

  ★对比国外 前景有点悬

  在国内,高尔夫运动堪称“朝阳运动”,因为才刚刚起步。不过,在国外高尔夫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球童的未来却被打上一个大问号。

  球童发展的头号大敌,要算球车。据统计,目前美国只有10%的球场提供球童服务。在更多球场,价格低廉而且自主性更强的球车已逐步取代了球童背包的任务。类似的情况,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高尔夫发达国家也不罕见。因此在欧美等国,球童的未来也被画上问号。

  除了球车,公众球场的发展也令球童生存空间缩小。在国外的公众球场,一律不配备球车、球童,球友必须自己背着球包或是租用手拉球车自行上场。随着国内公众球场的逐步增加,这样的情景不会遥远。

  文/记者 彭浩 实习生 黄嘉劲 潘绚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