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式赛程无损应氏杯精彩 要下近1年有合理性

2013年03月06日17:20  新民晚报

  从台北到都江堰,从新加坡到上海……持续了10个月,第七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就将落幕。在见证中韩“90后”新星决战申城的同时,不少人不禁要问,为何一届应氏杯要被拖上大半年?一场五番棋的决赛更是前后跨了3个多月,这多少对观赏比赛的连续性造成了影响。   有人把应氏杯称作围棋界的“奥运会”,四年一届的赛制可谓“独树一帜”。自1988年设立以来,这项由中国台湾著名实业家应昌期出资创办的赛事,在棋坛的地位无可替代,应昌期先生更是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 

  应氏杯之所以出名,一大原因是奖金高,每届比赛的冠军奖金高达40万美元,而每届赛事的总开支更是超过110万美元。当然,冠军也不是这么好拿的,每届应氏杯从预赛、复赛直到决赛,加上开幕式和颁奖仪式,时间跨度往往要近一年。 

  去年5月22日在台北开幕的第七届应氏杯,24名棋手争夺4强席位,6天之后,谢赫、范廷钰、李昌镐和朴廷桓脱颖而出。 

  去年9月,半决赛被安排在了四川都江堰,吸引主办方的是成都的围棋氛围。半决赛后,“90后”棋手范廷钰、朴廷桓晋级决赛。五番棋决赛也被分开进行,前两盘选择在新加坡,很大原因是12月的新加坡天气。 

  决战最终3盘,则被安排在3月于上海进行……纵观整个赛程,有些略费周折,不少棋迷反映棋局看起来难有连续性,特别是五番棋决赛,前后要隔3个月,这其中除了一些赛事推广的因素,圈内人士也坦言有些“无奈”。 

  每年国内、国际的围棋赛事林林总总,单中国围甲联赛一年就有22轮,贯穿全年,每个周末国内顶尖棋手几乎都要代表地方队参赛。比赛多,自然有利于围棋项目的繁荣,由此,一些国际大赛就得“见缝插针”,而应氏杯决赛又不同于其他大赛的三番棋决胜,采取的是五番棋,如在一个时间段进行,前前后后最多可能要10天,对棋手的体力和脑力是极大考验,更不利于选手对前后其他赛事的兼顾和串联。 

  一场冠军决赛固然要有连续性,但确保选手状态、下出精彩对局同样重要……由此看来,应氏杯的“马拉松式”赛程,也有其现实的合理性,除非决赛改为三番棋。 

  本报记者  许明  张建东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