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豪父亲不懂围棋也不想学 唐韦星母亲乐在棋中

2012年11月04日06:01  南方都市报 微博

  “95后一代正在以可怕的速度走向前台。”韩国Hangame网这样认为。这个速度有多快?对于谢尔豪一家来说,甚至比准备一套西装的速度还要快。而1993年出生的唐韦星,已经不属于95后,他和谢尔豪同样是首届百灵杯世界围棋公开赛的四强选手,为了这一刻,他的父母等待了12年。

  谢尔豪和唐韦星,双双首次打入世界大赛四强,又双双在半决赛三番棋决战中以1比2的总比分失利无缘决赛及首个世界冠军,谢尔豪还错失了打破最年轻世界大赛决赛棋手纪录的机会,两人的父母还要继续等待,直至他们成功的那一天——— 如果仅是以世界冠军论成功的话。

  陪棋父亲谢智勇———

  没有计划,一切顺其自然

  整个百灵杯半决赛期间,谢尔豪的父亲谢智勇都“躲”在酒店的房间里,始终没有在公开场合露过面。虽然赛事组织者给他提供了包吃包住的条件,但他总是错开进餐时间,跑到离酒店不远的小饭馆,自己解决温饱问题。“一个人吃,自在,外面的口味也更适合我。”他的儿子年龄太小,才14岁,还无法照顾好自己,他说自己是四强棋手中惟一的“陪战家长”,其实19岁的唐韦星也由妈妈陪着,但是谢智勇说人家是本地选手,跟他情况不一样。

  不是豪赌,努力就好

  谢智勇今年40岁,虽然一开始刻意保持与记者的距离,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也不愿意透露自己以前的工作单位和工作经历,但没几分钟,他就放开了。

  他介绍,谢尔豪在幼儿园大班与围棋结缘,随后师从武汉天元围棋学校的闫安七段,参加省级的少年赛,“小学生组的,从第一、第二,到第五、第六名,基本都拿过了。”孩子棋力渐长,在武汉很少有对手了,去北京学棋就很自然地被提了出来。“围棋圈子很小,大家都知道孩子学棋到了一定阶段必须去北京进一步提高,就像小学学完了,自然就要上初中一样,没有人督促也要去找相应的学校。”

  也许是在谢尔豪打入百灵杯八强、四强之后,有媒体称谢家“豪赌成功”,这个话题让他很戒备。他强调,自己的孩子爱上围棋、进京学棋,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他和妻子从来没有刻意计划、安排过。“幼儿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谢尔豪先是学画画,然后接触了围棋,在学棋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渐渐地花多了一些时间在其中。”

  即使是进了北京,谢智勇还是强调,自己和妻子并没有想过给孩子学多少年棋、要拿到什么成绩,一切都顺其自然,只要努力就好,“你想着以后怎么样没用,你得脚踏实地地去学。真没什么计划,不骗你。”

  四年北漂,成本不高

  今年初,当谢尔豪闯入百灵杯正赛的时候,他妈妈才知道棋手出席抽签现场规定要穿正装,于当天下午跑到商场给儿子买了一套西装,结果尺码不合身,谢尔豪穿在身上显得不伦不类。这个小细节被媒体多次引用,以此来说明小谢成名太快,也说明谢家家境并不优越。

  “在北京学棋,这一两年,我感觉确实变贵了。”谢智勇说,孩子5岁学棋,10岁离开武汉,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去到北京,“那两年物价还不贵,当然对于我们来说也不是没有压力,我感觉(经济)压力算是中等。”

  谢智勇介绍,刚开始到北京的时候,孩子一个月的学棋费在一两千元,“一年肯定到不了两万块。这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有些孩子棋力好,学费有可能获得打折或者免除。”谢尔豪2009年进入野狐围棋研究会,与职业棋手混合进行循环赛,这样的训练环境极其严酷,当然效果也是出奇的好,跟小谢一同进会的7名业余棋手竟然全部定段成功。不过,谢智勇自己感觉,儿子入段有点晚了,虽然13岁入段在外人看来非常正常。这是他在接受采访时惟一透露出来的有计划的目标。

  在北京生活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好在谢智勇要求不高,这让他感觉还能应付。媒体帮他算过,北漂4年,学棋花费10万元左右,而小谢打入百灵杯半决赛就有20万元奖金,扣除税费和棋院提成等费用之后,有近10万元的所得。小谢定段之后,正式加入了职业棋队,参加联赛也有收入,谢智勇说:“目前能勉强维持。”

  不懂围棋,不想学棋

  为了照顾孩子,谢智勇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北京开始了陪棋生活,而妻子则在武汉工作,只在节假日进京或孩子放假回武汉时团聚。“孩子学棋,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了。对于我个人来说,变得充实了。”谢智勇说,自己是一个交际习惯处于“中等水平”的人,“以前我跟普通人一样,上班、打麻将,跟三朋四友吃吃喝喝。”小谢棋力上升之后,老谢自然而然地将精力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他毕竟下得还不错。看着他下棋,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

  令人意外的是,老谢不会下棋,“我一点也不会下围棋,现在也不会。我学那个……没必要。”百灵杯半决赛期间,一台电脑几乎成了他的全部。

  他的生活,已经被围棋改变了,但他自己,并没有完全被围棋改变。

  陪棋母亲韦锟———

  被儿子“带”进围棋世界

  为了让孩子到北京学棋,韦锟的生活完全被改变了,6年两地分居,6年团聚,如今正在北京为了房子和今后的生活而努力,但至少,孩子在围棋道路上已小有收获,这是她如今最大的快乐。“丈夫把孩子带进了围棋世界,孩子又把我带进了围棋世界。”唐韦星的母亲韦锟说。

  因为丈夫唐家康爱下围棋,因此韦锟在孩子出生之后听从了姑姑的建议,给孩子起名时取了夫妻双方的姓组合起来(韦与围同音),围棋盘上有9个星位,于是叫“唐韦星”。

  遇上好老师好心人

  “孩子学棋,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一个好心人。”韦锟说。

  唐韦星6岁拿到业余4段,只有业余3、4段水平的唐家康已经不满足于自己教了,而当地的围棋高手蒲学礼老师这时发挥出了巨大作用。“蒲老师本身有一个孩子,在当地已经颇有名气了,但是他没有推荐自己的孩子,而是推荐了我们唐韦星。”韦锟所说的推荐,是指一个在北京取得很大业绩的贵州籍房地产商,愿意资助贵州的优秀孩子到北京学棋。

  在蒲老师的帮助下,在那位始终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地产商的资助下,唐家康于2000年停薪留职,带着7岁的孩子去到北京,开始了一个家庭两地分居的状态。唐家康原来在贵阳一所中学担任物理老师,早早就开始教儿子下围棋。之前因为丈夫下棋对生活造成了不少干扰,唐韦星曾烦恼过一段时间。

  一年之后,唐韦星转到杏泽,这是一所半天学文化半天学围棋的学校,唐家康也进入该校,教文化课程。

  好心房地产商的资助持续了多年,一直到唐韦星入段之后有了收入,唐家才主动谢绝了对方的资助。

  晚报杯错过三连冠

  唐韦星在8岁时首次代表贵阳获得了参加全国晚报杯的资格,韦锟记得当时是丈夫带着孩子到广州参赛的。儿子10岁时再次参加全国晚报杯,这次是韦锟带去的,在桂林,小组没出线。2005年,不到12岁的时候,小唐第三次参加这项赛事,“以小组第四出线,然后就一帆风顺地拿了全国冠军。”韦锟说。

  2006年小唐再次折桂,击败的是上届决赛的同一对手、曾夺得世界业余围棋冠军的上海“业余天王”胡煜清。2007年,小唐已经从晚报杯小组出线了,不过当时他已经入段了,“说他是职业棋手,把他的成绩给抹了。”韦锟说起这个事,毫无逃避的意思。

  唐韦星还夺得过2005年世青赛亚军和2006年世界业余锦标赛亚军。“我们家的培养方式是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没有要求孩子一下子出成绩。功到自然成。”韦锟说,对于儿子的发展,夫妻两人给予了非常宽松、民主的环境。

  平平淡淡熬过来了

  丈夫、儿子在北京打拼,韦锟则留守贵阳,继续在一家医院的急诊科上班,“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们夫妻二人都把工作辞了,那几年我们的家是不完整的,两地分居,这就是我说的艰辛的一面。现在,这种故事在北京太多了。”

  虽然一直说自己不理经济方面的账,但韦锟在说到以前孩子在北京学棋的花销时,还是给出了一个概数,“应该在七八万吧。”如今,物价更高、竞争更激烈,韦锟说,北漂学棋一年,可能要花20万元了,“有些父母真是要卖房子了,还不一定能学出来。”

  这种状态持续了6年,一直到2006年儿子定段成功,投身职业赛场,有条件让韦锟结束牛郎织女般的生活状态。

  进京之后,韦锟负责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如今,儿子升上三段,近两年代表辽宁葫芦岛出战围甲联赛,丈夫则在聂道场做围棋教练,而韦锟也从当初对围棋一无所知甚至心怀排斥,到如今能判断盘上走势,儿子比赛的时候她就在观棋室里听听行家的点评、看看网上直播的对局进程,很是投入。

  让韦锟自豪的是,儿子不但围棋小有所成,文化学习也一直抓得很紧,“他爸爸说了,你可以没有文凭,但是不能没有文化。”曾有几所大学找上门来,不过唐韦星暂时以围棋为主,只能婉拒。

  “反正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很艰辛地走过来了,熬过来了。”韦锟说,“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喜欢的职业,这就值了。” 南都记者 陈越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