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媒:中超球衣合同看似大单实际大亏 中甲成榜样

蓉媒:中超球衣合同看似大单实际大亏 中甲成榜样
2018年05月05日 16:04 国内足球综合
中超球衣不变样 中超球衣不变样

  稿件来源:成都日报

  在中国足协即将出台的限薪令让中超俱乐部的职业经理人倒吸一口凉气之后,一份即将签订的10年球衣赞助合同大单又让各路诸侯高兴不起来。据悉,中超公司近期将与赞助商耐克公司续签一份“5年+5年”的合同,耐克此次开出的报价为10年30亿人民币。表面上这是一笔超级大单,没曾想仍有很多中超俱乐部不满意。北京中赫国安俱乐部日前公开表态,反对这份10年长约,认为俱乐部的收益会受到损失。不过据了解,这事已板上钉钉,国安单枪匹马站出来抵制似乎没有其他什么作用。不过,背地里对此合同存在异议的中超俱乐部其实不在少数,“足协要让俱乐部多省钱,但依然不肯下放经营权,实际上俱乐部想挣钱还是太难。”

  看似大单实际亏钱

  据悉,这份合同的周期从2019年6月1日至2029年5月31日,赞助方式依然为现金+产品赞助,其中现金部分共计8亿元,产品部分价值共计22亿元。看似大单,但其实对于中超俱乐部而言,除了装备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实际上的商业利益并没有太大,折算下来,8亿元平均到每年仅有8000万元,扣除联赛的费用,分到各俱乐部每年只有三四百万元,这种极低的赞助条款损害了中超俱乐部的商业利益,而这正是北京国安在内的部分球队对此有异议的地方。

  去年年底,中赫国安曾召开资源推介会,官方合作伙伴级别每年赞助金额达到5000万元,而最受关注的胸前广告也差一点以1亿元成交。此外,背部广告也要2500万元每年,袖标广告为1200万元。相比之下,三四百万的“球衣分红”肯定让国安这样的中超豪门看不上。在2006年,国安曾与阿迪达斯就球衣赞助达成合作,国安每年能获得的赞助费在1500万元到2000万元之间,而现在成本飞涨,赞助合同却反而下跌了不少,这显然也让国安无法接受。

版面截图版面截图

  百花齐放才能共赢

  过去十年,中超联赛的比赛装备和比赛用球一直都是耐克赞助。不过耐克在过去十年的表现似乎没有得到球迷的完全认可,不少球迷抱怨自己支持的球队球衣设计样式单一,并不美观。相比之下,除了一些中小俱乐部,大多数中超俱乐部都会因为这样的垄断合同而承受经济上的大笔损失。广州恒大、上海上港、上海申花、北京国安、山东鲁能这些球队不管是在球队的底蕴上,还是品牌价值上,都已经取得了足够的成长,假如能够自主招商,相信对于球队的商业利益而言,也能够有更大的空间和谈判余地。

  这一点,中甲联赛反倒值得中超联赛学习,作为中国职业足球的二级联赛,中甲在商业价值、明星效应方面虽然没有中超那么烫手,但依然吸引了不少赞助商,在装备赞助方面,百花齐开而又不忘兼顾小俱乐部的做法比中超要厚道不少。

  大包大揽凸显“廉价”

  虽然国安的抗议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但此举也得到了圈内人士和广大球迷的认同,并认为这是中超俱乐部索取单独经营权的又一次“呐喊”。一些以前曾单独与耐克签约的中超俱乐部实际上也损失不小,上海申花从2007年开始和耐克续约,当时每年的现金赞助就达450万元人民币,现在耐克通过集体“打包”,实际上是狠赚了一把。不过要是放在欧洲五大联赛,这样的生意是根本谈不成的,因为成熟的职业联赛里每家俱乐部都拥有独立经营权。

  去年10月,世界顶级豪门巴塞罗那俱乐部宣布与耐克达成为期10年的球衣赞助合同,10年的赞助费高达17亿美元,创造了新的球衣赞助合同纪录。相比之下,中超市场依然是廉价的,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中超俱乐部没有独立的经营权,中超公司依然大包大揽“吃大锅饭”,足球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相关链接

  CBA也搞捆绑销售

  作为中国职业体育的又一大联盟,CBA也实行球衣球鞋“捆绑销售制”。李宁与CBA再度达成5年的弹性续约协议,金额比2012年的5年20亿元的超级大单稍逊一筹,每家俱乐部的分成只有1000多万元。

  鉴于当前体育投资热度减退尤为明显,在这种大环境下,CBA公司接受了李宁公司的报价,而且全力捍卫赞助商的利益。上赛季发生的易建联“脱鞋事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今联盟已经取消了可以穿非赞助商品牌球鞋的“特权球员”。尊重既定规则和赞助商权益是一个职业联赛所需的契约精神,但球员在个人品牌价值方面的收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CBA和NBA有些不同,在球鞋权益这方面,NBA是放开的,每个球员都可以选择穿自己签约品牌的球鞋,球鞋赞助也成为了很多NBA球星非常重要的一项收入。而在CBA,由于篮协将所有装备的权益打包出售给了赞助商李宁,如今,球员们期待CBA能够将这个权益放开。

  新闻观察

  中超盈利需要足协放权

  虽然足球大改革让中国足协实现了管办分离,但另一体制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足协依然完全掌控中超公司,俱乐部只能拿到门票权益和被中超公司挑剩下的广告牌经营开发权。直接的后果,是通过职业足球市场化赚取的利益没能转化为职业足球生产力的扩大,中超经营成本依然高企,亏损继续增大,联赛依然是不健康发展。

  中超俱乐部实在是太亏钱了,因为球员薪酬大幅增长。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结果,2016赛季中超俱乐部总收入70.82亿元,但他们的总成本达到110.14亿元,亏损将近40亿元。虽然近年来中超俱乐部的收入逐渐增长,但各家俱乐部仍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广州恒大2017年亏损9.87亿元,上海上港仅2017年上半年就亏损5.73亿元……但足协既然已经开始严格限薪,帮俱乐部控制成本,为什么又不想办法让俱乐部多挣钱呢?众所周知,欧洲俱乐部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部分:转播权分成、商业收入和票房。而在中超,票房收入需要亚冠淘汰赛这样重量级比赛带动才可能有飞跃,一般俱乐部票房收入也就是几千万级别,加上每年6000万左右的中超版权和冠名赞助商分成,各家俱乐部的亏空依然巨大。

  既然不能通过自主经营拿到更符合市场价值的商业大单,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中超俱乐部依然还默默地干着赔钱的买卖?实际上在大多数投资人看来,中超俱乐部并不是一个优质的投资体,仍只是一个用来赚吆喝的广告载体,因此这些资本的投入从一开始就没指望俱乐部来盈利。权健老板束昱辉就曾说,在中国绝对不能把做足球当作商业行为,“要想让俱乐部不亏损,这就是个笑话……作为投资人,要有公益思想而不是商业思想。”

  中国足协迟迟不肯放权,其实也与这样的大背景有关。加之中国足球文化基础的薄弱、俱乐部经营理念的缺失、球迷消费习惯等等,到头来大家面对巨大的商业市场却屡屡陷入迟钝,想着“能分一点算一点”,最后都只能默默忍受。但既然足协要狠杀联赛歪风,下决心削减中超成本,整饬各俱乐部的财务,打造健康联赛,那么除了要俱乐部缩减不必要的成本,也应该帮助他们能获得更多收益,这样的财务状况才是真正健康的。归根结底足协需要从取消“捆绑赞助”开始,逐渐放开政策,最终让各自俱乐部进行自主招商,这既是尊重市场,也是可以照顾到各家俱乐部的利益,大家都不亏了整体才能实现盈利。

  本组稿件由记者 黄一可 采写

中超俱乐部球衣
新浪体育公众号
新浪体育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体育资讯、趣闻和视频,更多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sports)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