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德国足球系列二 看马加特的德意志足球哲学

2016年06月16日10:29    新浪体育 微博 收藏本文
鲁能德国籍主帅马加特鲁能德国籍主帅马加特

  稿件来源:时报体育 印朋

  对于所有关注过德国足球的中国球迷来说,马加特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其辉煌的执教历史更是被人津津乐道。或许是隔着大洲和电视机屏幕的缘故,近距离观察马加特,反而给人一种陌生和别样的感受——6月14日见面会后,一些媒体记者和球迷私下嘀咕,“马加特怎么长得不像德国人?”的确,当马加特在我身边无声走过,那神秘的微笑、矮粗的身材、偏暗的肤色,更像是一位印度宗教学者,而不是有“欧洲最后一个独裁者”雅号的德国足球教练员。

  论执教风格和足球哲学,马加特其实比勒夫和克林斯曼更加“日耳曼”,比希斯菲尔德和克洛普更加“德意志”。在“暴力美学”方面,唯一能和马加特相比的德国教练是海因克斯,但是后者的训练方法显然没有马加特“铁血”。马加特独特的“实心球训练法”,其实从历史上追根溯源,非常接近于德军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事训练手段。当年,德军在训练中纳入了铅球抛掷和实心球负重训练,目的是让德军士兵的手榴弹抛掷能力得以加强,急行军时在负重条件下走得更快。

  马加特的个人身世,其实就与二次世界大战有关,而且非常能代表战后德国以及德国足球的历史。马加特之所以看上去不那么“日耳曼”,原因在于他的生身父亲是一名具有波多黎各血统的美军士兵,母亲则是德国当地女子。马加特的生身父亲在1954年返回美国,直到接近半个世纪后的2000年才再次与马加特相认。马加特能进入德国国家队(当时是西德),也与战后德国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有关,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任何“血统不纯”的德国人都是不能进入各运动项目国家队的,尤其是田径和足球。

  英国媒体曾说,“我们发明了这个游戏(足球),即二十二个男人在九十分钟之内追着一只球跑,但是最终的获胜者总是德国人。”在20世纪初期,德国人曾经痴迷并且曲解哲学家尼采的“超人哲学”,最喜欢通过田径运动和足球运动证明“雅利安人”的种族优越性。随着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留给德国人唯一表现好胜心的领域只剩下足球,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讽刺。

  德国作家特亚-多恩和里夏德-瓦格纳写道,“只要是德国人,都有放不下的德意志羞耻感,有些人将其硬化为负罪的铠甲,躲在其后。纳粹主义的罪行对他们而言,与其说是耻辱和痛苦,不如说是一种证明,即所有跟德国沾边的东西都该连根拔掉。”

  很多德国人认为,1954年的“伯尔尼奇迹”(联邦德国夺取世界杯冠军)是德国重生和崛起的开始,德国人重新找回了民族自信。1954年的那个晚上,法国《世界报》记者写了一篇发自伯尔尼的足球报道,“地球在颤抖。天在下雨。我浑身发抖。刚才,当六万德国人齐声吼叫时,我不禁一阵寒战……他们一个个喜形于色,年纪轻轻,振奋而有力地唱着歌,全世界的人都应当听见,而且应该知道,’德意志高于一切’又卷土重来了。”

  1990年世界杯,弗朗茨-贝肯鲍尔夺取世界杯冠军后在罗马宣称,“我对全世界说句抱歉的话:如果现在有东德球员加盟,今后几年我们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确,2014年,德国人又夺冠了。

  这就是德国足球,一部与德国发展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这就是德国球员,他们在口水中把“德意志”捞起并且擦亮。足球之于中国人是运动,足球之于德国人是荣誉。也许,马加特会教给中国球员如何在足球中找寻民族荣誉。

文章关键词:鲁能马加特德国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