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人眼中的篮协:领导老司机 中层官员最谨慎

2016年09月07日08:41    新浪体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圈内人眼中的中国篮协是怎样的?圈内人眼中的中国篮协是怎样的?

  转自公众号“跳球”

  广渠门内大街的通正国际大厦14层,这里便是中国篮球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跑过篮球口的记者对这里都不陌生,每年大事小情,打探消息,通气会,堵领导,三天两头的得往这个地方跑。14层有个天台,抬头正好能看见熠熠生辉的篮协大招牌,是电视媒体记者做外景直播的好地方。

  几年前,因为工作的需要,被借调来篮协,当了一段时间的“临时工”。在篮协的这段日子,让我见识到了平时在镜头之外,另一面的篮协。

  篮协作为中国篮球的最高职能部门,对于外界来说,存在着几分威严和神秘,其实在私下里,跟普通的政府单位无异,只是平时多被媒体关注,时不时要接待各种媒体和来自全国各地千奇百怪的球迷。先来说说这千奇百怪的球迷,很多球迷都很好奇篮协的工作,主观能动性比较强的就自个一路摸到篮协的办公所在地,有的是为了观光,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的来伸冤。

  我就碰到过一个来自河南的老球迷,他自称一生酷爱篮球,无论是当兵还是后来转业工作,一直都是业余篮球爱好者。工作退休之后,他摸索了一套成型的篮球战术,自认为能让中国男篮的成绩提升不止一个档次,他还自费出了一本小册子,还为中国男篮写了一首歌。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自己一路坐车来到篮协,为的就是能让自己写的这个东西被中国篮球采纳。当时恰好是我帮忙接待的他,对于这种民间篮球痴迷者,我心存钦佩和尊敬。接过他的篮球战术小册子,我认真的看了一遍,后来篮协相关领导也看了这份东西。说实话,他的一些战术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很多打法都只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对中国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现状的考量。说白了,就是用一些理想化的战术去套当时的中国男篮,有些不切实际。折腾了几个小时,最终他的这个“自创”的战术合集并没有被重视,老爷子很不高兴,悻悻而去。这一类的事情,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是应付各类媒体。

  当记者的,最不喜欢的就是采访官员,篮球圈也一样。有一次去看男篮训练,在场边碰到时任篮协二把手的领导。当时他因为前一任男篮主帅卸任的风波正处在舆论的风口,这个时候上去采访,被撅回来的可能性非常大。那个时候也是年轻,没想那么多就凑上去。那位领导看到一个面生的记者先是愣了一下,但很快脸上尴尬的表情就散开了,坦然的接受了我的采访。当时我的问题没有经过多少准备,有一些却是比较敏感,但他没有我意料中的不耐烦和愠怒,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说一些场面上话,也算是应付了。后来,在一些场合中我也采访过篮协一把手,给我的感觉都差不多。在这个部门,位居高位的,往往在记者面前恰恰没什么官威和架子,应付的媒体多了,他们自然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你也甭想给他挖坑,比起处事阅历,他们才是老司机。

  平时在单位,这些领导在接触下属的时候,也很少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平时走动中碰面,也并非冷峻的面孔。即使是面对我这种生面孔,也有礼节性的微笑,有时候笑的我都有点不自在。想来,在我们的心中,都给这些身居要职的任务有一个预先画像,当事实和预设的形象不符时,多少有些无措。

  而处在中层左右的官员,他们在平时相对谨慎。这很好理解,他们既要对下负责,不能让球迷骂娘,也的对上负责,让领导满意。所以在处事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媒体,身在夹层的领导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办错事。

  某一年的CBA联赛,因为裁判的争议判罚问题,某一位篮协中层领导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通过媒体发声,表明篮协立场。当时我负责跟进采访,说是采访,其实就是他说,我听,一些敏感的事不能问,划定问题范围。就这样,一篇看似公正客观的文章就“定制”出来了。后来我根据他的回答,又多写了一些东西,准备发稿的时候,接到这位领导的电话,他有些不放心,让我把稿子发给他再看一眼。审完之后,他还亲自改稿,中间切掉了一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文末我写的一些后续评论也被划掉。原本一条新闻稿到最后几乎变成了采访实录。如此这般,他才同意发布,发完之后又自己上网看了一遍,方无异议。

  在通正大厦借调的日子,和这位中层领导有过几次工作交集,部门内部的合作他同样事无巨细的都要亲自细心过问,生怕出了乱子。这其中或许有性格原因,当然也是他处在这个位置上必须要那么做。

  被改稿,甚至因为某些原因删稿,这在记者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中国的媒体环境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采访者处在更强势的地位,如果你偏执的坚持自己的立场,强调双方公平对话,那你就别想有下一次,尤其是你对面的这个人是官员,明星球员的时候,这种情况尤甚。

  从那以后,我尽量不写官稿,也尽量少的去接触那些“心重”的篮协中层领导。事多,麻烦,爱改稿。没有哪个记者喜欢被别人摆弄,自个的稿子容不得不相干的人胡乱增删。

  相比较而言,处在篮协一线的工作人员更接地气,这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没什么优越感,他们更乐意和媒体合作,交朋友,彼此工作有交集,互相帮忙,大家都多条路。不工作的时候,大伙一起吃吃喝喝,毫无嫌隙。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篮协被骂是常有的事,率先背锅的当然最底层的人。他们当然是有苦难言,有时候席间听他们吐槽,倒苦水,反而是最真实的篮协状态。

  他们身处在中国篮球最高职能部门,掌控着中国篮球的未来发展,但是每个位置上的人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在篮协工作的一段时间,让我更加理解这些人在面对问题时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些外界看似很“官僚”的做法,都是最终多方权衡的结果。

  篮协有时候很“讨厌”媒体,有时候又离不开媒体。这就是他们在面对话筒和镜头时的矛盾所在,很少有记者能够毫无功利之心的走进他们,看到这些人的另一面,我也没有。我只是从一些共事时的小事看到了一个侧面,一个当你为了一些利益直面他们时毫无察觉的侧面。

文章关键词:篮协中国男篮CBA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