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从CBA到NBA 我们一直在追赶的路上

2013年06月24日04:52  劳动报 微博

  2012年,我在北京五棵松万事达中心见证了北京金隅队夺得总冠军的历史时刻;2013年,我在迈阿密美航中心球场见证了迈阿密热火[微博]队卫冕冠军的经典瞬间。横跨太平洋的两大经典战役至今仍在我脑中反复回放,从CBA[微博]总决赛到NBA[微博]总决赛的亲身走访,也让我体会到了两个联盟、两种文化的对比。

  从场面上分析

  2012年的CBA总决赛,对于这个成立不到20年的联盟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那是CBA正赛首次落户万人级别的球场。在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地上,北京金隅队最终如愿问鼎,那一刻18000名观众整齐的白色T恤、震天动地的呐喊和欢呼可以让任何一位关心中国篮球的人动容,CBA,终于有了NBA的味道。

  2012年的CBA总决赛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距离NBA水准最为接近的一次总决赛系列赛,北京队与广东队这两支球队特点鲜明,球星突出,实力相当,悬念迭起;球场各方面的设施运转按照奥运会标准来执行,现场观众接近2万人,现场效果,转播效果均属上乘;主办方为现场观众配发了白色T恤衫,这在CBA历史上并不多见。

  但也仅仅是这次系列赛中的3场比赛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实际上,两个联盟的差距依然很大。

  从硬软件分析

  从硬件上来看,北京金隅队与其他的CBA球队一样主场主要设在千人级别的体育馆,无论是常规赛还是季后赛,赛场的氛围虽然热烈,但与NBA每支球队“标配”的2万人级别的球场比较,可谓“小巫见大巫”。球场空间不足直接导致了CBA总决赛“一票难求”的情况,虽然NBA总决赛的“站票”也被炒到了199美元之高,但便捷的网络购票入口,还是为球迷购票尽可能提供了方便。

    从软件上来看,作为世界第一大职业篮球联盟,NBA总决赛通过47种语言向全球217个国家和地区播放,具有全球影响力,而关注CBA的媒体主要在国内。热火队夺冠之后的次日早晨,夺冠T恤和纪念品就已经在迈阿密各个商圈上架,而现在CBA的球衣、纪念品等市场的开发还处于相对真空的状态。NBA总决赛赛场的气氛虽然热烈,但观众口号中并没有不文明语言,而CBA部分赛场上常常出现球迷“粗口”现象。从媒体服务上看,NBA总决赛的每一个比赛日、训练日都会有严格的媒体采访时间表,球员、教练面对媒体讲话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义务,赛场媒体工作间的网络条件、座位条件也足够保证来自世界各国记者们的采访需要,CBA在这些方面上做得也并不算十分到位。

  从本质上分析

  毫无疑问,CBA一直走在模仿、追赶NBA的道路上。从赛制、推广模式、策划宣传等方面大面积借鉴了NBA的成功经验,不过,如上所述,差距依然很大。曾在CBA和NBA都效力过的球星麦蒂[微博]就说:“CBA是一个对抗很激烈的联盟,但要追赶上NBA,依然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从本质上来说,NBA是一个纯商业的娱乐产品,比赛的主要目的就是取悦球迷,赢得关注,而CBA拥有着比较复杂的定位,体育局、赞助商、俱乐部之间的利益博弈近些年来也愈演愈烈,“内耗”十分严重。

  当然,NBA也远非完美,在总决赛比赛结束之后场上同样留有不少的垃圾,赛前场外同样有“黄牛”在倒票,赛前赛后场外同样有交通不畅的现场,这些也都是大型赛事难免产生的问题,并未因横跨了半个地球而产生本质性的变化。

  NBA与CBA的发展时间相差了50年,半个世纪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填平,尤其是球员水平、球迷文化、城市体育精神的塑造等方面,CBA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从CBA到NBA,我们一直在追赶的路上。

    林德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