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在第一期专题深度剖析了CBA[微博]外援“伤不起”的现象,实际上,外援在伤病问题上对CBA、乃至整个内地医疗的不信任,是他们很难真正融入CBA和中国的一个缩影。归根结底,外援来CBA大多是抱着打短工的心态,联赛也无法提供一个让他们具有归属感的环境。
由此造成的问题是,俱乐部与外援之间难以相互信任,外援管理也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本赛季大部分俱乐部更乐意选择那些在CBA证明过自己、口碑还不错的外援,并满足他们与日俱增的薪金要求。即便这样,俱乐部与外援的关系仍脆弱得一捅就破,一位俱乐部老总坦言,这与CBA还不够职业化有根本关系。
“马政委”难以复制
如果要评选CBA史上最有争议的外援,JR·史密斯无疑可以轻松入围,一方面他确实有超群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JR则是大牌外援难管理的极端典型。他在CBA处子秀便上演“千里走单骑”的闹剧,事发后甚至怒骂俱乐部总经理赵兵[微博]“你该换份工作了”。
后来当常规赛结束,JR离开后,赵兵坦言:“从他来的第一天,我就像和他在斗争,睡觉都梦到和他斗争。”俱乐部与外援是“斗争关系”,这就是近几年大牌外援涌入CBA联赛产生的尴尬的现状。
一位俱乐部老总坦承,外援在乎的无非就是两样——钱和健康,前者是他们来CBA的动力,后者决定他们能否继续谋求一份好合同,“球队的成绩好坏,能否帮助国内球员成长,不是外援重点考虑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确实是人傻钱多。”
如今吃的亏多了,CBA各俱乐部不像以往那么傻,而且马布里[微博]的成功给很多老板带来极大的触动,很多球队也希望找到自己的“×政委”,例如青岛就对麦蒂[微博]提出“麦政委”的期待。
然而麦蒂的前队友姚明对此并不乐观,“来CBA打球的外援大部分是和俱乐部签订一年合同,他们凭什么帮你传帮带,他不可能为你做这些事情。马布里不同,他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以后也准备长时间生活在这里。”
一位圈内人士也指出,马布里的情况只是特例,在美国名声太臭的“独狼”没有回头路,来中国有着“卖鞋”的出发点,又刚好遇到北京这样能够满足他发展需求的大城市,以及能够支付足够高额薪水的俱乐部,否则马布里可能仍像来CBA的前两年一样继续飘泊。
教练队友都得提防
其实即使是马布里,CBA的环境也无法让他从容。前段时间因拒绝穿上CBA赞助商李宁球鞋而被罚3210美元,老马为此狂吐槽:“在球场上,每个球员都有权利穿着适合他的球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他的身体健康。CBA的规定不合情理,安全第一,而且这也是我应有的权利。”
在我们审视外援难以管理的问题时,必须承认,这些吃着汉堡喝着可乐长大的高大个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文化心理与我们完全不同,彼此间的巨大鸿沟很难填平。而且俱乐部与外援的关系是建立在钱而非真正的契约精神之上,双方都难免缺乏安全感,互相不信任是双向的。
很多在NBA[微博]浸淫多年的外援,自身的职业态度和素质并无太大问题,比如积极接受采访,与球迷互动,但中国式的训练方式、管理手段、裁判问题和人情世故等,让他们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一名采访CBA多年的记者说:“有时候,他们甚至要防范教练和队友,因为当外援拿着高工资赢不了球时,他们就会成为替罪羊。”
还有一个让外援又爱又恨的重要角色是翻译,某些翻译能够成为外援与俱乐部走向互相信任的桥梁,有些翻译在工作时喜欢避重就轻,翻译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会有较大偏差,这或许能达成暂时的和谐,可长远来看不利于外援真正融入球队。更有甚者别有居心,戏份堪比“无间道”。
通过沟通填平鸿沟
一个翻译能够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说明外援与俱乐部之间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沟通。通常美国人的措辞和肢体语言会比较夸张直接,中国人却更倾向委婉含蓄的表达,巨大的文化差异之下,互相理解是填平鸿沟的基础,耐心沟通则是桥梁。
新世纪俱乐部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外援与球队关系融洽。“一方面是俱乐部做好后勤保障,处理好生活问题,让外援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训练和比赛中。”俱乐部总经理王珏说道,“另一方面我们有个优势,戈尔是外教,在球队也待了很多年,这大大减少我们的沟通成本。”
当然不是所有外教都能够与外援达成沟通。青岛的韩籍主帅姜正秀早早下课,因为他用韩语表述的内容,需要被翻译成汉语,传达给国内球员,然后再翻译成英语,才能传达给麦蒂。姜正秀执教风格本就严苛,沟通不畅导致他更难以得到队员认同。
在下课后谈到如果再给他一次执教机会时,姜正秀表示:“我会学习更多的汉语,能不用翻译就与队员沟通。”
中国人习惯用人情平息争端,但现在很多俱乐部学会把丑话说在前头,并把自己对外援的约束写进合同条款里。“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球队有自己的纪律,与外援签约前我们会把话先挑明。”王珏说道。
即便如此,外援难管理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造成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俱乐部“用熟不用生”,如今有CBA履历和有NBA履历同样重要,尤其今年,在CBA打出名堂的实用型外援大部分回流,成为香饽饽。
俱乐部成“被欺骗群体”
然而不少俱乐部还是希望赌一把。浙江广厦在外援问题上吃过很多亏,如今索顿[微博]就因伤病困扰可能被更换,但总经理叶湘玉谈到引援思路时仍表示:“不管外援有没有在CBA打过球,我们主要是看能力。”
记者把“在人品好、容易管理的外援和能力更强、却个性较强的外援之间如何选择”的问题抛给一支强队的老总时,他也毫不犹豫地表示会选择后者。他还从另一个角度解析此问题,“就算有CBA经历的外援,也不见得好管理,有的成了老油条,再说这些外援身价水涨船高,俱乐部也得掂量自己的钱袋啊。”
“今年外援的身价起码虚高50%,外援和经纪人联起手来坑俱乐部。”某俱乐部老总对此怨声载道,“在外援问题上,俱乐部说是弱势群体还好听点,其实根本就是‘被欺骗群体’。”
在外援价格上,经纪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目前CBA的外援资源基本被少数几个经纪人垄断,他们漫天要价,两头抽水,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某俱乐部老总抱怨道:“市场上可选择的外援就那么多,又被少数人垄断,定价权根本不在俱乐部手中,有时花了大钱还挑不到好的。”
吃的亏多了,一些俱乐部开始越过经纪人,自己找关系选外援,然而难度很大。尽管知道这里遍地是黄金,但对于CBA俱乐部,外援大多持不信任或者将信将疑的目光。
从1995年第一位外援萨芬科夫进入CBA起,17年过去了,俱乐部与外援的关系仍脆弱得如纸一般薄。“职业化”这三个字,CBA真的当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