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CBA[微博]的球鞋风波,篮协、李宁、各个体育品牌和球员,似乎各方都有各自的立场,各方都有自己的冤屈,似乎找不出哪方有特别的不对。而这恰恰是最值得注意的,都没有不对,说明“游戏规则”有许多的漏洞,而作为游戏制定者,篮协的罪过是最大的。
这次风波之所以闹得这么凶,无非就是一个“钱”字。按照国际惯例,球鞋的商业权益是留给球员的,中国球迷熟悉的NBA[微博]就是如此。不过中国篮协的如意算盘“算得太尽”,把球员的球鞋也“算”进去了,才会造成如此的局面。
赚钱不是罪过,但是要讲求方法,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次篮协是用严刑重典来处理球鞋风波,如果相关“游戏规则”没有漏洞,各方只能低头认罚;但现实是“CBA游戏规则”漏洞不少,篮协的处罚就有了“暴力执法”的味道。
为什么篮协在签订新赞助商时,相关条约中没有设立一个明确的“缓冲期”,让球员和李宁在此期间完成类似定制球鞋这样的“磨合”,而“缓冲期”放宽处罚标准呢?为什么篮协在签订新赞助合同时,没有同时准备对已有赞助合同球员的“赔偿方案”呢?
经历这次风波之后,篮协赚钱很专业、很霸道,但管理却很业余的形象,恐怕会再次深入民心了。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