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激战当中的北京市中小学足球联赛吸引了全市80支中小学队伍参赛,同往年相比,组织者十分意外地发现,就在足球走进市区的学校举步维艰之时,昌平、通州和平谷等远郊区县的小学校园中,一股“足球热潮”正在涌动。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条件的制约,远郊区县目前校园足球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热情,在经费和技术支持等因素上都不能得到外界足够的支持,如果在足球装备、高水平足球教练辅导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可能未来这些热爱足球的孩子,能有机会成为北京市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组成力量。
昨天,平谷九小在北京市中小学足球联赛第二个比赛日中,被安排在了最早开球的上午9点。学校的带队老师和参赛的孩子们为了不耽误这次珍贵的比赛机会,早晨6点就在学校集中,简单吃过早餐后,全队就急匆匆地从平谷赶往位于海淀区北清路上的比赛地点。
带队的校长杜国良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因为害怕耽误比赛,我早上3点多就醒了一回,之后再也没睡踏实。其他的参赛队都离得不远,可我们要从平谷赶过来,即使不堵车也得将近两个小时。”
可惜由于技不如人,平谷九小在昨天上午的比赛中以大比分输球了,赢他们的是北京市足球传统学校彩和坊小学。“去年我们还赢了一场,今年一遇到强队,实力真的差得太多了。没办法,人家在太多地方比我们强,我们更多的是对足球的热情。参加完今年的联赛继续努力吧……”杜国良多少有些遗憾地说。
其实,在平谷区里,九小绝不是一支不堪一击的“鱼腩部队”。带队教练陈贺喜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说:“我们平谷每年都有小学生足球比赛,参赛队大概有20多支,所有参赛队被分成6个区,每个区的冠军队再进行决赛。我带的这支队一直都是平谷区比赛的冠军。”
“可是同城里的孩子相比,我们没有高水平的教练指导,甚至连训练经费都少得可怜。校队的孩子们每天都是利用上午8点钟第一节课前的半小时进行训练,下午放学后和周末也会给他们安排训练,但都不是很正规。陈老师一直都是用自己的热情在支撑着整个学校的足球发展。”杜国良接过话头说。
教练水平、经济条件、球队水平……这些都是平谷九小同城里球队相比时的劣势,但在交谈中,北青报记者也了解到了这所学校一个城里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学校已经将足球列进了‘校本课程’,也就是说每周的体育课中肯定会有一节足球课,全校的孩子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能在体育课上学踢足球。每天下午2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足球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杜国良告诉北青报记者。他说,足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很好的帮助,孩子们都从足球这里获得了健康和快乐,这也是学校一直坚持的原因。
然而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这样一所深爱着足球的普通小学,却向记者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杜国良对北青报记者说:“你能帮助呼吁一下吗?外界能给我们学校送一些质量好一点的足球,支持一下孩子们对足球的热情吗?学校每年的体育经费很有限,买来的球不够大家踢,有时候孩子们为了能踢球,就用自己的零花钱买10元钱一个的革制足球。因为质量实在太差,甚至有时踢一脚,球就坏了。”
杜国良说,作为中国足球金字塔最基层的一部分,多几个足球给孩子们踢,就是对他们热情最大的鼓励。“平谷的条件比不上城里,但我们对足球的热爱却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孩子差。”杜国良说这句话时充满了自信。
趋势 校园足球回暖
除了远郊区县正在掀起的“足球热”,在今年的北京市中小学足球联赛中,组织者还看到了一个不错的苗头——参赛队伍数量明显提升。一度陷入“冰冻期”的本市校园足球,正在出现一股回暖的势头。
据了解,作为一项由市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组织的传统性赛事,今年参赛队的数量从过去的五六十支队,提升到了80支队。多年参与该项赛事组织的管理中心活动部副部长王斌向北青报记者表示:“过去每年我们组织足球联赛的时候,都要为参赛的队伍数量太少这个问题而发愁。不过今年这种局面已经出现了改观,我们已经要开始准备像其他项目那样,限制参赛队伍的数量了。”
参赛队伍数量的增长,特别是小学联赛参赛队伍数量的增长,意味着虽然北京市校园足球的发展状况依旧不尽如人意,但是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在自己的校园里接纳足球。一位参赛小学的校长表示:“职业联赛踢得很热闹,国安队在这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球迷,这对于我们是个刺激。但光凭基层的热情还不够,上级单位还应该给我们更多的支持。”
“今年比赛的质量要比往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校园足球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峰。我们目前还处于一个低谷之中,而且离走出低谷还有不小的距离。”全国中学生足球协会秘书长李连江带着焦虑说。文/本报记者 杜锐
现状 远郊“足球热”鼓舞人心
人大附中三高基地已经连续多年承办这项赛事,该基地主任、全国中学生足球协会秘书长李连江老师在开赛的第一天就兴奋地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今年的比赛,我发现了不少来自远郊区县的小学代表队来参赛,他们虽然因为开展的时间比较短,技术水平和实力要比市区的一些足球传统校差,但对于整个北京校园足球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远郊区县的足球热肯定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全市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的局面。”
采访当中,记者也发现,相对于城区中小学出于种种考虑,逐渐让孩子远离足球的局面,远郊区以及一些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组成的中小学,因为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的独特魅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愿意让足球走进自己的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在校园里接触足球。
仅以参加今年联赛的平谷九小为例,该校已经将足球列为“校本课程”,这意味着该校的学生每周能上一节货真价实的足球课。而此前,记者跟随市教委对海淀区小学开展校园足球的情况进行调研时,拥有数百所小学的海淀区,将足球列入“校本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甚至出现了一些校长因为顾虑太多,内心很想将足球列入,却又不敢列入的情况。相对而言,远郊区县对于足球的热情更高,顾虑也更少。
“远郊区县的足球发展应该成为北京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都应该重视他们,在经费、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真正地支持这些基层学校开展足球运动。”李连江对北青报记者说。文/本报记者 杜锐
送一个足球,还一片“森林”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的很难想象,在北京还会有小学校长为了孩子踢球却没有足球这件事发愁。首都经济在过去二三十年中的飞速发展,早就已经让市民不再需要为温饱而发愁。具体到足球,也早就不是有没有足球踢,而是想不想踢足球的问题。
但是只有与平谷九小的老师和孩子们面对面地做完采访之后,才意识到,在基层、在远郊区县,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足球对他们到底有多么重要?在这里,没有行政命令,没有功利,有的只有热爱和对健康的渴望。然而也正因为这里之前没有“足球传统”,所以老师和孩子们踢球除了热情之外,再没有了任何的支持,因为他们不被外界认识和了解。于是,老师和孩子们为了足球,只能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自己花钱去买10元钱一个的革制足球。于是,校长希望媒体帮忙呼吁的唯一要求就是,外界能送我们几个足球吗?
平心而论,这绝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甚至合理得有些“寒酸”。当很多人都在为中国足球没人愿意踢球这个看似无解的命题而担忧时,你会想到,其实仅仅是几个不能再简单的足球,就能换来一大群孩子愿意在操场上为足球而奔跑,能换来一片未来能成长为足球森林的幼苗。
在中国,其实永远不会缺踢球的人,真正缺的是我们的管理者是不是去发现那群热爱踢球的孩子们。文/本报记者 杜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