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林栋
从1994年中国足[微博]球联赛实行职业化开始至今,中国足球职业化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作为职业化道路的探路者,中国足球是目前中国体育最具有职业化气质的行业。
1992年,中国足协召开的具有“遵义会议”性质的红山口会议,正式提出足球作为中国体育改革突破口,将进行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建议。坊间有一种说法,国家体育总局之所以将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推向市场,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尽管中国足球近二十年成绩惨不忍睹,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足球还是有滋有味的活着,主要原因他们吃的是“职业化”的“甜瓜”。
甲A初期,职业化建设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连客队接待、赛后新闻发布会召开等联赛环节,都没有统一的章法。那个时候,甚至出现球场安保人员将记者拦在场外的笑话,理由是记者没有球票。
经过甲A的锤炼和中超[微博]的提升,如今的中国足球联赛在硬件上,初步具有了职业化的模样。德罗巴[微博]、阿内尔卡、凯塔等欧洲足球巨星都出现在中超赛场,俱乐部建设越来越规范和转业化,球市经营和商业开发也逐渐走上了正规。
但是,在中超准备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中国足球软件上的不职业,已经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目前中国足球还是“一个衙门两个牌子”,中国足协既以中国足球管理中心的角色当管理者,又以协会的身份参与联赛的经营。这种完全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运营方式,自然束缚了中国足球联赛发展的手脚,也衍生出许多问题和漏洞。
如果说中超完全不职业化,对中国足球二十年的发展和努力不公平的评价;但是如果评价中超完全职业化,那么在这个联赛中,还有很多非市场化的因素在其中。无论反赌处罚还是俱乐部变更,现在中国足球依然无章可循或者有章不循。
我们应该看到,二十年来能够坚持下来的中超俱乐部寥寥无几,更多的企业都是进来“捞一把”就走。因此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效果,只能说已经摸到了职业化的大门,还不能说完全走进了职业化的殿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