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模式启示校园足球 光鲜的外衣藏不住危机

2012年12月23日11:15  东方网-文汇报

  天色昏暗的傍晚,十几个身着单薄运动衫的男孩在呼啸北风中练习带球。操场的另一侧,低年级的学生雀跃散去,高年级的教室则灯光通明。"高三学生准备高考,基本不参与训练了。"蔡秋兴叹了口气,这位1976年入职的体育老师将半辈子精力投入大同中学足球队,"近几年校队的水平没有得到提高,两支初中队的比赛成绩也都不理想。"

  首届校园足球联盟联赛,夺冠的大同中学得到了广泛认可,被荣誉包围的蔡秋兴则心事重重,因为别人眼中的老牌强队其实告别了鼎盛时期。脚下的球场刚刚种上了冬季草,这片代价不菲的葱绿并不是为了足球而生,上个月的百年校庆才是它们存在的真正目的,否则足球队将继续与光秃的操场为伴。

  "过去都是体育组的老师加班,种草、除草,跑到乡下运来粪肥。"尘封已久的场景,老校长杨明华记忆犹新,那是大同足球最美好的年代。"当时每个班的男生都喜欢玩足球,随便拉几个人组队参赛,都能踢得像模像样。"杨明华说,大同原先拥有两支初中队、两支高中队,基本保持在全市前三名的位置,有时甚至可以包揽两个组别的冠军。"我们经常代表上海出国交流,打遍了新西兰、澳大利亚,有本事当他们的老师。"

  在政策与制度的保障下,面临升学压力的大同曾经将校园足球搞得风生水起--招生不愁,允许破格录取;高考无忧,降分进入大学;预算充裕,踢球的学生与训练补课的老师都有份。好景不长,打击一个接着一个。2000年,黄浦与南市两区合并,属于大同的那部分经费被取消了,想要资金支持唯有拿到冠军;随后,高招政策调整,体育生的报名号不再单列,一所学校的考分被严格统算在一起。"大同的均分一度被拉下来4.3分至4.7分。"杨明华痛心地说道,全市排名下降了好几位,家长不满,生源也直接受到影响。

  面对这种可怕的倒退,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建议,足球队是不是可以考虑停办?"当时经过了激烈讨论,我的头脑很清楚,学校不能没有体育,大同不能没有足球队。"这位坚持用理想主义办教育的老校长说自己"自讨苦吃",因为许多烦恼就是来自于足球队。踢球的孩子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学校除了自掏腰包解决训练比赛的经费外,还得时刻担心日常教学秩序与文明单位评比。

  在杨明华退休后,社会的教育观念更加功利,与日俱增的应试压力让学校的一些领导再次提出了"去足球论"。进退两难的时刻,杨明华站出来给新校长撑腰,"如果足球队毁在你手里,你将成为大同的千古罪人。"他坚持认为,解决升学的办法在于加强教育管理工作,而不是将责任全部推给足球队。困难暂时顶住了,但学校还是做出了让步--减少一支高中队,提高入学门槛,"碰上踢球好功课差的苗子,也只能忍痛割爱。"

  幸免于难的足球队,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依然找不到安全感。"前两天一个家长来找我,因为孩子成绩下降了,想让他停训。"足球的尴尬境遇令蔡秋兴倍感无奈,以前每天下午2点训练,现在是4点,还没怎么活动天就黑了;以前每个年级保持9人左右的规模,现在初二、初三加起来只有4个学生,也难怪杨明华会抱怨"今后就算有钱出国比赛,也没办法凑齐一支队"。

  "高三这批孩子踢得最好,等他们离队了,明年的联赛会很困难。"蔡秋兴即将退休,关于大同足球的未来,他跟杨明华一样,心里没底。

  本报记者 黄春宇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