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篇精英脚下出经典
从来没有一种运动像足球那样令人激动,令人痴迷,令狂热。它冲破任何隔膜,使你只为场上22个人,再加一个球的游戏而动容、雀跃、激愤,甚至洒泪。
改赛制绞尽脑汁
1986年的第十三届世界杯赛,国际足联在稳定24支队伍参赛的规模以后,要做的事情是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赛制。具体说,就是取消了预赛、复赛、决赛的三段式,改为由第一阶段分组循环赛和第二阶段淘汰赛组成的新赛制。显然,减少了一个循环制的复赛,就减少了一次分组编排,而以往分组办法是最容易出现矛盾和争执的问题。世界足球赛必须保证在水平和竞争上都按照从低到高、好戏在后的原则来安排,这是大赛生命力所在。
第一阶段仍然分成6个小组进行循环赛,这是因为每组安排4支球队,才最便于使用单循环赛制,同一小组最后一轮的2场比赛在不同的球场同时开球,避免可能出现的假球和不平等竞争。问题在于如何从6个小组当中确定进入第二阶段比赛的资格。参加淘汰赛的队数必须是“2”的几何级数,不是8支,就是16支。如果定为8支,意味着大多数小组只有获得第一名才能晋级,未免过于残酷,倘若分组抽签不凑巧,两强冤家路窄,非拼下去一个不可,对第二阶段的比赛质量也有影响。如果定为16支,小组出线的机会大增,但是出线后的位置难以预料,同样不能排除两强过早火并的情况。这种权衡的结果,根本无法顾及所有方面,“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最终,国际足联确定了16支球队晋级的名额。
6个小组的前两名共12支球队自然进入淘汰赛。6个小组列第三名的球队,通过比较积分、净胜球和进球总数的方法,产生另外4支球队,凑足晋级的16个名额。这种优选法致使小组赛结束前,许多出线形势尚不明朗的球队不仅要全力争取好成绩,而且关系到第二阶段淘汰赛中的位置和对手。一张早已绘出的16强对阵表,迟迟无法填出各个位置的球队,增加了神秘色彩。于是,球评和舆论的预测“出错”也就习以为常了。屡测屡错的球王贝利表示,以后再也不当电视转播世界杯赛的评论员了。
优选法推出后,从1986年到1994年在世界杯赛上连续使用了3届,这样的稳定性在世界杯赛历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它还被世界足坛普遍采用于洲际比赛和本国比赛之中。尽管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都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对小组赛后如何产生晋级队伍不失为一种可以接受的办法。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再次扩军后,这种优选法在其他许多赛事中仍被广泛采用。通常情况下,国际足坛在赛制、赛规等方面的尝试,总是先经过实践证明万无一失,才被拿到世界杯赛中,只有这种优选法是颠倒的,由世界杯赛推广开来。
墨西哥举国排难
国际足联另一件伤脑筋的事就是第十三届世界杯赛的举办地。
在确定西班牙承办第十二届世界杯赛以后,接下来的大赛按照传统应当在美洲国家举行。国际足联早就授权给南美的哥伦比亚承办第十三届世界杯赛。但是,1982年9月,哥伦比亚足协将国际足联明确条件和义务的“举办世界杯赛责任书”呈交给政府以后,哥伦比亚议会经过长达40天的激烈辩论,由总统贝当古宣布:鉴于国内财政状况,政府无力提供支持。哥伦比亚足协遂致函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忍痛放弃举办权。
国际足联不发愁的是巴西、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美洲国家纷纷提出申办,但是也接受了哥伦比亚的教训,并将“政府保证提供直接努力和有效支持”写进责任书,要求四国足协充分考虑举办世界杯赛的可能性,并在正式提出申请后接受国际足联考察。
此后,债台高筑的巴西政府首先撤销了对足协的成命,美国足协也没有如期提交政府保证书,加拿大的9座球场大多是人工草皮,不符合国际足联对“硬件”的要求。1983年5月20日,国际足联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执委会上,未经投票就通过了由墨西哥承办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议。
三年的筹备时间已经很紧迫。岂料祸从天降,1985年7月19日清晨7点19分,墨西哥发生里氏7.8级的强烈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和数百幢的建筑。离世界杯开幕仅剩下不足一年的时间,对于亟待重建家园的墨西哥来说,能否承办大赛的确令人担忧。有人建议推迟举行,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和西德则乘机提出将大赛移至欧洲举行的设想。
不久,人们在烟尘未褪的断壁残垣中发现了奇迹,为世界杯赛准备的12座体育场和接待各国来宾的酒店居然完好无损。于是,从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墨西哥人立即把承办世界杯足球赛当做忘却悲哀、振奋精神的动力。震后仅10天,墨西哥城的世界杯主赛场阿兹台克体育场就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墨西哥球迷打出“举办世界杯赛,生命战胜死神的见证”的标语。报纸更有评论说,剥夺墨西哥人举办世界杯足球赛的权利,将是摧毁人们心灵和精神的更大的地震。
10月9日,墨西哥总统德拉马德里向前来视察的阿维兰热表示,墨西哥仍然有能力按原计划举办世界杯赛。4天以后,国际足联决定,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赛仍在墨西哥举行,一切预定计划不变,包括墨西哥队以东道主身份自动进入决赛圈的资格。
墨西哥人的勇气和对足球的挚爱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南斯拉夫教练米卢蒂诺维奇首次在世界杯赛上执教,便率领墨西哥队闯进了八强。7700万美元的广告收入和69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都创造了世界杯赛历史上的新纪录。
技术含量见高低
墨西哥地处高原,首都墨西哥城海拔2300米,人们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比赛质量会有问题。因为海拔高,体能消耗就大,并且空气对足球飞行的速度也有影响。实际情况非但不存在影响,反而踢出了近10年来质量最高的世界大赛。
24支球队的水平较为接近,表明外围赛中冷门不多,进入决赛圈的队伍囊括了本地区最优秀的球队,可以反映出各大洲足球运动的现实状况。
摩洛哥队先后以0∶0的相同比分逼平了波兰和英格兰2支强队,小组赛最后一战竟以3∶1击败葡萄牙队,不但成为历史上第一支打进世界杯第二阶段比赛的非洲球队,而且是以小组第一名出线的。1/8决赛终场前3分钟,西德队马特乌斯罚定位球成功,费尽气力才将摩洛哥队淘汰。摩洛哥队的成就巩固和发展了非洲足球在上届大赛中的进步,并且作为非洲足球崛起的前奏曲,提醒着国际足坛必须改变以往对非洲足球的成见,为提高非洲足球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四场1/4决赛,有3场踢满120分钟不分高下,需要互射点球来决定胜负。悬念丛生使得本届大赛扣人心弦,而且并不是一方强攻一方死守,许多场次恰恰是在积极的对抗中不断出现高潮,直到普拉蒂尼、济科、苏格拉底和桑切斯等大牌球星接连罚点球失误,令人看得如醉如痴。越来越多的球队掌握了全攻全守打法,跟上了现代足球战术发展的潮流。无论攻防节奏和球路有何区别,全队上下行动一致,整体意识普遍加强。这也使得比赛的观赏价值大大提高。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世界杯赛对球员的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粗糙拙劣的脚法和简单蛮干的打法受到广泛的谴责。阿根廷和西德队进入最后的争夺,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欧美足球不同流派在世界杯赛上的碰撞,欧洲传统打法当中技术较好的队伍与南美技术型打法当中对抗能力较强的队伍都更有优势。如果巴西队在速度和力量上达到阿根廷队的水平,或许可以走得更远。
球星是足球比赛的魅力。本届世界杯赛如果没有马拉多纳的精彩演出,难以设想人们还会不会发出这样的好评,而没有普拉蒂尼等群星的辉映,马拉多纳一人的神勇也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大赛。1986年的墨西哥大赛以其辉煌成就写进了世界杯赛厚重的史册。
订阅世界杯快讯,第一时间知世界杯、中国队消息!
世界杯短信游戏多多:点球大战、足球经理、世界杯大富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