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跑者心声:跑步不是健身那么简单

2015年06月11日11:46  中国青年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倾听跑者心声:跑步不是健身那么简单。倾听跑者心声:跑步不是健身那么简单。

  对年轻人来说,跑步显然不仅仅是健身那么单纯的事情。除了锻炼,中国人把跑步当成一种社交手段,正在城市白领中兴起:嘿,我今天跑步去了。

  石早:以跑步的方式丈量城市

  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维夫是一座海滨城市,沿海有一条红色的塑胶跑道一直延伸到旧城深处。第一次踏上这条跑道大概在一个10月的清晨,太阳还没有探出地平线。我跟随人群向西奔跑,沿途没什么特别的美景,但是帅哥美女的数量之多实在令人咋舌。他们大多体格健美,跑步的姿态也足够专业,一个接一个从我身边超越。

  记得那天,我跑了5公里,从我住的青年旅社一直跑到旧城中心,成绩比平时略快一点。我猜测,也许是第一次跟随这种大规模的晨跑人流令我精神亢奋,也许是帅哥美女刺激到了我,反正那天,我跑high了。

  在特拉维夫待了3天,我连续跑了3天,每天比旅伴早起一个小时。跑回青年旅社时,太阳刚刚升起,我带着大海的味道汗渍渍地走进房间,我的旅伴常常会睁开睡眼问:天天跑步,也没见你瘦啊?

  这是一个太好的问题,直接点出了跑步在人们惯有意识里最被看重的功能性。“可是我见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啊。”我这样回答。她表示不解,那眼神是,举个例子?“比如我知道,从我们所住的青年旅社走到旧城,沿途有3个共用补水点,这样我们在路上就可以不用带水了;再比如,我们可以顺海边漫步绕特拉维夫旧城一圈,街口有超市的那条小巷,看样子不赖,有挺多奇奇怪怪的小店……”

  我喜欢在旅途中跑步,这是我“用腿丈量城市”的方式,我深陷其中,且乐此不疲。第一次在旅行中跑步,是在斯里兰卡的康堤,一座佛教小城。那天我醒早了,为了不打扰同伴休息,我计划沿着城中心的湖区散散步。清晨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经久不散的雾气,路上行人稀稀落落的,也许被一种征服欲驱使,我奔跑起来。

  跑步的路况并不好,很多地方泥泞不堪,我还得提防时不时跑到路中央的猴子和野鸡。在一个拐角处,我看到一个当地妇女,背着一个廉价的塑料皮包,从头到脚被头纱和长裙裹得严严实实的,她在路灯下矗立着。她要去哪里呢?上班还是上学,她长得什么样?盯着她的背影,我想象着她真实的一面。她走远了,我继续跑起来,但这幅画面始终令我着迷。我意识到,跑步让我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深入一座陌生的城市,沿途的每一幅画面都在激发着我的想象力,我渴望了解一座城市平时的样子,极其日常的一面。

  有关跑步的书籍很多,最有名的是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在书里,村上也没有强调跑步可以达成减肥的目的,减肥被视为跑步的附带福利。村上跑了20多年马拉松,每天不跑个10公里浑身就不自在。笔耕不辍的作家通过跑步获得了强健的身体和大量的思考空间,村上的切身体验是,跑步是一种有效控制自我的方式,代表了高度的自律,并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还有一本书叫《天生就会跑》,一个美国体育记者写的,讲述了他探访美洲一个古老的部落,部落里的村民天生携带跑步的基因,个个天赋异禀,他们喜欢光着脚奔跑于村与村之间。这位美国记者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跑步曾经作为最有效的躲避灾难的方式,我们天生就会跑,我们也不应该丢弃这项技能。

  在我跑步生涯的初期,这两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们让我不再惧怕。我在世界很多的地方奔跑过。在巴厘岛,我曾经跑过一座山,也曾在烈日炎炎下跑遍一个小岛,我看到当地人如何用木头搭建茅屋,光着屁股的小婴儿无人看管。在以色列的海法,我沿着海边小径一直跑到港口,我观察当地那些在海边聚会的人,情侣依偎着,有人弹起了吉他,孩子们在绿油油的草坪上翻滚,风很大,海浪拍打着沙滩。

  奔跑也可以让我重新认识一个地方。在云南和顺,我跑过一望无际的稻田,跑过一座村落,我在山脚处停下来喝水,看到群山秀美如画。最近一次在旅途中跑步是5月初,在上海,我沿着华山路跑到巨鹿路,我将一切甩在身后,法国梧桐的影子像某种装饰,清晨的人们提着新鲜出炉的生煎包急匆匆地走进地铁。

  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当我开始借助跑步丈量一座城市之后,每次回忆那些在异乡的日子,奔跑的画面总会率先冲进脑海。那天的气温,空气的味道,跑步时遇到的人,他们的打扮和神态,我的心情,一些远望无法抵达的风景……回忆和跑步本身的快慢、质量无关,也许那天我跑得很慢,也许健步如飞,但以这样的方式——跑步——记住我的生活,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偶然发现了一条秘密通道,以及一把可以细细触摸城市肌理的钥匙。

  毛利:跑步是我跟身体的对话

  有人真心热爱跑步吗?

  我听说朋友组的马拉松跑团里,有人因为痴迷长跑所激发出来的内啡肽,就算老婆要离婚也在所不惜。

  对他们来说,跑步可以上升到修行,也可以催发出禅意。但对没有悟道的普通跑友来说,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大概就是:跑步时到底怎样才能催生意志,让自己一路跑下去?一个女朋友经常跑着跑着,就窜到路边咖啡馆,以小坐的名义点上一杯咖啡;或者跑了3公里后就胡乱钻进便利店买雪糕了。

  这么枯燥的运动到底如何坚持?

  村上春树的办法很管用。他说冬天早上5点钟出门,经常能碰到一个年轻女子同样在跑步,时间久了,两人就成了点头之交。如果跑步连这点趣味都没有,那未免也太没意思了。

  这事是真的,自从在马路上一边跑一边被人搭讪之后,我几乎连下刀子都想出门去转转。

  当然,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但好运还是需要打开门跑出去才有碰到的可能。

  至于上路后,在前2000米,你难免会有一种“活着真好”“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美”的感觉。路边绿化带的花开了,烧烤摊也开始摆起来了,下班的白领解开衬衫领口的扣子,浑身疲惫地被你甩在身后。

  在最初10分钟的时间内,你尽可以最大限度地观察人类,观察这个双脚踏过的星球,想象它正在你脚下以缓慢的速度旋转。这1000米是最容易打发的黄金时间。三四公里后,疲态初显,脑子里不再想着飘渺的事物,开始置身具体的烦恼中。我常常在脑海里想些没写完的稿子,像炒隔夜饭一样,试图炒出点新意。据说这种时候,聪明的做法是把脑袋放空,只注意自己的脚步和呼吸频率,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将收获十分不一样的快感。

  就是那种空气在腋下滑过,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的超凡感受。

  我为什么不坚持拥有这种感受?因为脑袋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想过一轮之后,意识很可能带动着身体,停留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缓速状态。

  有句朋友圈鸡汤:人如果在自己舒服的地方待太久,就等于死了一样。想到这一点,我又赶紧多跑了两步。七八公里时最容易做几下冲刺,就像垂死的病人在挣扎。

  每次我都预计跑10公里,但几乎每次都难以足量。跑到9公里的时候,身体好像忽然发出“就这样吧,散步回去吧”的信号。一旦停下来,整个人的感觉就好像穿越了两百年,又成了清朝时松江乡下的农妇,忙完一天的农活儿,收工回家。

  据说在汽车发明之前,人类从来不会专门去做运动,每天长途跋涉就是最好的锻炼。

  在散步回去的短短1公里中间,我的确什么都不想,没有任何烦恼,只有运动后的疲累在周身慢慢蒸腾。这提醒我,嗨,你跟你的肉体密不可分,像保养机器一样,肉体也需要经常活动活动。

  跑步,是一次我跟身体的对话——在那短暂的1个小时里,我跟它亲密无间,听凭它发出任何指令,这感觉真是太妙了。

  张恒:偶尔去陌生世界跑一跑

  我很功利。原本跑步就是为了减肥,结果3年过去,依然很肥,但没想到,却从跑步里得到了另一种好处。

  其实我也曾瘦下来过。2012年夏天开始跑步,那半年,我的体重从100公斤直降到79公斤,把我姥姥和我妈心疼坏了,回老家那几天 一直给我大鱼大肉地补。如果坚持跑步的话,是不用为难自己的胃口的,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但问题就在于,那年北京马拉松后,跑完半马,我便完成使命一般,懈怠了。

  但有个习惯还是保留下来了。跑步最频繁的那段时间,我的路线从来不固定。有时候在小区里,有时候也会跑到附近环境更好的地方。作为双子座,我从来都是喜新厌旧的,在小区里转圈转烦了,便直接拐出去,往北跑,大概两公里后,会遇到一个丁字路口。若往东转,会经过一片果园,被篱笆围着。但是那簇绿色是围不住的,它们争先恐后地涌出来,清凉双眼。果实熟了,看着更是诱人。若我从丁字路口往西,再跑出500米左右,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比我家附近的那个大得多,蔬菜瓜果品种也更丰富,而且还有活鱼和活虾卖。到了春天,妻子尤其喜欢那里的皮皮虾。“五一”前后,各种海鲜更是肥美。那时,我再往前跑上两三公里,便会折返,到菜市场买上两斤,再一路乐颠颠地跑回家。

  跑步之前,我除了上班和去超市的两条线路,对周遭环境几乎一无所知。我不知道农贸市场往西有一个花卉市场,一盆盆颜色各异的花摆在路边,等待主顾光临;我也不知道,小区往东再往南,有一个安静的村子,村边还有一些未被征去的土地,有村民在田里劳动。道路两旁的墙上,种了很多爬墙虎,手掌般的叶子完全遮蔽了土灰砖石的墙面。

  我也不会知道村子里有一所小学,每到早上7点多,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地结伴去上学。这些孩子平时大概很少见到会跑步的大型动物,听到身后愈来愈近的脚步声,会惊慌地猛回头察看。看到是一个满头大汗的胖子,才放心扭过头去。跑步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追逐打闹,每天怎么也得跑上几次吧。但他们哪里知道,长成如我一般的怪叔叔后,这从小就学会的能力,会逐渐丧失呢。

  跑步不再是一项单纯的运动,而是成了我扩展视野、发现陌生世界的一个途径。古人劝学说,行万里路。确实如此,许多见识都是通过腿和脚来发现的。

  这个习惯还被我发展为出差的必备活动。每次出差,收拾东西时,跑鞋和跑步服装是绝对不会少的。哪怕行程再紧张,我也要抽一个小时去跑一跑。早晨起来,我绕着上海体育场跑了两圈,混进当地跑者的队伍里,有那么一瞬,觉得自己在这座城市生活很久了。

  在云南省广南县,我早上6点从酒店出发。路上人少车稀,只有早起的鸟儿在找虫子,还有蟋蟀在唱歌。司晨的公鸡扯着嗓子叫早,却怎么也叫不醒睡着的人们。这座城市的闹钟定在了6点半,时间一到,街上的人忽然多了起来,先是背书包的小学生,后来是卖早点的,以及各种背着筐的、骑着车的市民。我拐进一个小巷子,在里面彻底迷失,这才发现,刻板单调的现代文明正在无声地对缺乏秩序的传统城市进行攻伐,但散漫惯了的人们总不是那么容易屈服,依然我行我素地自发生长,有蛙鸣为其助威,有蛐蛐和小鸟为其鸣唱。也许这些最终都是徒劳,但庆幸的是,我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到了这里,并在巷子里留下了汗水和脚步。

  跑步的时候,孤身一人,一来可以体味到喧闹社会里丢失许久的孤独感,同时,又因为这种孤独,耳聪目明,思路也敏捷起来。每有所见,便会生出新的感想。我曾一度在朋友圈里宣称,我要写一本书出来,书名都想好了:《当我跑步时脑子却在跑火车》。有个出版社的朋友似有兴趣,鼓动我写下来,只是,懒惰终于又占了上风。我跑步渐少,体重又恢复到90公斤,终于彻底对自己的体型自暴自弃。

  只是,偶尔去陌生世界跑一跑的习惯还保留着——就像一只狗儿一样,为自己行走过的乡村、城市,留下一个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标记。

  汪冰:跑步可以让人变得专注

  这真是一个奔跑的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朋友圈,每天都被各种形状的跑步路线和排名刷屏。在社交圈晒跑或者在跑步群里签到,让运动成为一种社交行为,当跑步可以晒,它就有了自拍的某些特性,除了炫出你自己的好成绩,也是朋友圈中一次没有硝烟的竞赛,你追我赶不亦乐乎。

  对任何一项运动来说,坚持总是最难的事情,而帮助自己坚持下来的最好办法有两个:第一,让它变得有趣;第二,让它变得有伴儿。“装备党”从各种高科技的运动手环、又酷又炫的跑鞋和跑服中,找到额外的兴奋和满足,而热衷社交的人则可以通过约跑的方式和朋友边跑边聊。采取这些方式的目的在于,让跑步这件事不再那么单调和枯燥,甚至身处异地的两个人也可以通过APP交换运动时的心率数据。

  有人戏称,现在比春运抢票还难的就是马拉松的参赛名额。2014年北京马拉松的3万个名额一天内就被抢光。仔细追究,大部分时候,某一种风潮的流行都离不开名人的推波助澜,比如前一阵子风头正劲的平板支撑,正是由于各种成功人士的加入而引发热烈的围观和模仿。同样的,不少成功人士前赴后继地加入跑步大军,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这是一种成功者的生活方式——当什么东西和精英生活建立了联系,想不火都不行。同时,好身型和充沛的精力似乎也在成为新一代精英范儿的标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推动人们全方位地让自己变得强大,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应对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的方式。

  当然,跑步不只是为了给别人看。凡是有跑步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运动能带来“跑步者的愉悦感”(runner's high),这是因为运动促进脑内内啡肽的释放。这种内源性的类吗啡物质可以带来愉悦感,这也是很多人对跑步上瘾的重要原因。当然,只跑几十步是不会有这个效果的,内啡肽分泌的前提是要达到一定时间、连续的中等及以上程度的运动量。

  很多人会对跑步上瘾,因为他们享受跑步后放松愉悦的感觉。很多研究也表明,跑步可以降低抑郁情绪,对大脑如陀螺一般高速旋转的现代人来说,即使他们的身体停下来,头脑也休息不了,所以还不如让身体忙起来,精神才能放松下来。所以有的时候,周末昏睡两天依旧无精打采,但是户外运动一会儿你就会神采奕奕。

  有人把跑步当成社交,也有人偏爱独自奔跑。在作家村上春树笔下,跑步就是一个人的修行,他觉得跑步的时候不需要与任何人交谈,也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欣赏风景或者感知自己便可,这样一段沉默的时光对一个喜欢观察思考生活的人来说,想必是对身心最好的充电。

  对每日穿梭于现实或虚拟社交网络之中的现代人来说,独处的时间可能是一天中最奢侈的时光。这是一个信息急速扩张的时代,可是信息消费的其实是人的注意力——信息越多,注意力越分散,我们就越是无法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也会越来越肤浅。而跑步可以让人变得专注,回到身体,回到生命的本质,找回生命的掌控感。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是很多跑友的偶像。小时候他为了躲避欺负而奔跑,后来又因为跑得快进入了大学橄榄球队,之后又跑着从战火中救出战友,再后来他穿越美国大陆的奔跑成为全国关注的话题,而他的身后也渐渐有了一群追随者。智商75的阿甘从不思考跑的意义,跑步就是跑步。这似乎道破了事情的本质——真正的乐趣在于奔跑的过程,终点与成绩不过是目标,眼里只有目标的人永远看不见路上的风景。人生其实也如同跑步,不过是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一段路,只关注终点必然会错过每一天的精彩。

  在一次采访中,村上春树被问及时年59岁的他还打算跑多久马拉松。他说,打算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刻上一行字:至少他是跑完而不是走完的。

  蒋肖斌:互联网是另一条跑道

  “从大环境的角度来看,是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了。随着教育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对健康、生活、环境等问题会更加关注。10年前,日本、美国也经历过这个阶段,而跑步是一种最基础的运动形式,是一项全民运动。”运动健康类手机应用“乐动力”CEO刘超说。

  “乐动力”于2013年上线,在刘超的观察中,跑步热潮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其中一个推手就是马拉松赛事,平均下来几乎每周一次。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只办了13场马拉松,差不多每月一次;2011年,22场;2012年,32场;2013年,45场;2014年,51场,共有超过90万人次参与。

  别看赛事多,报名却并不容易。2014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半程项目采用抽签方式分配参赛名额,中签率仅为14.2%;11月举行的上海马拉松比赛,1.8万个名额在几小时内被一抢而空,甚至有人在网上高价转让参赛名额。

  除此之外,体育用品公司也在推波助澜。“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国内品牌,都把跑步装备作为推广重点。”刘超说,“前些年他们主要推篮球装备,因为姚明去了NBA之后,带动了国内对篮球运动的热情。篮球普及之后,体育用品公司就需要推动一个新的运动形式,吸引原来没有覆盖到的人群。跑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既没有太严格的场地要求,对身体健康的改善也很明显。跑步在欧美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他们认为在中国也能火,所以在很多城市赞助了跑步运动。”

  在互联网时代,跑步也有了互联网色彩。刘超透露,目前“乐动力”的用户数量是几千万,其中十分之一为活跃用户。他认为,互联网在跑步中主要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提供了实用工具,以前只能去操场跑圈才能知道自己跑了多少米,现在手机应用能记录跑步的轨迹和距离;二是让信息传递更加高效并形成潮流,原来我们不可能见人就说“嘿,我今天跑步去了”,但现在可以通过晒到朋友圈的方式不露声色地“炫耀”。

  对年轻人来说,跑步显然不仅仅是健身那么单纯的事情。“除了锻炼,中国人把跑步当成一种社交手段,首先在城市白领中兴起,也有人称之为中产阶层的运动。”刘超说。

  今年3月1日,北京还是冬天的模样。一群年轻人正在参加“光猪跑”——只穿运动内衣,在2摄氏度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以人体彩绘、cosplay等各种奇异的造型跑步。

  类似的跑步派对还有很多。比如彩色跑(the color run),参赛者以被泼一身无毒无害易清洗的彩粉为乐,比赛没有名次,不设时限,只有两个规则,一是要穿白色衣服来比赛,二是以最炫的色彩冲过终点。再比如超级英雄跑,大家都要穿着电影《复仇者联盟》里人物的衣服跑步,于是你会看见超人、钢铁侠、黑寡妇……

  “无论如何,跑步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以前早上8点前到公园,没有50岁以下的人,现在年轻人终于有意识地锻炼身体了。这对社会来说是非常正面的事情,会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大概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身为CEO的刘超,特别鼓励自己的员工每天下午三四点翘班去跑步,跑得多还会有奖励。

  韩晓晨:乐跑何以成潮

  为什么会有人爱上跑步?资深的“乐跑族”表示:能问出这种问题,你大概没体验过“跑步者高潮”!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一些人在经历长距离的奔跑后,会体验到某种奇妙的轻松和欣快感。在此之前,你会感到强烈的疲惫和沉重,就像负重登山一般,而一旦这种欣快感到来,便会觉得步伐和呼吸反而变得更轻松,仿佛置身山顶,可以继续一路跑下去。

  人们对这种欣快感的来源一度充满想象,直到2008年,德国伯恩大学研究者亨宁·贝克尔及其团队才通过对长跑者进行正电子成像扫描发现,这种欣快感来自大脑垂体分泌的内啡肽。

  内啡肽是一种化学性质类似吗啡的神经递质,具有提神、缓解疼痛的功效。当我们持续奔跑,使得由此导致的生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内啡肽的释放就会增加,使长途奔袭迎来状态的拐点。亨宁的研究打开了从神经递质角度探索“跑步者高潮”的大门。后来的一些研究者陆续发现,跑步时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物质也参与促成了这种欣快感的形成。

  “跑步者高潮”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应激反应。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来,这种机制的存在使得人类可以超越疲惫而长距离追逐猎物或逃避危险。而在今天,它最可贵的作用则是成为“乐跑族”的激励机制或是追求目标,使跑步继续下去。

  美国纪实文学《天生就会跑》的作者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在描述自己坚持跑步的成果时,认为跑步舒缓情绪的作用堪比冥想——的确,在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帮助下,跑步成为都市人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途径。在西方,有计划有规律的跑步作为一项行为干预措施,在抑郁症和各类成瘾行为的治疗中收效显著。一些服用抗抑郁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在开始按部就班的跑步后,也能够获得明显的情绪改善。

  对于健康人群,跑步同样显示了积极的影响。早在1991年,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者苏特·E等人已经发现,慢跑能明显改善久坐办公室的中年白领的情绪状态。研究者将实验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4个月里每周慢跑两小时,另一组作为对照。4个月后,轮到对照组的被试开始为期4个月的慢跑。研究进行8个月后,研究者对两组被试进行了测验,并在研究进展一年时请他们填写了问卷。

  结果显示,在排除实验组之间运动方案差异的影响后,4个月的慢跑都对被试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男性被试的“愤怒”情绪得到了缓解,女性被试的情绪“镇定”程度则得以提升,所有被试的抑郁水平都显著降低,而女性情绪提升的程度则与其慢跑的里程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坚持每周有规律地跑上10至15公里可以缓冲季节交替造成的情绪波动,有助于降低因冬季降临导致的抑郁发生率。正如美国跑步运动专家杰萨林·卡明斯所说:“跑步在塑造我们身体的同时,也在塑造我们的心灵。”

  作为最为原始和简单的运动方式,跑步在过去的很多年间,一直属于孤独者的修炼,一副耳机,一段音乐,就可以开始一段行程。但也在一些特别的时期或情境下,奔跑会成为一种轰轰烈烈的集体活动。

  克里斯托弗在《天生就会跑》中梳理了美国长距离耐力跑运动的兴衰起落,发现美国民众的三次集体“乐跑”都发生在社会生活面临某种危机的时刻:第一次是在大萧条时代,第二次是在美国刚刚经历越战、冷战和种族暴乱的上世纪70年代,还有一次则是在“9·11”过后一年。克里斯托弗认为,跑步热潮的起落也许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人类心理存在着某种开关机制,“意识到危机来临时,就会激活最原始的本能”。毕竟,跑步承载了人类逃避危险和追求快感的复合需求,并在释放压力方面效果显著。

  在新一轮的跑步潮中,科技无疑显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社交媒体和健身软件的勃兴令跑步变成可以分享的社交活动,跑步者的队伍在朋友圈的影响下迅速扩大。朋友之间可以彼此监督跑步计划的落实,陌生人可以在共同的跑步活动中建立联系,“乐跑族”成为一种积极的身份认同,“晒跑图”也成为健康生活的标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和健身软件的持续更新,我们身边的乐跑族还会越来越多。

文章关键词: 跑步城市奔跑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河北牺牲警官之子目睹母亲坠楼身亡
  • 体育巴萨涉嫌踢假球被查 恐被剥夺西甲冠军
  • 娱乐主持人边策疑涉毒坠亡 身旁有冰毒2包
  • 财经CPI跌出宽松空间 6月降准预期升温
  • 科技中概股密集私有化:难敌A股高估值诱惑
  • 博客亲历者爆料:我曾经两次替别人高考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就业红绿牌专业 高考查分 往年分数线
  • 育儿四年级男生暴打女老师 小心暴力教育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