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纵横祁连山——山丹马

铁骑纵横祁连山——山丹马
2020年03月06日 14:53 新浪体育
山丹马群 山丹马群

  山丹马来自于甘肃山丹马场草原(旧称大马营草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产马区之一。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北击匈奴,南逐羌人,至焉支祁连山间,打通河西走廊,自那时起,大马营草滩便成为汉朝官牧地。此后历代都在此地养马。1934年以其故址上设立山丹军牧场,场内原有马匹都属于祁连山区草原的地方马种,存栏量在8000余匹左右,平均身高130cm以上。这些马曾引入伊犁马、岔口驿马、大通马、河曲马的血液,但体型仍不够理想。1939年,山丹军牧场从新疆伊犁引进种公马、基础母马200多匹,参与杂交改良场内原有马种。并于1947年短暂引入少数摩根马进行改良,但是效果不明显。建国后,军牧场采用人工授精方式,大规模引入顿河马公马进行杂交,产生一代杂种。一代杂种马平均体高较本地马提高8cm,矫正了本地马水平短颈、肩短而立、尻尖斜、肢势外弧等缺点,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有所降低。二、三代杂种马适应性下降尤为显著。

  1961年10月成立山丹马育种委员会。1962年全军军马选种会议提出军马选种的“五项标准”:能驮100kg在山区持续行军;驮挽乘兼用,以驮为主,专乘专挽适当发展;适应中国的饲养条件;持久力强;成本较低。自1963年起,军牧场开始有计划的选用本地优秀种公吗回交一代杂交母马,或用一代杂种优秀公马配本地母马,以培育符合标准的军用马品种。1971年11月,西北军马局召开军马工作会议,制定了山丹马育种计划。按照该计划,从1972年开始对已达到育种目标的一部分优秀杂种马采用非亲缘同质选配法进行横交。1980年开始品系繁育,通过选种选配,建立核心群,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马匹质量,稳定其遗传性能,解决回交、横交阶段遗留的尻、腰及后肢发育不足等问题。1984年7月通过鉴定验收,确定为适合我国军需民用的、以驮为主的军马新品种,并定名为“山丹马”。1985年荣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山丹马体质干燥,公马粗糙结实型占50%左右,母马粗糙结实型占36.6%,体格中等大,躯干粗壮,体型方正,结构均匀,气质灵敏,性格温驯。头型较轻为直头,额宽;眼中等大;耳小,两耳间距较宽;鼻孔大。颈长中等,较倾斜,颈础不高,颈肩结合较好。鬐甲明显。胸宽而深,肋拱圆,腹部充实而不下垂,背腰平直,腰较短,尻较宽、稍斜。肩稍长而斜,四肢干燥,中等长,肢势端正。后肢轻度外向,关节强大,肌腱明显。蹄大小适中,蹄质坚实。

  毛色以骝毛为主,其次为黑毛和栗毛,少数马头部和四肢下部有白章。

  山丹马能耐劳持久,驮力、挽力、速力和爬山越野能力均较为突出,许多马天生善走对侧步或伸长快步,平稳而快速,可长途行走。

  作为乘挽驮兼用型军马品种,山丹马乘挽皆宜,驮运性能良好,持久力强,耐粗饲,但遗传性能仍不稳定,外形尚存一定的缺陷。在加强本品种选育的同时,也需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在科学论证后生产符合新时期育种目标的山丹马,并进行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文章内容来源于:龙之媒马文化)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