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新浪体育 #人物 #足球深度策划
不到一个月前,前国脚李明之子李嗣镕签约荷甲队伍海牙俱乐部,让全网沸腾了。
除了足球因素,更多却是因为他俊朗的外表。
上热搜,出圈,李嗣镕让一众少女一见倾心,甚至愿意为他爱上足球。
爱屋及乌。
很多人因为喜欢李嗣镕的颜值,而开始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但他们忽略了,签约海外俱乐部,在异国他乡的李嗣镕是如何走过这6年的。
相比容颜,李嗣镕更值得被关注的,应该是他在成长之路上的不懈努力。
01“攻陷”
在母亲张冬梅看来,儿子李嗣镕的成名比她期待的时间点起码早了5、6年。
李嗣镕是她的第二个孩子。
2002年,米卢带队进入了韩日世界杯,但是在预选赛中担当主力的丈夫李明,却在前往韩国前落选了,成为了世界杯名单之外的第24人。
李嗣镕就出生于李明落选世界杯参赛名单一年之后,夫妻俩给他起了个小名——聪聪。
儿子直到8岁才开始接触足球。
在张冬梅的心中,原本不想让他子承父业。
少时的李嗣镕与父亲李明
“他爸爸踢球那会儿我就不敢看比赛,一下头撞破了,一下又哪里受伤了,真不想再经历一次这种煎熬的过程。”
李明的嘴上没明说,但心里对儿子踢球还是有些许期待,他对妻子说:“要不你就让儿子去试一试,他真的想踢,咱再说。”
彼时,老女足队员张岩在大连开设了一个青训班,夫妻俩就决定带着儿子去试试。
第一堂课测试跑步,李嗣镕在一批孩子中跑得有模有样,很是显眼。那一刻,张冬梅认定了这是基因的遗传,终于点了头。
聪聪从小就长得可爱俏皮,双眼皮下的眼睛水汪汪的。李明与张冬梅的朋友们常喜欢逗他,要和他拍照留念,大家嘴上说着:“以后聪聪踢球要出名,咱们得提前和他照相。”
1月27日,作为荷兰海牙足球俱乐部青训体系中培养出的第一位合格中国球员,李嗣镕正式与俱乐部签约。
这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晚餐时,李嗣镕对妈妈说:“我看俱乐部已经官宣了,我也在微博上发一下吧!”张冬梅点头赞同。
北京时间1月28日凌晨5点13分,李嗣镕更新了微博,没有任何文字,两颗爱心,配上两张图。
一张是自己签约时的单人照片,另一张是一家四口拿着属于李嗣镕的球衣合影。
发完微博,他便走回卧室,没过多久就睡着了。
睡梦中,神奇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李嗣镕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睡着的这几个小时里,有关他长相的话题,在几千公里外的国内网络上发酵,成功“破圈”。
张冬梅记得,海牙当地时间28日早上,儿子急匆匆地敲开了她的房门,用并不精准的中文词语描述着:“妈妈,我的微博好像被攻陷了。”
13岁从大连来到荷兰海牙,5年多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已经改变了李嗣镕的语言模式,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掌握三国语言,除了汉语之外,还有英语与荷兰语。
在俱乐部,李嗣镕和队友交流是用荷兰语,与朋友用英语沟通,在家和父母说中文。
和姐姐有时候想不出合适的中文词语表达时,也用英语交流。
李嗣镕不知国内时下的流行语,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他会反问,“信仰”、“C位”是什么意思,自然也就不了解“上热搜”这个词究竟是啥意思。
对于自己这次“上热搜”事件,还是姐姐给他和母亲做的科普。
成名给李嗣镕带来的影响呈现出“蝴蝶效应”。微博上开始有关于李嗣镕的“超话”,媒体也开始一波波约采访。
就连海牙当地华人社团,也被他的人气吸引而来,在训练结束后邀请他用了十几分钟录制新春祝福。
张冬梅感受不到国内粉丝对新晋“小鲜肉”的追捧,直到那天丈夫李明和朋友都在慨叹这件事情的不可思议,她才隐约感知儿子似乎真的出名了。
“上热搜”完全在她意料之外,她承认此前自己偶尔也曾幻想过,儿子未来踢球小有成就,像他父亲一样被足球迷知晓,但因为外貌被全网热议还是超出了她的理解。
“完全和足球不搭边,我都是懵地过了这一天。”
在惊愕之余,她发现“出圈”对儿子而言说不定利大于弊。
第一,他们远在国外,无法真切感受到粉丝的力量;第二,儿子也可以借此更珍惜签约机会,更在意自己的形象。
她对李嗣镕说:“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你,你可要更加努力了。”
Sam(李嗣镕英文名)从未想过,他的颜值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从小到大,他从不认为自己在“帅”的范围里,最多只是听到别人评价自己可爱。
每每听到这些赞誉,他会笑着点头,说“OK!谢谢”,“我从没把这一点当回事。”
另一方面,他也从未有过追星经历,唯一与此沾边儿的就是喜欢听一些歌手的歌曲,会关注他们发布的新歌。
一次,被他喜欢的歌手来到海牙办演唱会,他和同学约好要去现场感受一下氛围,但因为其他缘故,没能成行。
成名后,Sam会偶尔上微博,也会偶尔看看粉丝发来的私信,但因为缺乏交流经验,他不知道如何回应,也就只能作罢。
但他会看着粉丝的留言发笑,觉得他们的留言“有意思”。在他眼里,粉丝是一群可爱的陌生人,却给了他很多动力。
02 煎熬
快要到13岁的那一年,李嗣镕的父母准备带他出国,接受国外的足球理念。
当球员成了国脚、退役又当了中国两家豪门的俱乐部总经理。李明深谙足球运动员成才规律,他对妻子说:“真正能踢出来得很少。”
家中的四位老人极力劝阻李嗣镕出国,甚至为此展开了争论。
张冬梅回忆道:“几乎就是横眉冷对的态势。”
但他们还是坚持送孩子出国,也并没有抱着一条路走到底的心态。
张冬梅对聪聪说:“到了国外,就算你球踢得不够好,也可以学和足球有关的知识,可以从事有关的工作,用你的知识为中国足球贡献力量。”
就这样,一家四口开始向欧洲迁徙。
在李嗣镕10到12岁两年的时间里,李明夫妇带着他先去了西班牙,接受了几个月的训练。
但是最后却去了荷兰,之所以如此,语言的因素占据一部分原因。
因为西班牙的当地人不太会说英语,李明夫妇考虑到语言交流的不方便,最终选择了海牙。
跟着父母到处奔走,尚且年幼的李嗣镕没有太多的概念,只知道父母在为自己选择最好的学球环境。
当时,他对足球只是单纯的喜欢,并未想到哪一天要靠足球挣钱,也不会想到未来自己需要和几百个人竞争一个位置的残酷。
落地海牙,对李家四口而言等于重新安了一个家。之后,李明回国工作,留下一双儿女要靠妻子照顾。
海牙当地人文环境与国内截然不同,张冬梅需要尽快适应新的规则制度,“比如去市政厅办事,要提前预约。我的性格就很急,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着急,今天办不成就很难受。”
新家要添置各类家具,去哪里买,张冬梅也要打听清楚,路不熟,她就看着导航自己开车摸索着过去。
给李嗣镕确定学校也是重要一环。刚去海牙俱乐部梯队跟训时,他们发现教练与球员都不会说英语,互相之间都是用荷兰语交流。
这是让李嗣镕备受煎熬的一段时间,因为不能和其他人交流,他第一次对训练有了排斥感。
“我是在队中唯一一个不会说荷兰语的人,很难和其他人融入到一起。”
李嗣镕刚到海牙时正读初一,张冬梅想送儿子进荷兰本土学校,但遭到拒绝,校方的理由很简单——“他看不懂荷兰语,跟不上别人的课程。”
没办法,李嗣镕只能先去国际学校,先学会用英语交流。张冬梅庆幸的是,儿子在国内读小学时学业不俗,英语成绩很好。这为他入读国际学校打下基础。
但队里的教练告诉李嗣镕,光学会英语不行,要想留在队里,他必须也要掌握荷兰语。
因此,张冬梅聘请了一位已经退休的荷兰语老师到家里给儿子上课,一周两次。李嗣镕对语言有天赋,再加上勤学苦练,天天反复读荷兰语课文与单词。
1年之后,他已经能用荷兰语打破他与队伍之间的语言障碍,“基本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李嗣镕如是说道。
除此之外,李嗣镕认为让自己融入队伍更重要的原因是实力的提升,“只要你踢得好,他们就会尊重你。”
刚到海牙的前2、3年,对李嗣镕与他母亲而言都是艰难的。张冬梅坦言,在前往海牙的前几年,全家都是在压力下度过的。
“有生活方面的压力,也担心Sam会被淘汰。”李嗣镕的姐姐也无私地助力弟弟实现理想,“女儿为Sam‘牺牲’了很多自己的目标。”
来到海牙的第一年,李嗣镕因为实力不达标,没能在队伍注册成功,只能以试训选手的身份跟训。这让他无法参加正式比赛,只能在友谊赛中偶尔出场。
当时的李嗣镕觉得自己与队友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想放弃,“踢比赛没有位置,一直在板凳上坐着看完比赛,即便上场了,也不太自信。”
本应年少无忧的他,经历了最沮丧的等待,“我想过是不是怎么努力都达不到队友的高度。”
这段时间,张冬梅的生活则是单调、略显枯燥的。
家离学校远,张冬梅每天都要早起,送两个孩子上学。学校下午4点放学,李嗣镕要接着去训练,为了不让儿子迟到,张冬梅只能将女儿一起接到训练场。
儿子训练,她和女儿就在旁边陪着他。如果轮到女儿上课外辅导班的这一天,她还要在这期间接送女儿去另一个地方。
这2、3年,他们都是早出晚归,“一般早上7点起出发,晚上8点多到家,李嗣镕吃了饭没多久后也就要睡觉了。”
李嗣镕记得,5年多前自己刚来到海牙时,每天要参加2次训练,其一是球队的训练,为了追赶进度,他还要单独请教练加练。
每周还会固定前往阿姆斯特丹进行体能训练。
模糊的印象里,李嗣镕记得自己的生活填满了训练与学业,“占到了整个生活的80-90%。”
张冬梅并不担忧儿子会在轨迹固定的“三点一线”中感到孤独,“他没有时间去想其他的,我记得刚来海牙的那两年,他基本没时间看动画片什么的。”
也因为李嗣镕的勤奋,他通过一年的时间就取得了队伍的认可,得到了注册的机会。张冬梅记得那个场景,儿子跳着,兴奋地说道:“我能注册啦!”
03 职业素养
在海牙待的时间久了,李嗣镕开始逐渐适应了环境。通常,孩子交朋友的速度是最快的,最能玩在一起。
在能和队友交流后,他们就会相约一起玩玩游戏,也会在周末去海滩上踢足网球。
那段时间,Sam对足球的乐趣来源于赢球。他知道每天那些站在训练场外,手里拿着纸和笔的人是球探,要想进入更高层次踢球,这些人就像开门的钥匙。
但他从不刻意在这些球探面前表现,他只希望能和队友一起赢球。
赢球打扫更衣室时,会有一个队友带头高歌,李嗣镕也会跟着唱,一起享受那种沐浴在胜利和荣誉中的激动,这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Sam性格开朗,他在学校里也广结善缘,朋友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会相约去市中心玩。
16岁的那段时间,李嗣镕也短暂陷入过青春期叛逆的泥淖,他偶尔也会和母亲发生争执,想和同学出去吹吹风,但却遭母亲厉声制止。
久而久之,李嗣镕也放弃了与母亲的这种对抗,他知道母亲是对的,“那段时间,我年纪小,不太懂事。”
即便如此,但凡要出门,他的自持能力也是能让母亲放心的。每次和同学聚会,他都会早早回家,因为他不想影响第二天的训练;也从不抽烟和喝酒。
他对自己的交友圈非常满意,“我身边的朋友都非常成熟,我们在一起玩很理性。”他理解了中文里“人以群分”的含义。
李嗣镕所在的梯队每年都会淘汰部分队员,看着身边原本天赋不错的队友因自身原因落伍而离队,他会更珍惜自己当下所拥有的。
李嗣镕时常对自己说:“作为职业选手,如果不职业,就没有人能帮得了你。”
他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在训练中,也体现在饮食上。
李嗣镕透露,这几年,家里每天都会准备两套菜品。这是因为,在进行过俱乐部的学习后,他开始明白餐桌上的一些菜“不是运动员该吃的。”
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汲取营养,家庭的餐桌上形成了“两派”。李嗣镕自己单独吃西餐;而母亲与姐姐,仍是像以前一样吃中餐。
张冬梅为此“抱怨”道,“我都被聪聪逼得要学做西餐。”
为了不让母亲过于劳累,李嗣镕开始自己学做西餐。
沙拉、意大利面、鱼肉。他最擅长做的是当地人爱吃的卷饼,包上蔬菜与鸡肉,往嘴里一塞,很健康。
张冬梅偶尔也想换换口味,尝几口儿子做的卷饼,她会惊讶儿子的厨艺,竖起大拇指。
改变饮食结构后,效果很明显,李嗣镕在身体素质上受益匪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额外的体能加练,他也逐渐不再担心球场上凶狠的身体对抗。
“刚到海牙来的时候,我在训练时感觉身体跟不上。以前没注意饮食结构,现在注意了,马上感觉不一样。现在我的肌肉线条都是标准运动员类型的,在身体对抗上也不会输给别人。”
海牙俱乐部国际部总监季履岗透露:“一般来说,因为人种的不同,和欧洲孩子比起来,中国选手的身体发育会慢一点。
但李嗣镕的身体素质和海牙俱乐部其他选手相比并不差,甚至算好的,他的速度、爆发力都是最好的几个之一。”
如果当时选择留在国内读书,李嗣镕也许会经历中考、高考以及各种小型考试,在进入职场前等待他的是成千上百次的考验。
来到海牙踢球,他的战场转移到了球场,每一天都是筛选,都会决定他最终能否留队、晋升。
记忆中的一鳞半爪中,在刚来海牙踢球时,一支队伍里有16个小伙伴,现在和他一起与海牙俱乐部签约的只剩下了2个人。
在与好友聚会时,他并非是占据C位的那个人,但在球场上,他希望努力成为核心队员。
“留在梯队的可能性就会变大,要有竞争意识,因为大家都在竞争一个位置。”
同时,他也知道足球是团体项目,光自己做好,还不能保证胜利。
队友没表现好,球队输球了,他情绪低落,但从不会抱怨队友的失误。他会反复看几遍比赛视频,然后与教练交流一些关键点。
04 受伤
2020年,其实是对李嗣镕成长打击最重的一年。他经历了好友的离世,在3个月中做了2次手术。
张冬梅回忆,儿子做的第一个手术是小型手术,第二个对他的影响更明显,伤在了十字韧带上。
李嗣镕记得,在手术前,主刀医生对他说,他做过好多次同样类型的手术,很有把握。
李嗣镕承认,刚听到要做手术的消息时,他会不免担忧,“如果恢复不好怎么办?”那段时间,他心情跌到了谷底,也影响了家人的情绪。
好在,手术很成功。不过手术后李嗣镕需要很长一段恢复时间,他又开始担忧赶不上队伍的进度。
张冬梅宽慰他,“如果你坚定训练,就肯定能赶得上。”儿子照做了。
一年的康复训练很辛苦,李嗣镕每周都要从周一到周五都往返海牙与阿姆斯特丹之间,来回4个小时。
他在康复训练中想到要用拍视频的方式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得到了父母的赞同。
李嗣镕说,他一方面想给自己留一个回忆;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同样受伤的人看到怎样去康复。
“他想激励和他有同样受伤经历的人。”张冬梅对新浪体育说道。
这个海外足球妈妈惊喜地发现,整个康复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儿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见证了儿子的成长。
“在康复中心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作人员、运动员接触交流,这个过程让他成熟了很多,完全融入了当地的人文体系。”
她还发现了儿子的一个改变,“他现在和别人的交流接触都是西式的,一见面就一个拥抱。”
因为疫情,荷兰联赛从去年2、3月份就开始暂停,青年联赛直到现在也没有重启。李嗣镕知道队友与自己的境遇差不多,也是无球可踢。
这也让李嗣镕在康复的道路上,有了稳扎稳打的打算。
李嗣镕也对新浪体育回忆起了几天前训练的情景,“当时刚回来,也想表现,因为面对的是新的教练。我就在场上放开跑,训练后回到车上直喘气,头也疼。回到家洗完澡直接就睡着了。身体一下子没能适应,不太舒服,还会出现抽筋的情况。”
但他喜欢这种从辛苦训练中积攒力量的感觉,因为每一次训练后的瘫倒在地,都能悄然兑换成点滴的进步。
李嗣镕甚至和母亲吹牛,“妈妈,你看我一年没练,也没比队友差到哪里去。”
张冬梅听后则立马开始敲打有点飘飘然的儿子:“你别这么说,你的队友没有比赛踢已经磨得心里很难受了。你现在属于兴奋期,终于能够回到球场了。”
数据显示李嗣镕的恢复情况确实不错。
在2月21日接受新浪体育采访前,李嗣镕刚完成了一次训练的评估。训练后,父亲李明很快将数据和教练的回馈告诉了儿子。
李明的这则信息是这么写的:“Sam结束了第一次测试训练,教练评价还不错,训练认真,沟通顺畅,上升空间很大,在灵活性和对球的控制方面都做得不错。”
在电话那头,李嗣镕是笑着将这段好消息念给新浪体育听的。
张冬梅也时刻关注着儿子康复的各种数据与评估,她对新浪体育透露,Sam回队训练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从医生与康复中心两处得知的信息,Sam在康复每个阶段的评估数据都非常好,“在训练时,和队友发生碰撞已经没有问题了。”
如今,已经正式与俱乐部签约,李嗣镕所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尽快地晋升到一队,他坦言感到了一丝压力。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把自己的状态恢复到受伤前的程度。”
05 世界杯
随着李嗣镕“出圈”,一些球迷也对他的签约道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一小部分球迷认为海牙俱乐部是100%中资投入,这是否会和李嗣镕签约有一定关系?
对此,季履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海牙俱乐部确实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来踢球。但前提是,俱乐部股东在技术层面不会给球队下命令,说必须要让谁谁谁出场,这在足球行业里行不通,荷兰人也不会接受这种方式。”
“李嗣镕在海牙俱乐部这几年的表现也让荷兰人看到,中国选手能踢好球,不比国外选手差,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他们也愿意配合股东的愿景。”
事实上,在这份合约签订的两年前,李嗣镕已经与俱乐部签订过一份青训合同。这是为了防止条件好的后备人才被豪门俱乐部挖走。这也证明了李嗣镕早已在俱乐部意向名单之内。
“签订青训合同后,俱乐部会给选手生活和交通补贴,有几百元的工资,到了18岁以后,再签订职业合同,比青训工资要高,保障更好。”
在签订这份合同后,李嗣镕顺利地进入了海牙俱乐部U21名单,今年夏天这支队伍就将参加集训,之后便征战联赛。
U21联赛有8支队伍。
季履岗介绍,海牙俱乐部一队与U21队之间并没有设置预备队,也就是说,只要李嗣镕实力到达要求,就能进入一队,参加荷甲联赛。
目前来看,海牙俱乐部在荷甲联赛中处于保级区,有降级的风险。
但因为海牙是荷兰的第三大城市,而海牙是这座城市里唯一一支职业足球俱乐部队,已经拥有100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积淀。
所以,季履岗认为,“即便降级了,海牙俱乐部还是会很快地回到荷甲联赛中的。”
李明曾与季履岗谈论过儿子何时能够进入一队这个问题,他的观点是,一名足球运动员需要在球场上踢满1万个小时的比赛,才能到达成熟的水准。
李嗣镕练球时间较晚,从家长的角度,李明不希望儿子很快冒头,拔苗助长。
季履岗持相同的看法,他说:“我们俱乐部也认为李嗣镕现在年轻,实力和经验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不能说因为媒体关注、粉丝关注就让他到一队、让他踢荷甲联赛。我们希望长期培养他,好好培养他,不能着急。”
李嗣镕对此表示理解,他说:“我爸爸说,他在荷兰陪我训练那段时间,帮助他学到很多新的足球理念。他觉得每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涌现的荷兰籍球星,都是技术全面的,能在每一个联赛中站稳脚跟。”
他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待。
回到父亲李明那个职业生涯永远的痛。
李嗣镕记得,父亲落选世界杯的故事是奶奶告诉他的。后来,他搜索到了相关的新闻视频,看到了父亲在回到家乡大连机场后与家人相拥而泣。
在李嗣镕的理解里,奶奶至今对这件事情仍然耿耿于怀,倒是父亲早已释然了。
“我知道爸爸回到家第二天后就去训练,后来自费去世界杯现场看比赛。”他被父亲的精神所感动。
在此之前,李嗣镕已经对许多媒体表态,自己的目标就是以后想进国家队,参加世界杯。
新浪体育问道:“你是否想帮助父亲完成没有实现的心愿?”
他疏朗一笑,回答出人意料,但也见实诚,“这个我倒没有想过,我就是想参加世界杯。”
张冬梅在一旁也笑道,“聪聪就是这样,他有什么说什么,想法很单纯。”
(董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