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华:“海牛”归来 一个名字和一座足球城

白国华:“海牛”归来 一个名字和一座足球城
2021年05月13日 09:13 国内足球综合

  来源:白国华 公众号

  这几天去了一趟青岛。

  在广州穿着一件短袖T恤还热得满头冒汗,到了青岛以后,暑气全消,当晚青岛刮起大风,还没入夏,竟有秋意——中国地理差异之大,可见一斑。

  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条件也千差万别,走过的路也千差万别,此为“异”,每一个俱乐部,很难把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到自己头上;然而,有“异”也有“同”,无论如何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足坛城头变幻大王旗,换投资人,换名字如走马灯般,但那些能留下来的名字,背后总有相同的故事:

  第一,有钱(不管钱多钱少,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第二,有情怀(光有钱,没有情怀也是万万不行的)

  第三,有梦想(中国足球谈梦想是奢侈的,但如果没有梦想点亮,谁愿意负重前行呢?)

  至今已经有28年历史的青岛海牛(从最初的海牛、到颐中、到中能到重拾海牛的名字,青岛足球的这段历史长达28年,如无特殊情况,为了行文方便,以下一律称“海牛”),我以为同样如是:尽管名字不如上海申花、北京国安等耳熟能详,然而纵观中国足坛,能坚持近30年的俱乐部,又有多少家呢?

  此处值得有掌声——不仅为海牛鼓掌,也为青岛鼓掌,这是一个名字和一个城市的故事,28年,有高潮低谷,有人世浮沉,时光是最坏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

  你的配角,是他的主角

  1995年的成都保卫战,可以载入中国足球史册。

  那场比赛,让“保卫成都”四个字脍炙人口,打进致胜进球的姚夏成为城市英雄,成体喜极而泣的球迷画面永远定格为甲A黄金年代的经典镜头,“保卫成都”,没错,主角是成都。

  后来,也有人质疑,这是场堂而皇之的“假球”,我的老东家《足球》报总编辑严俊君提出“保卫成都”其实就是要保卫《足球》报在四川可喜的发行量,不然,凭什么一定要“保卫成都”,而不是“保卫青岛”呢?

  何故厚此而薄彼呢?

  在成都面前,青岛是“配角”,那场比赛,配角发挥得相当出色,杨为健和汤乐普的进球生生把比赛踢成了2比2,要不是姚夏的绝杀,也许那一年,陪同“辽老大”降级的不是青岛海牛而是四川全兴……

  配角,这是外界给予青岛的定位——都是足球城,但青岛是大连的配角;齐鲁德比,青岛是山东的配角;1995年,无论是足球底蕴还是经济基础,青岛都不比成都差吧?但当时的四川全兴,人气爆棚,所以保级大战,青岛还是配角……

  时光流逝至2012年5月20日,里皮在广州恒大迎来了在中国执教的首秀,对手是青岛海牛,最终凭借郜林的头球,广州恒大1比0艰难取胜。

  里皮的首秀,那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受人关注,这次上天给恒大安排的,仍然是黄金配角——青岛。

  那场比赛的赛后发布会,青岛主教练杨为健(对,就是那位在1995年成都保卫战进球的队员)点评言简意赅,有意无意地缩短客队新闻发布会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主角里皮,但是他被一名倔强的青岛女记者留住了。

  这位女记者与其说是要提问,不如说是是赞誉:面对实力如此强大的恒大,面对世界名帅里皮,平民球队青岛踢得非常棒,杨指导非常棒……

  我定睛望去,发问的同行脸型刚毅,一副黑框眼镜显得略大,短发异常精神,谈吐之间,无不透露出和球队荣誉与共的感情——心里感叹:所谓的配角,在那些喜欢他的人面前,就是绝对的主角啊!

  这位女记者叫嵇玲,跟随着青岛南征北战了多年,当然,她现在也不是足球记者了,人在北京,机缘巧合,也正是因为她的牵线,我认识了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朋友,我的第二本书《中国足球长镜头》才有机会出版,然而我跟她甚至连一面之缘都谈不上,唯一的印象也就是来自于那次提问,以及其后寥寥几次的公开场合的偶然碰到。

  在5月10日晚,青岛海牛的出征仪式上,大屏幕上嵇玲拿着相机在球场旁边拍照的照片一闪而过,青岛海牛也没有忘了这些和他们一起书写历史的人——主角也好,配角也罢,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是轻描淡写还是浓墨重彩,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逆境中咬牙坚持的猛士

  2004年,颐中集团退出,中能集团接手。

  从2004年至今,中能集团的投入超过13亿,对于中能集团而言,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然而对于水涨船高的中超而言,中能集团10多年投进的13亿,也就相当于一些大俱乐部的一年投入而已。

  俱乐部要生存,只能咬紧牙根。

  一靠卖人:这方面,广州恒大是行家。从姜宁到刘健到郑龙到邹正,青岛的四大天王悉数被广州恒大买走,甚至连新生代的钟义浩,也都是出产于青岛海牛,而北京国安的王子鸣,同样也是海牛的青训产品。

  如果兜里有钱,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当家的球星,有潜力的新星一个个卖掉,然而对于海牛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二靠造人:光卖人而不造人,终有一天会失血而死。所以尽管青岛海牛从中超跌落中甲再跌落中乙,然而论青训的实力,海牛在青岛仍然首屈一指。

  2015年以来,海牛俱乐部通过聘请外教团队与本土教练通过中西结合、体教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了“训练、竞赛、保障、文化、评估、品牌”六大培训体系,以及“以校园足球为基础,以精英梯队为提高,以职业队为龙头”的“金字塔式”人才架构,每年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为各级国家队和省市代表队输送了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300多人次,无条件、无偿代表青岛和山东参加省运会、全运会、城运会等比赛并屡获佳绩。

  在第23届山东省运会,青岛男甲代表队24名队员及4名教练员全部为海牛俱乐部输送,男乙有一半主力队员为海牛俱乐部输送;第22届省运会男甲8名队员、男乙18名球员由海牛俱乐部输送;第21届省运会男甲10名球员、男乙20名球员和4名教练员由海牛俱乐部输送;

  第24届山东省运会,海牛俱乐部向青岛代表队输送了14名球员及1名教练员,为青岛包揽甲乙组双冠做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全国青运会男甲和2020年全国学运会,青岛代表队以中能2003、2004年龄段梯队教练、队员为主要班底。

  这些数字很枯燥,总结一下:尽管青岛海牛在中超征战了9年以后降到中甲,又从中甲降到中乙,但他们在低谷之中没有考虑“停止运营”,没有考虑彻底退出,青训也一切如常——尽管年年卖人、从中超一直降到中乙,让很多青岛的球迷不满意,但是这几年中国足坛的波谲云诡,正在告诉我们:

  能够在逆境中咬牙坚持的中小俱乐部,都是猛士,他们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不然,看看江苏苏宁?

  重拾“海牛”,目标中超

  在中国足协提倡俱乐部中性名以后,“青岛中能”改名为“青岛海牛”势在必然。

  本来就是一脉相承,而“海牛”,这个从1993年就开始诞生的名字,早已经和青岛足球密不可分。

  “把职业队建设作为俱乐部的头等大事,保持健康稳定的资金投入,培育和引进高水平球员,坚持从青少年梯队到职业队统一的技术足球路线,聘请外籍专家和培育本土教练并重,将西方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本土优势相结合,围绕激情、技术、拼搏三大要素,稳固“快、灵、拼”的岛城足球风格,向科学训练和严格管理要成绩,打造一支意志、品质过硬、战术、技术过硬的运动员队伍。”这是青岛海牛制定的目标。

  在当天的出征仪式,刘国江、李应发等执教过青岛队的老帅、汤乐普、矫春本、左文清、陈刚、曲波、杨君、陆峰等在青岛队效力过的名宿,以及那么多的球迷,他们的心愿只有一个:青岛海牛尽管回到中甲行列,乃至中超行列。

  冲甲的重任,落在了主教练殷铁生身上。铁蛋知道肩上的担子重,但充满信心:“我觉得队伍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无论是俱乐部的实力,还是队伍的实力,我相信我们都应该坚定这样的目标:今年要冲甲成功。”

  而对于青岛海牛的投资人乔伟光来说,他的信念也一样:从哪里跌倒,还得从哪里爬起来,毕竟,青岛这座城市,也等着“海牛”的名字,重新回到更高的行列。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