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海证券报”)
编者按
《上证夜读》是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为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原创性、思想性、专业性、启发性、故事性、可读性,我们诚挚地面向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等财经领域的高管和专家、企业家和创业者约稿。
你创业的成败得失,你奋斗的心路历程,你创富的生动故事,你发家的财富密码,你投资的独门秘笈,你理财的成功钥匙,你的财富观、义利观、“生意经”,你信奉的人生理念,你崇尚的企业文化,你传承的家训家风……你最刻骨铭心、最难以忘怀、最给人启迪、最值得分享的典型案例、经验教训、人生感悟……以深度、锐度取胜,以角度、温度见长,既有真情实感,又有真知灼见,既发自肺腑,又直抵人心……
来稿请控制在3000字左右,如内容精彩,字数可适当放宽。倘有珍贵的资料照片或视频,可一并附上,我们将与文稿融合编发。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要素,并附上个人照片、简介(100字以内)。
来稿将择优编发,并择机结集出版。
联系人:孟老师 021-3896 7861
郭老师 021-3896 7533
邮 箱:Szyd@cnstock.com
刘世振
围棋职业七段。上海市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上海棋院院长,上海市围棋协会秘书长。6岁学棋,1990年进入上海市围棋队,1991年进入国家围棋队,后担任国家围棋队副队长一职。2008年担任上海市围棋队主教练,全面负责上海围棋各项事务。
2000年获得中国新人王赛冠军,同年击败韩国棋手获得中韩新人王对抗赛优胜,这是中国棋手首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优胜。执教期间带领队员获得多项世界大赛冠军以及全国大赛的冠军,从事围棋行业四十余年,经历了体制内到市场化的进程,也见证了中国围棋从中日对抗到中韩对抗,再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经历。
围棋
即使一生只做这一件事情,也可以拥有无限的精彩。
01
“清风”如风
棋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刻板而沉闷的,整天坐在棋盘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沉浸于方寸经纬之间。不过在机缘巧合下我们偶尔也会有“出圈”的时候。
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经商沾边的经历是在90年代末,那时我还是国家围棋队的一员。在那个拨号上网的年代,国家队里由队长邵炜刚带头,连同七位著名的年轻国手组建了“清风网”。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的围棋对弈网站,而且还有著名国手们的加持,一经上线便得到了众多棋迷关注。但一开始我并没有参与这个新兴的项目,只想着早日拿到一个全国冠军。
清风网的成立在那个年代让人眼前一亮,毕竟“现役顶尖棋手集体经商”这个话题足够吸引人,尤其是董事长邵炜刚还是现役国家围棋队的队长。于是体坛周报委托我做了一篇“清风网”的专访。没想到,这篇文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多方转载,清风网瞬间打开了知名度。于是成员们一致表决,邀请我以股东的身份加入清风网。他们给我规划的愿景是让清风网成为第一个围棋上市公司。当时我对于“上市”这个词还很陌生,只是单纯的觉得兄弟几个在一起做些事情很好玩,于是欣然“入伙”。
清风网的爆火源于我的第二篇文章,时称“龙飞虎事件”。如今看来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然而当时在社会上引发的关注与影响,却让人难以想象。事情很简单,那时我们为了网站的人气经常会去网站上面下棋,而罗洗河是最为积极的一个。那天晚上他在清风网上遇到了一个网名叫“龙飞虎”的棋友,据罗洗河说他前两盘没当回事,一边下着四国大战一边下棋,结果连输两盘,后来他打起精神,又专心下了两盘,然而还是没有赢,被对手连“砍”了四盘。把世界冠军、天才棋手罗洗河给砍了的“龙飞虎”到底是谁?当天,清风网棋友们一片沸腾。
那时体坛周报有一个清风专栏,我撰写了一篇《神秘高手大战清风网》的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引发轰动。先是被各大门户网站、论坛疯狂转载,接着国内各大报纸和媒体争相报道,央视体育频道还特地在黄金时段做了一档直播节目,现场呼唤“龙飞虎”的出现。这个热度持续了很久,包括北京青年报在内的很多报纸都是整版的报道,以至于作为“始俑作者”的我都有点懵了。各大媒体的不断轰炸让清风网名声大噪,成为了当时国内最火的围棋对弈网站,为此公司还给我增持了些股份作为奖励。我后来接受了几个媒体的采访,一位记者对我说,这篇文章有着浓烈的江湖气息。确实,那时的网络就是江湖。
清风网有一个完美的开局,但是到了中盘阶段立刻显示出了疲态。我们毕竟都是从小在围棋圈长大的,对于经营和管理的理念十分匮乏,尤其是清风网是与韩国的围棋网站合作,与韩国方面的沟通协调也不顺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围棋的成绩不理想,多次冲击世界冠军未果,一直被韩国压制。时任中国棋院院长的王汝南老师对棋手经商也并不支持,他认为年轻棋手们当下还是应该以成绩为主。对的事情终归还是需要一个对的时间,最后大家只能忍痛“弃子”,将清风网整体转让给了搜狐。虽然是低价出售,但我们每个人也算是赚到了在商业上的第一桶金。
02
想下好棋,必须得先做好人
1991年,我通过选拔进入了国家少年围棋队,与常昊、周鹤洋在同一间宿舍。常昊10岁就进入了国家队,虽然当时我与他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毕竟同属上海队,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在我们不到30岁的时候,常昊就说我们是40年的朋友了。这个梗的出处来自于吴清源大师。
上世纪90年代,吴清源大师曾在东京跟常昊还有周鹤洋下过一次两面打的对局。当时常昊和鹤洋都是20岁左右,他俩年少成名,彼时的实力已经是世界一流的水准,因此吴大师并没有把棋下完,他更多的是想感受一下中国年轻棋手的状态。下完棋之后,吴大师跟常昊和鹤洋说我们是40年的朋友,事后常昊认为大师肯定是把他和鹤洋的年龄加在一起计算了。
竞技项目的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在每年的九月前,国家队要完成一次人员调整,由国家队教练组确定方案。作为国家队的领队,华以刚老师负责与离队人员做一次沟通。所以七八月份的时候很多人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华老让你去一下他的办公室”,据说不少人听到这句话之后当场脸色惨白。后来华老似乎是知道了这个事情,在敏感的月份里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叫人去他的办公室谈话。
每年国家围棋队在开训第一天,华以刚老师都要给新老队员们上一堂课。我们那时年纪都不大,都觉得除了围棋讲座以外其他的都不重要,不过华老在围棋队有着无上的权威,只要是他讲课,台下所有人都坐得端端正正的认真听讲。除了必要的纪律之外,华老最重要的就是告知每一位队员,要想下好棋,必须得先做好人。国家队不仅是培养围棋技艺的地方,而且还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段话的感触也就越深,在国家队这近20年的时间里我不仅在围棋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3
妙手、本手、俗手
很多年以前,我和古力还有王煜辉三人陪同聂卫平老师一起爬泰山,回北京途中经过了济南,两位女记者采访聂老。其中一个问题是:您觉得什么才是好男人的标准?聂老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我这个样子的,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女孩想要嫁大款,这绝对是大俗手。”众人都被聂老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这当然是玩笑。
有人说“市场化”是“俗手”,但从各个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市场化的推进对于围棋而言绝对是一步妙手。只是体制内的单位已经习惯于本手,面对突如其来的妙手显得准备不足。中国棋院的首任院长陈祖德老师生前最为得意的两大改革举措,一个是将原来的团体锦标赛升级成了职业联赛,还有一个就是等级分制的实施。在联赛还未开始时,体制内的老牌机构有着较大的优势,比如上海、浙江和北京。上海队在第一任市长陈毅元帅的关心支持下,为上海围棋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上海是全国团体锦标赛唯一拥有两支队伍的省市区代表队,而且经常包揽冠亚军。随着1999年全国甲级联赛的开始,市场化机制引入,上海围棋纯体制内的运作开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第一届联赛开始前,上海队由于找不到赞助,主动放弃了一支队伍,将两支实力强劲的队伍合并,这对于上海围棋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经多方辗转,有两家公司各出20万冠名了上海队,但是最终只有一家公司履行了承诺,所以上海围棋队第一年的联赛经费只有可怜的20万,队里甚至只能保证常昊的出行可以坐飞机,其他队员都是坐火车前往赛地,更不用谈胜局奖金的问题了。
相比之下之前默默无闻的重庆队在市场化的机制下显得游刃有余,那时他们的当家战将古力还没有完全成长,但是重庆队连续签下了罗洗河和刘菁两名国内顶级棋手,顿时蜕变成了国内顶尖的队伍,再加上良好的队伍管理以及丰厚的待遇,重庆连续五年力压上海获得了联赛五连冠。直到2004年,上海队与上海移动的合作逐渐成熟,方才打破了重庆队的垄断,首次获得联赛冠军。
至此中国围棋彻底的进入了市场化时代,围棋培训班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扩张,很多小学、幼儿园也纷纷开设了围棋课程。各大围棋道场也应运而生,随着聂卫平围棋道场在北京正式挂牌运营,马晓春围棋道场等诸多道场纷纷入场,北京的道场鼎盛时期有十几家,彻底打破了以前想要下好棋必须得进国家队的规律。16岁就获得应氏杯冠军的范廷钰、已经获得八个世界冠军头衔的柯洁都是由道场培养出来的,当然他们最后也都进入到了国家围棋队。
在这个妙手迭出的年代里,我也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转型。2008年,上海围棋队主教练邱鑫退休,我成为了新一任的主教练,这也算是人生进入到了中盘阶段的一步本手。其实上海棋院让我转型的时候我才不到30岁,作为围棋选手而言正值当打之年,作为一名职业棋手内心还是挺想在个人成绩上再有所提升,因此也有过一段时间的犹豫。或许正因为心态上的变化,再加上道场培养的年轻棋手越来越厉害,竞技这条路越来越艰难,成绩也开始出现了下滑。于是我成为了国家队最早一个开始转型的棋手。当我确定要转型之后,心态反倒是放松了。2007年的天元赛,那时我已经开始为回上海做准备,比赛正好跟我的文化考试时间冲突,于是我在北京下完第一轮比赛,立刻赶回上海参加考试,第二天考试完了再飞回北京参加第二轮比赛。在这样的状态下居然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天元挑战权。
随着围棋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围棋选手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因此我回到上海之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后备人才的培养。此时上海的教练们都已经尝到了“市场化”这步妙手的甜头,很难再沉下心来去做培养高端人才,因为高端的培训既没有经济效益,还要花很大的精力。尤其是围棋水平高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比如目前就读于某重点中学的初二学生黄海承,他从小学开始所有课外时间都用在了围棋上面,从来不补课。不仅如此还经常请假参加训练和外出比赛,而他的数学成绩始终是全班第一。这也导致家长始终无法下定决心让他走围棋职业化的道路,像这样的例子在上海还有很多,因此在上海培养本土棋手的难度非常大。为此,我们也打破了体制内的思维,积极的与市场上优秀俱乐部展开合作。如今上海培养出的王星昊已经跻身于国内顶尖棋手的行列,女棋手唐嘉雯在第四届智力运动会上大放异彩,上海围棋队也逐渐的完成了年轻化的蜕变。
除了职业化赛事之外,上海普及性的赛事发展也是工作的重点。上海市的升段升级赛平均每月有12000人报名参加,这项赛事也是全国各个省市区最为重要的赛事。然而这项赛事一直延续着以往的传统,采取人工报名的方式,作为承办方要承担大量繁琐的工作。这项赛事是上海各大培训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给上海的围棋青少年和机构更好的提供服务的宗旨,在全国各省市区都还在延续传统模式的时候,上海率先迈出了改革的步伐。我们用网络报名系统取代了以往线下报名和收费的模式,所有流程都在网络上完成。这些现在看来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当时无论是工作量还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都超出了想象。当我们最终推广成功,并且被大家逐渐的接受,看着赛场的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还是感到非常的欣慰。疫情期间我们及时推出了在线考级以及智能考场。2020年6月,在线考级一经上线,第一次报名就突破了18000人。我们的各项改革举措很快复制到了全国,为各个省市区所效仿。如今我们在全国租金和人工最高的城市,只收取全国最低的赛事服务费,而且为参赛的小棋手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尽可能的减轻了机构和学棋孩子的负担,履行了围棋协会为百姓服务的初心。
近几年,为了响应“文化润疆”的指示精神,由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牵线,上海市围棋协会在新疆喀什地区上海援建的四个县启动了围棋进课堂的项目,让维族的孩子可以体验这项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通过这项古老的游戏对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第一所开展围棋课的学校是巴楚县新城小学,学校的校长跟我们介绍,上海援建的学校硬件条件很好,但是对于当地的学生来说软件资源还是不足,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求知欲很强,围棋作为益智类的体育项目孩子们很感兴趣。
经过两年时间,喀什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围棋氛围,举办了第一届“沪喀联动、弈棋巴楚”喀什地区青少年围棋邀请赛,这是喀什地区第一次举办全地区的围棋赛事。
04
一生所爱
AI时代围棋面临挑战
日本著名棋手藤泽秀行先生在生前经常自费组团来中国访问,某次他接受央视专访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围棋一百,我只知七八”。当时大家都觉得老先生太过谦虚。然而2017年“阿尔法Go”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围棋的认知。当我们再回想起藤泽先生的那句话时,不禁感慨大师对于围棋的参悟力。
2016年世界上最好的一款围棋软件仍然要被职业棋手让五子左右,因此当阿尔法Go挑战李世石之前,职业棋手一边倒地看好李世石,事实证明我们太缺乏对于科学的敬畏心了。当两年后柯洁再次挑战阿尔法Go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关心胜负的问题了。现在职业棋手们已经从原先的抗拒转变成了适应,而这个适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技术上的适应,如今AI已经成为了棋手训练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布局、定式或是局部的变化,我们以前的知识只能作为参考,几乎每一步棋都需要经过重新认知和学习的过程。还有就是对于环境的适应,AI揭开了职业棋手神秘的面纱。以前职业棋手讲棋,业余棋友们总是悉心倾听。而如今棋友们都拥有了“上帝视角”,在这个人人皆可做主播的年代,围棋主播也没有了门槛,只要手里有一部手机,无论自身水平多差,讲解过程中至少在技术上不会太离谱了。阿尔法Go战胜了人类棋手之后,很多人对于围棋的存在提出了疑问,我想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带给每个行业的思考吧。不过围棋终究是大多数人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如果哪天人工智能在股票领域大杀四方的话,那么股市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呢,这一天也许并不太遥远了。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人说文学是没有用的,但是我觉得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没有用处”。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史料记载,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已经有大量的围棋活动存在。在随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管是朝代的更迭,国家的战乱或是兴衰都不曾消亡。围棋文化如河水般流淌至今,在近代历史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围棋大师,无愧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作为一名职业棋手,我经常会被人问到围棋的用处,其实围棋与文学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
在我们拜聂卫平老师为师的时候,聂老师就跟我们说,聂门有一个年长他28岁的大师兄,那就是金庸先生。他说金庸先生当初拜师是行过叩拜之礼的,要比我们正式多了。在那个年代金庸先生的大作我们几乎是倒背如流,他的很多经典作品里都有围棋的元素。本来一直想要策划一次与金庸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惜由于大师兄身体原因几次都未成行。在某次西湖论坛上,金庸先生送了马云一张围棋棋谱,他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送这张棋谱的含义是希望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们要有更好的大局观,围棋有个很重要的技巧,那就是当你觉得某个地方很难下的时候,就要考虑“弃”,而不是固执的坚持。很多成年人觉得围棋对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不少企业家把围棋的哲理运用在了公司的管理中,他们觉得自己更具备全局观念,对于局部的得失会更加坦然的面对。
我的朋友在一个大型商业区开了一个机器人面馆,做一碗面只需要一分钟左右,他得意地告诉我,每天中午这台机器要做将近一千份面条,来的顾客大都是周边的白领。今年,围棋机器人也将面世,不过设计机器人的初衷是希望让喜欢围棋的人回归棋盘。如今学习围棋的青少年在家里大多使用电子产品来训练技艺,围棋机器人就是要取代鼠标,模拟人类的方式在棋盘前与孩子对弈,这是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孩子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项古老的游戏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他们在围棋中悟出更多的道理,使围棋成为他们受益终身的爱好。
不久前,96岁的日本女棋手杉内寿子八段经过五个半小时的激战,执黑战胜了20岁的横田日菜乃初段,打破了她已故的先生杉内雅男所创下的最大年龄差最高龄胜利纪录,改写了跨世纪围棋比赛的历史。杉内寿子从进入职业迄今已有八十一年,是目前世界棋坛最年长的现役棋手,这份超越年龄的毅力让人肃然起敬。AI时代,古老的围棋依然在历史长河中探索着它的潜能。
围棋,即使一生只做这一件事情,也可以拥有无限的精彩。
责编:蒋烨欢 校对:冯雯君设计:赵雁旎
审读:朱建华 监制:张晓光 签发:潘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