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强思维:围棋与生活中都能用得上的思维方式

补强思维:围棋与生活中都能用得上的思维方式
2022年09月28日 20:57 新浪体育综合

  (转自“烂柯衢州”微信公众号)

  引子

  话说几天前,我在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

  几天后我发现评论区有位重庆老哥,似乎对于我为何“不讲招法主讲思路”有亿点不理解。并在后续ta与其他人的对话中,甚至还说了一些“不太友善”的言论(后半部分就不截图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正好以这件事为例,讲一下什么是“补强思维”?

  补强思维

  话说我们平时无论是在围棋领域还是生活中,其实经常会听到/看到一些“之前没听过的说法/招法”。

  那么对于这些“我暂时不知道对不对”的观点,我们应当用怎样的思考策略,来对这些“争议内容”进行解读与分析呢(即一开始要“先往哪边想”)?

  我的建议是:“先假设ta有道理”,然后去分析其合理性,并对其进行查证(补强思维)。

  接下来我举几个例子,来示范一遍当面对“说法”以及“招法”时,思考流程分别都有哪些?

  甄别说法的思考流程

  话说我在以往有关占角的文章中,时常提到在职业比赛中↓

  黑棋第一步如果想下小目的话,只能下黑1这个小目。而若是下在了像A位这样的“其他小目”上,将会被视作失礼(当然啦,对于普通棋友们来说,就没有这个限制了)。

  那么对于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的棋友们来说,这无疑是新鲜且不知真假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可以先去思考:比如之前有没有听过类似的说法?好像听谁说过/在哪见过,黑棋第一手要下右上角的说法,但好像说的没这么细啊。

  而后我们还可以找一个合理的方式,来对这种说法进行验证。

  比如随便打开一个对弈平台。然后在直播的那些职业对局里(或者棋谱库也可以),看看有没有第一手下这个的(在那些对方真是“胡说八道”的话题中,以此截图打脸岂不美哉)?

  在思考并验证后,再拿着得出的结论去评论区与对方“掰头”(battle)也不迟。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先把对方当萌新/自己不思考的“补弱思维”。

  接下来我们同样以此事为例,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补弱思维

  话说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每次在文章中提到图中这个对弈礼仪时,一般都能在评论区看到一些“有趣地评论”。

  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知乎上写的某篇回答↓

  话说那篇回答不仅浏览量与点赞量完全不成正比,并且从问题内的排序来看,这个回答应该还收获了几十/上百脚“踩”。同时在评论区,还有许多人“喷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说对方是“喷子”。不是因为对方提出了反对意见,或是ta说得内容存在错误。而是对方的言论明显没有经过思考,全是情绪输出。从而使谈话,失去了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

  而其中最常见的说法呢,是前面各种前缀,最后以“我下了XX年围棋/业5网络X段,没听过这种说法“收尾。

  除此之外,大意为“围棋真是繁文缛节,象棋/国际象棋比赛就没这么多事”的评论也有不少。

  很明显,前者是没动脑子,直接输出情绪/第一感。而后者则是没做调查,直接用“自己想象中的象棋/国际象棋”来进行讨论。

  然而事实上,在象棋/国际象棋比赛中。同样能见到“由嘉宾下第一步开棋”,以及“局后握手”等各种对弈礼仪)。

  那么通过补强/补弱这两种方式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前者能让我们有所思考,并进行实践验证的锻炼。并且拿出论据,针对观点的“反驳”。所用词汇会不自觉地变得“相对友善”一些,从而更容易推动对话继续进行下去。

  而后者除了口嗨的快感,自身得到了什么呢?除此之外,下意识用情绪来进行的回复。也更容易携带攻击性的词汇,从而使交流变得困难/直接终止。

  具体招法的讨论

  除了说法/思路外,在围棋中也有许多对于“具体招法”的讨论/争议。

  那么接下来,我将从讨论/对局这两个角度,来继续解析补强/补弱思维。

  讨论中的补强

  比如图中这个定式,在近两年的比赛中十分常见。

  那么如果在交流中,您首次听到/看到有人说“黑棋下这个怎么样?”时。

  同样先别急着反驳,不妨先去想想:黑棋往这跳/飞是想干嘛,以及它的弱点破绽是什么?

  同时您还可以用AI摆一下,或是到某围棋网站,通过“棋型搜索”功能看看之前有没有高手这样下过?

  像这种“经过思考+验证”所做出的回复,不仅质量更高。同时在思考/查证的过程中,想必您应该也能有所收获。

  而若是用“补弱思维”,先入为主地觉得对方是在“乱下”。

  或是这形状“太歪了”,小X你对形状的理解有待提高啊(总之就是用各种方式,直接表达出一种“这有啥可讨论的啊?”的意思)。

  那么这类想法不仅极易终结话题,同时还容易导致“许多形状虽然见过,但还是始终不知道这招棋的目的是什么“… 至于ta究竟靠不靠谱,都适用于哪些场合?那就更加无从得知了…

  对局中更需要补强

  如果遇到陌生招法的场景,不是讨论而是对局中的话,那就更需要优先朝“补强”的方面进行思考了。

  比如当你准备好了“飞刀”,主动要下“大斜”时,对方却来了一步“软绵绵”的飞…

  此时同样应该先去思考:比如可以用什么相似的定式下法,来与小飞进行对比?以及我们后续有什么手段欺负黑棋等内容…

  而若是想了一会,发现白棋似乎也就托了粘而已,或是往回小尖/干脆脱先的话。

  那我们是否就得收回对黑棋小飞的轻视,重新正视它了呢?

  比如将小飞与左边大家熟悉的尖了虎相提并论,将其同样视作一种“可以考虑”的避让大斜下法呢?

  而与之相对的“补弱思维”,则是认为对方为了避开“大斜”,竟然被吓到钻到桌子底下了!

  那么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于是就很容易像图中这样。

  根据水平高低,而出现各种“一厢情愿/过分”的招法了…

  多补强,少投射

  其实“补强/补弱”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当言论/招法有多种可能性时,优先信哪种解释等。

  不过因为篇幅所限,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平时应当优先朝“补强”的方向进行思考验证,这样虽然同样也会经历各种判断失误,踩其他的坑。但同样是出现失误/失败,相较于“补弱”而言,“补强”的过程最起码还能有一些经验收获…

  与此同时,如果对于每件事都是“极度认真”的话,那人的体力精力显然是受不了的…

  因此不断优化流程,缩短所需的思考时间,并尽量平衡好“补强的程度”。我觉得这其实,同样也是人生重要一课。

  最后用一句话,来与诸君共勉:希望大家在评论区/平时与别人交流时,能尽量做到“多补强,少投射”。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