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中国日本申奥争做世界体育中心

2014年12月09日10:17   体育专栏  作者:杨华  

  在欧美发达国家深陷经济衰退泥沼,对于奥运会越来越不感冒的时候,中国和日本却在办赛力度上有增无减。北京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而日本东京抢在北京之前,荣膺亚洲第一个两次迎来奥林匹克盛会的大都会,就在东京2020年夏奥会之后,札幌又提出接手2026年冬奥会……

  日本GDP经济总量被中国超越,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的技术优势又受到韩国威胁,危机感和耻辱感如鲠在喉,东京成功申办夏奥会后,安倍晋三如释重负的用英文说道:“Japanisback!”日本政府试图摆脱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复制1964年东京奥运的振兴奇迹——推出地铁新干线,GDP超越英法德,国民收入短短六年翻了一番。

  2013年中国GDP总量已经是日本的1.8倍还多,但中国体育产值仅为3136亿元,还不到日本的一半,日本体育产值近几年维持在7000-9000亿人民币左右。体育产业被国务院列为未来挖潜的支柱产业,而体育竞赛业又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办有影响力的世界大赛也可以看做中日两大邻国博弈的真实写照。

  巴赫在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前,就曾敏锐预言,未来世界体育的中心是亚洲,相比于西亚土豪的挥金如土,东亚的组织效率和可持续性更胜一筹。由于价值取向不同,欧美不会把办奥运当做一项光荣事业,而中国与日本更讲究礼仪、秩序和国家使命,集中力量办大赛的能力是举世公认的,除了追求经济回报和形象展示,中、日也极为看重奥运提振国民情绪的作用。

  2008年北京夏奥会被欧美媒体称作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时刻(Coming-outMoment)”,而北京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则是希望发出大国崛起的最强音,冬季项目入关(山海关)将极大程度弥补中国在冰雪产业的瘸腿,同时加速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日本更是把东京奥运作为国家复兴战略,预计奥运能给日本带来300-4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以及15-20万就业岗位。在享受1964年东京奥运会遗产的50年福泽后,公共基础设施急需改造得焕然一新。而札幌申办冬奥,核心目的也是刺激北海道的经济腾飞。

  在体育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大势所趋下,中国和日本体育都存在定位偏差,中国过于强调为国争光的金牌战略,制度束缚了品牌赛事打造;而日本体育健身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的高度发达令人点赞,但竞赛水平难与欧美相提并论——日职棒号称亚洲第一体育联赛(印度板球联赛表示不服),不过距离美国四大职业联盟还相去甚远。正是因为缺乏欧冠、NFL、NBA式的王牌赛事,中国和日本对于申办重量级国际大赛的愿望较欧美更为迫切。

  根据《sportsbusinessdaily》的数据,中国最受欢迎的五个项目是篮球、足球、乒乓球、台球、网球,除了年轻人对篮球的痴迷,中央政府对足球的关怀,乒乓球作为国球的政策扶持外,李娜和丁俊晖也带动了网球热和台球热,中网、ATP上海站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办赛机制,而国际台联更是把中国看做拯救斯诺克这项夕阳运动的大救星,内地承办了5站排名赛。日本收视率最高的五个项目是棒球、花滑、马拉松、相扑、足球,日本无愧花滑、排球、站立格斗等赛事的老巢,比如排球世界杯长期固定在日本进行。

  中国和日本正在竞争未来世界体育中心,中国的优势是经济持续增长,国运昌盛绵长,但阻力是体育总局的行政干预过多,市场自由度欠佳。此外,一些贪腐官员的行为导致办赛饱受舆论质疑,2011年时任深圳市副市长的梁道行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使得深圳大运会巨亏128亿。2010年广州亚运会耗资1200亿,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也被证明是大老虎。如何让办赛流程更透明、更节俭、更高效,这是摆在面前的难题,改变民众“办赛等于劳民伤财”的偏执想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日本的体育市场潜力不及中国,但世界顶级的体育健身业、体育用品业,以及崇尚体育的国家“软实力”令他们有骄傲的资本。日本体育用品出口规模直逼美国,棒球、高尔夫产品畅销全球,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林丹签约羽毛球品牌尤尼克斯,凸显了日本体育品牌的渗透力。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中国体育用品厂商能签约日本顶级运动员或运动队,而日本品牌曾经与国乒、国羽、国家田径队都有过赞助合作。为纪念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把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定为体育节,当天全国休假、股市休市、体育场免费开放,其对全民体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奥运会意兴阑珊,中国和日本却对奥运会和体育产业的满怀期待,这已经超出了纯粹体育层面——体育的强国意义将在中国和日本办赛竞争里被充分诠释。

  大公体育特约评论员 杨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日本GDP 东京申办夏奥会 札幌2026年冬奥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