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亚运不是展望奥运的标尺

2014年10月09日14:04   体育专栏  作者:汪大昭  

  亚运会从来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才能看清对未来体坛走势有多大影响。很多“从仁川看里约”的展望都有太多的金牌情结裹挟其中。中国社会和体育领域处在改革和转型过程当中,关注整体竞争实力是必要的,只有基本保持实力,不使金牌总量大幅度下滑,才能赢得坚决实施改革的时间和环境。但是,亚运会在竞技体育格局中因其背景特殊而不能作为判断奥运会的主要依据,是多大的问题就应该当作多大的问题来对待,小题大做与大事化小都会带来危害。

  讨论亚运会向何处去,先说亚运会从何而来。上世纪50年代初,亚运会在印度新德里问世。创办亚运会并不是亚洲体育发展的需要,这与明年即将推出的欧运会有很大不同。亚洲有很多国家曾经长期处于受屈辱甚至被奴役的状态,最明显的莫过于朝鲜半岛仍在战争之中,国之不存,何谈体育!因此,各国渴望维护和平环境,促进团结、友谊和文化交流的愿望非常迫切。在经济社会亟待复苏的情况下,创办亚运会主要是为增进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而不是比比谁是竞技场上的强者。

  此后60多年,亚洲并不太平,时有局部战乱发生,亚运会的宗旨始终是追求和平发展,就像其会徽象征东方红日一样。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奥运会等世界大赛出现的抵制、拒赛等事件,多与亚洲国家有关,因而不能准确反映亚洲体育实力和竞技水平。加之仁川亚运会与篮球、排球、体操等单项世界锦标赛在时间上“撞车”,参赛队伍不得不有所取舍,无法保证都是一线队伍之间的较量。

  当今,不仅亚运会,其他区域性综合运动会的成绩和运动员表现也都不足以成为预测奥运会竞争的依据。这些运动会整体竞技水平大都不算高,即便是传统项目的冠军,也无法跟专项世界锦标赛相比。据此,亚运会是中考的说法已经不太符合今天的情况。

  “从仁川看里约”,更多是媒体凭经验和愿望做出展望,愿望没有错,但经

  验就未必靠得住了。孙杨与朴泰桓的自由泳200米之争被日本选手萩野摘去了金牌,很能说明问题。男子标枪赵庆刚投出89米15,这个成绩排在今年世界第二,赛前各家媒体均不见对此有所预测。预测是竞技体育一大魅力,大胆的预言固然可以引人关注,但必须有科学的根据,又必然与风险相连。

  亚洲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一定会反映在亚运会上,抱有争胜目的的和能参与就开心的并存于同一座平台。如果完全从竞技价值出发,不仅中日韩对亚运会兴趣不大,落后和弱小的国家更不具积极性。亚运会不是亚洲体育发展的产物,未来需要加强和维护的也不是它的竞技水平,因而不能简单用“仁川”来作“展望奥运”的标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亚运会 奥运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