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李娜的一些做派颇有微词,但当她毫无征兆地选择退役的时候(尽管商业团队之前进行了充分的铺垫,但我仍然固执的认为:她不会选择离开,而且,她依然是中国女子网球选手中再次创造经典的球员),心中还是感慨颇多。李娜关于退役的微博宣言,更像是公关团队精心炮制出来的公关文本,因为她感谢了很多人,包括她平常不太可能感谢的人,这不是李娜的方式——当然,我愿意将其理解为,她想通过这个方式,将一切归零,和全世界和解,回归到自己作为家庭女人的身份。
32岁对女运动员来说,应该属于瓜熟蒂落的退役年龄。但当李娜将于9月19日这个日子宣布退役的消息被披露之后,它在社交媒体上已经炸开了锅。从来没有一个体育明星,能如此撬动一个大国的民族情感,包括31岁的姚明宣布退役也未能如此——在我看来,也许相比姚明“天才+智慧+勤奋+个人奋斗”的更趋近于美国梦的价值输出,李娜的“独自上场+单飞模式+逆生长”的模式,更接近于中国梦的内核,也更易在最广袤的草根人群中产生共鸣。而和那些由肥皂剧和啤酒鸡翅编织的快餐文化相比,李娜更加真实,更加励志,也更具有时尚符号的意义。
逆生长——在李娜之前,中国体育界已经习惯了体操和跳水式的女运动员选拔和培育模式:袖珍+高难度+艺术美。队员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甬道,大部分成为只专注竞技缺乏对项目深刻理解的金牌收割机。等到20多岁的时候,这些被过早拔高的丫头片子们,对所从事的项目已经产生了一种厌倦感和沧桑感,也早早开始在退役的末日之路上狂奔。但接连在29岁和31岁打破由欧美人把持的大满贯制高点,李娜的“逆生长”却着实让他们震撼了一把。在她之后,同样四朵金花之一的彭帅也突破自己的心魔,在28岁“高龄”取得单打大满贯的最高成就——四强,此前这个天才少女因为一次次大满贯失利,曾被定义为“双打选手”。而越来越多的所谓老将们,开始焕发青春,开始发掘自己内心的能量,重新出发。对于那些反举国体制,歌颂个人奋斗的人而言,李娜成为某种自由思潮的引领者,甚至倒逼中国体制改革的先锋。
改良版体制——在探讨李娜成功的诸多因素,人们往往倾向于其强悍的个性,先进的打法,遵从并适应职业体系以及中国女网腾飞已近破冰临界点的大环境。但如果没有单飞(我称之为改良版举国体制),李娜充其量只是一个举国体制的破坏者(正如八十年代叛逃的胡娜),或游离于举国体制之外的自由人士(正如自学成才的袁梦),甚至干脆已经挂拍生孩子。正是当年网球中心打破坚冰,允许金花们组建脱离国家体制的“单飞模式”,以及“举国体制改良版”的奖金分配模式,才造成了金花们的相继开放。而和国内品牌、地方输入单位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职业化并不那么彻底的其他金花不同,李娜在单飞之处就构建了一个更为高效率的职业团队。在“娜之队”中,成员有着明确的分工,包括卡洛斯在内等专职技术教练,丈夫姜山身兼陪练、心理医师、后勤等于一身,德国人阿历克斯负责体能,莎拉波娃的经纪人、国际管理集团IMG的王牌经纪人麦克斯•埃森巴德则负责统筹全部。在向网球中心交出8%的奖金收入之后,李娜早已能自行选择比赛,并把训练大本营安扎到了德国慕尼黑,时间表任由自己掌控。
网球亚洲季——李娜缺乏对项目的大局观,将赞助商挂在嘴边,这是人们对她的固定印象。不过她对网球项目推动的努力确实实在的。2011年法网夺冠,她深情地感谢了CCTV,她深知这个大陆最大的传播机构为网球赛事的推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果然在这个传播平台持之以恒的播出下,自己的很多国际赛事在黄金时间播出,中国的网球迷已经近几亿。她今年澳网夺冠之战,更是创造了电视收视率和占有率的新高。而在李娜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背着球拍走进网球学校,而越来越多的WTA球员,也开始走进中国,开始了繁忙的“亚洲季”(主要是中国)参赛日程:继北京、上海、广州后,深圳和武汉也成为WTA巡回赛的举办城市,这还不包括申办WTA总决赛失败的天津。此外,无论是宿州、宁波和南京等3项12.5万美元级别的WTA赛事,还是泉州、三亚、文山等地举办的2.5万美元级的ITF女子赛事,中国的地方政府俨然找到了打造城市新名片的快速通道。由于国家对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方职能部门开始转而通过举办精品单项赛事整合资源,推动城市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只是,一窝蜂地发展WTA赛事,等组委会的商业运作,赛事推广包括明星邀约上,都提出了更加专业的要求。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