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郎平恐难救中国女排

2014年08月27日14:11   体育专栏  作者:杨华  

  世界上没有一匹这样的马,它可以驮着你逃开你自己。郎平无论多么神奇,她也无法改变中国排球的本来面目。

  30年前,遇到一位身材高挑匀称、运动素质出色的姑娘,人们会建议她去打排球;而现在,人们会劝告她做模特。时代不同了,女排再没有历史赋予的神圣感,以至于俞觉敏“断肉论”沦为了冷笑话,以至于姑娘们香港采购“血拼”被舆论狠狠吐槽。

  中国女排是举国体制的最高精神标杆,伴随一批有中国特色的讴歌式报告文学和纪录片《中国姑娘》、《三连冠》、《拼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上世纪80年代特定背景下激情迸发,所以女排被称作“国魂”——这个国家的灵魂。

  那批过分美化、过分浮夸,满满鸡汤味的体育报道,把女排装扮成“道德完人”,回过头来,人们突然发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冠军队大多数选手都加入外国籍或永久定居海外,强烈的落差让球迷有一种被欺骗的愤懑。就连德高望重的郎平,也因为女儿的美国国籍听到了风言风语。

  “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都属于投资巨大、收益惨淡的项目,足球有中超,篮球有CBA,还算是不错的激励机制,但排球市场化程度太低了,没有政府支撑,就没有生存空间。前排协主席徐利公开承认,排球联赛不是职业化联赛,一切服从行政的需要,比如给国家队和全运会让路。

  陈忠和曾悲叹中国女排“弹尽粮绝”,他表示:“我们的女排是在100多人中挑队员,其他强国是在100多支队伍中挑队员。”而俞觉敏下课时,抛下一句话:“女排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不如泰国、越南。”

  郎平是不愿意“二进宫”的,多次婉转拒绝排协邀请,推荐其他人执掌教鞭,因为她心中有数——女排的基本功有多么差,可选择的球员有多么少,不想冒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的危险。但在千呼万唤之中,郎平还是在责任感驱使下出山了,她不仅仅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名帅,还是老女排的图腾符号。

  昔日的无上荣光,使得郎平比前任蔡斌、王宝泉、俞觉敏,有更多的资本去输球,不必担心一着不慎就卷铺盖回家。但在2013年亚锦赛接连输给泰国、韩国创历史最差战绩;今年大奖赛五天两负日本之后,她的支持率和信任度也大大降低。球迷不能接受女排在亚洲都难以立足,更不能接受屡次三番被日本欺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郎平能发现问题,能认识问题,但无力解决问题,特别是当问题出在管理者,出在基层。日本的女排人口超过50万,全国小学生联赛有1000支球队参加,美国12-18年龄段比赛报名队员超过10万。而中国一线球员(加上男排)总共400多人,排球人口只有2000左右,最新一届全国中学生比赛仅700余人参与。

  赢球时,郎平是圣母玛利亚一般的存在;输球时,郎平又被描绘成“拿着200万年薪不干事的老太婆”。对于郎平,国人的感情是复杂的——1996年郎平把低谷中的中国女排带成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最高领导人的现场注视下,她指挥美国队3-2击败陈忠和麾下的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在澳门全主力输给日本二队,接着郎家军又狼狈地负于演练MB1战术的东瀛魔女,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意识、基本功全方位落后,另一方面郎平也面临质疑和拷问——日本没有好的副攻,真锅政义干脆发明类似足球“全攻全守”、篮球“跑轰”的革命式打法,为什么郎平没有因地制宜的创新呢?

  排管中心领导只管国家队这棵摇钱树,比如某地办一个精英赛,就要先交排协200万“办赛费”,女排国家队在某个训练基地拉练,也会有地方的物质优待。地方体育局只看重全运会,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官员的政绩前途。至于联赛职业化,至于青少年培养,至于教练员培训,短期看不到效果的东西就没人愿意抓。

  必须承认女排有传统沿袭,有精神支撑,少数排球人也是在默默奉献的,否则也不会有2004年雅典奥运会“回光返照”赢得金牌的逆袭。2013年女排U20、U18国家队全部赢得世锦赛冠军,涌现出MVP朱婷、袁心玥这样的超新星,可以看做上天给予郎平的馈赠,就像陈忠和赶上了“黄金一代”一样。

  关键是,仅有朱婷、袁心玥还无法弥补阵容的窟窿;待到朱婷、袁心玥等人彻底成熟,郎平和女排的合同也到期了。如果2016年里约奥运会没有成绩保障,即便她是赫赫威名的“铁榔头”,恐怕也呆不长久。

  搬出郎平是排管中心自欺欺人的手段——有郎平这尊大神在,大家就还有心气,就忘了骂排协,就可以说女排事业不倒,哪怕它早已经倒了。

  (大公体育杨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郎平 中国女排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