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旺:张继科“狼性”去哪儿了?

2014年05月12日09:35   体育专栏  作者:杨旺  

  “信不信你会上头条?”

  这是东京世乒赛男团半决赛后,国乒主帅刘国梁对张继科的一句戏言。刘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种独特的心理调节手段,来帮助弟子找回当初的狂野不驯和激情四溢。谁料成一语成谶。第二天,中国队高举斯韦思林杯和张继科郁郁寡欢的镜头,无一例外登上了各媒体的头条。

  一种所谓“团体赛恐惧症”,开始光顾这位26岁的大满贯得主,并呈现如下症候:过去三年,他三次在团体赛中连续丢分。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半决赛输给了波尔;2013年世界杯决赛,他负于中华台北小将陈建安;2014年的这次,他又输给德国二号主将奥恰洛夫。此外,他还是十年以来第一位惨遭对手横扫的男乒国手。

  赛后,不论功臣马龙还是刘国梁,都在反复强调他仍是核心,仍是值得仰仗的大将。但是,礼节性的恭维无法掩盖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当下,国家队近乎严苛的要求和自我阉割,可能会让张继科失去带头大哥的位置,甚至受到边缘化。这一点,有点类似他的2010年。

  “那时候每场球被淘汰,就没比赛可打了,心情始终处于压抑和高度紧张中。”张继科曾对我回忆。这个信奉摇滚精神,酷爱速度感的山东青年,内心深处有着极强的焦虑感和危机意识。这话总焦虑,既来自于国乒近乎残酷的竞争机制,管理手段(他曾有被国家队“退货”的经历),还源自那个执拗父亲的坚守。在意识到张继科的运动天赋之后,乒乓球业余发烧友张传铭辞去了国企的铁饭碗,毅然带着儿子走上乒乓的艰辛路。粗暴(经常打骂)、偏执(他曾记下了十几万字的训练日志),魔鬼式训练(六年时间继科只休息了六天),他和其他“鹰爸”何其相似。

  或许由于压抑,所以渴望上位;因为执拗,所以桀骜。当传说中的机会降临时,张继科选择了近乎搏命的状态:2010年,他抓住莫斯科世乒赛男团决赛王皓三秒钟的犹豫,成为中乒队史上惟一参加过男团决赛的非世界冠军成员;2011年的鹿特丹,他成为16年来首次参加世乒赛单打便夺冠的运动员;2012年,他成为伦敦奥运会单打冠军成员。叛逆→算计→渴望上位→抓住机遇→成功,张继科的成功方程式背后隐约可见林丹的影子。

  同为国球队伍的领军人物,张继科和林丹的共通之处还不止于此:他们都时尚、叛逆,都对成功充满了设计感和天才的灵感——他们赛后的庆祝动作、纹身,都会成为媒体的焦点。他们分别被投射在两个富有传奇性的名字上,即C罗和梅西。这两个绰号也构成了一种隐喻和期盼:在这个中国体育男神和巨星缺位的时代,他们理应找到自己的坐标。

  但事实是,在斩获“大满贯”之后,两人的职业履历却出现了分野:

  在羽毛球队,林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自由度。总教练李永波为他耐心打点着一切,包括他和主管教练吉新鹏产生摩擦时会安排后者离开,包括允许他适度的单飞,以及在享受两个悠长的假期后归来——一次247天,另一次八个月。结果显见,林丹的传奇表演得以延续,还顺便在赛场外诠释着自己的天才灵感:客串记者,参加综艺节目,飙车,办咖啡屋,创立服装品牌,写自传,拍写真……

  张继科呢?他必须继续面对各项严苛的制度,像新人一样接受王皓、马龙、樊振东一轮轮的挑战,而他的核心地位已经被马龙分享。因为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即便连马琳、王励勤这样的带头大哥,都必须低调、勤勉,自我要求严苛等。就连他们的恋爱,都只能处于半地下状态。他们不得以个人名义出席商业活动,一切活动都只能以团队为单元。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他们的一切都和金牌有关,和政治相捆绑。在他们每个天价的广告合同后面,往往都会有省级高官的博弈。

  “在这里,我的错误会被放大,好在我比较吃激将法。批评越大,反弹也会越大。”如今的张继科,试图为这一切辩解。但是,其中传递出的无奈情绪却很明显,他也承认,“自己已经成为所有人的靶子。”

  严酷的队规,犯错后暴风骤雨的批评,束缚了张继科天才的灵感和想象力。团队比赛中的接连告负,则让他彻底撕扯下叛逆的标签,在央视面前庄重的向全国人民道歉。等着那些充满野性和激情的撕裂球衣的动作,也被解读为对对手不尊重时,他便彻底进入到体制内的笼子里。

  于是,当“Mr张”只能收起纹身和健硕的肌肉,系上领结,穿上燕尾服,用山东郊区口音发出低沉的英文时,那些属于他的激情、叛逆、野性……开始无声无息地沦陷:沦陷在金牌的诉求中,沦陷在责任包裹的外壳里,沦陷在所谓“贵族”的血液里,沦陷在人们滔天的口水中。

  重新放逐,抑或一飞冲天,注定是无解的千千结,只能他自己才能解开。

  而我,则想起2012年对张继科的一次拍摄。

  “继科,叫起来!”摄影师说。

  “没有情绪,而且影响不好。”

  “这样更有力量啊。想象你奔驰在旷野里,做你本能的动作。”

  “好吧。”在扭捏几下后,他很快进入状态。在进行完跳挡板,跪地亲吻,撕扯球衣等程序后,一声闷骚而歇斯底里的声音在摄影棚骤然响起。

笔者与张继科笔者与张继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张继科 林丹 世乒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