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哥:“焦科维奇”还是德约科维奇

2013年10月16日11:22   体育专栏  作者:棋哥  
塞尔维亚网球巨星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网球巨星德约科维奇

  先声明:这是讲名称的翻译问题,而不是讲医疗问题的专栏。

  早在一年前,就曾在《东方体育日报》上读到朱恬老师关于“焦科维奇”与德约科维奇的稿子,那时还年轻,没太当回事。但是在今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大师赛两场决赛中,“焦科维奇”又让许多人焦头接耳、焦眉皱眼、焦唇干肺、焦思苦虑……。

  冠军“焦科维奇”名字的翻译问题,又被扯了出来,真让咱抚今追昔,又想起了当年刚发现“艾滋病”时的故事。

  那是30年前的1983年,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进入中央电视台技术部门的“小年轻”,值夜班是必须的。某日凌晨4点钟,我们从英国VISNEWS新闻社收到一条新闻,大意是“法国某研究所教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种病毒(即艾滋病毒),被确定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这种病毒的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Syndrome,简称:AIDS。

  对于这样一条轰动全世界的新闻,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组组长盛亦来先生亲自译稿,并把最主要的名称“AIDS”译成“埃兹病”,当晚《新闻联播》国际新闻播出。那年月,没有互联网,没有微博微信,等到第二天新华社通稿出来后才发现中文名称应该统一用新华社的“艾滋病”。

  那时的新闻没有先来后到,都以新华社为主,所以“艾滋病”的准确中文名称确立。

  只是“小德”太有名了,德约科维奇太能拿冠军了,CCTV-5的网球转播也不大研究新华社的通稿。最重要的是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在使用“小德”或“德约科维奇”,而不是“焦科维奇”。

  有时候让人有些奇怪,为什么新华社能把塞尔维亚网球运动员“Djokovic”译成焦科维奇?而把法国足球运动员“Djorkaeff”译成德约卡夫?

  作为一个喜欢听上海体育解说的球迷,咱曾经经历过陈天明时代、杨旭峰时代和唐蒙时代。说实在的,我还就是喜欢听唐蒙老师的“姓名全称”解说。不管是焦科维奇还是德约科维奇,在唐老师嘴里一概是“诺瓦克·XX科维奇”,而其他网球明星也会是“罗杰·费德勒”或者“拉菲尔·纳达尔”。即使名字再长一点的足球明星克洛泽,在上海也能听到“米洛斯拉夫·约瑟夫·克洛泽”头球破门的欢声。

  这种“姓名全称”的解说不会听晕,还能对上人,对上号。

  但是,当全中国80%以上的网球爱好者都叫“小德”或“德约科维奇”的时候,他们是否都需要按照新华社的译音改成“焦科维奇”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一是我“发小”好友,有天接到他的微信,问我喜不喜欢看“狭斯丕尔”的戏剧?晕了一礼拜才知道他们周家的“狭斯丕尔”就是莎士比亚,这个称谓在《鲁迅全集》中出现过。我后来发现复旦大学(复旦公学)的创始人,翻译过《天演论》的严复先生,也把莎士比亚翻译成“狭斯丕尔”。

  但是全中国的戏剧爱好者还是集体开叫——莎士比亚。

  鲁迅先生的翻译可以改,严复先生的翻译可以改,中央电视台的“埃兹病”更可以改,新华社翻译的“焦科维奇”是不是也可以改?这个问题可以切磋。

文章关键词: 德约科维奇 焦科维奇 网球 新华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