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只有一枚金牌入账 如此结果值得我们反思

2018年02月26日09:52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冬奥会昨天结束了。

  这一届的冬奥会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像1988年汉城奥运会。

  1988年之前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重新加入奥委大家庭后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一举夺得了15枚金牌,举世瞩目。

  4年后中国代表团信心满满,准备在汉城奥运会上大干一场,夺取更多金牌。但是事志愿违,从射击比赛开始,夺金点一再落空,一些本来已经计算进去的金牌都旁落,期望值急剧下降。这个时候,代表团联络新闻媒体的部门便向媒体猛烈吹风,报纸上也开始一再宣传“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

  诚然,“重在参与”是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精神之一,但是在很多时候,“更高更快更强”从来是参加奥运主旋律,当一个个项目被别人超过后,才忽然感到,“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是多么地“重要”。

  那一届奥运会,中国队只取得了5枚金牌,与期望的相差太大。这是30年前的事了。

  30年后历史重演,中国队几乎重蹈汉城奥运会覆辙。

  在4年前的索契冬奥会上,中国队夺得了3金,虽然这4年来弟兄姐妹们练得也不错,钱也花了更多,怎么着也能够再上一层楼吧。然而事与愿违,比赛已经过半,还没有一枚金牌入账,并眼见到手的金牌飞入了别人家。速滑比赛的各种摔倒,对裁判判罚的出离愤怒,也一度成了中国队舆论的主流,甚至连一向温文内向的主教练李琰也屡次表示了对判罚的不满:她承认自己的球员有犯规,但质疑裁判为什么双重超标准,对其他队员的犯规视而不见?好比学生犯错不服老师批评,张三李四也犯错,为什么只批评我一个?

  这是本届冬奥会的一段很有意思的插曲,只是这段插曲在一个时间段中几乎成了中国队和媒体舆论的主旋律。

  我无意在两个犯规者中间选边,但是犯规就是犯规,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不能因为B没有受罚,就说A也不应该被罚。

  这样的情形在足球场上也经常看到,一些犯规吃牌的球员指着球衣对裁判吼道:他拉我衣服为什么没有黄牌? 

  在这里,我特别佩服武大靖。他一路冲在前面,以连破纪录的方式夺金。他没有犯规,也没有被犯规,甚至对手想犯规也没有机会,因为到最后,对手即使想犯规都没有机会(当然这是臆想)。

  武大靖的这枚金牌,光芒四射,耀眼炫目,纯度超过9.999,真正的足金,价值连城。

  当然,这种绝对超出对手的实力是不多见的,我想说的是,与其纠缠在谁先犯规或者为什么只判我不判他,不如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少问一些为什么。

  运动场上没有为什么。如果一定要找为什么,那就问自己吧,为什么会让裁判抓住辫子?

  冬奥会终于结束了。中国队获得1金6银2铜名列奖牌榜第16位,而4年前的索契冬奥会是3金4银2铜,8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更是5金2银4铜,8年来,中国队在奖牌榜上大踏步后退。

武大靖的金牌打破了零的纪录,弥足珍贵,庆幸庆幸。

  武大靖的金牌打破了零的纪录,弥足珍贵,庆幸庆幸。

  庆幸之余,“意见者们”也少不了对某某“子”的愤怒,有的还暗示:“张家口见”。当然,这样的情绪很要不得。不仅没有了“更快更高更强”,甚至连“重在参与”都没有了。

  中国的奥运战略,向来是举国体制。然而最近的8年之举,钱花了不少(一定是更多),但却收获式微,什么原因?很值得思考。

  最后,还是要再谢一下还是武大靖,他的金牌不仅纯度高,甚至还有人说,还“救”了不少“命”呢……

  打住!

  本文来自公众号@葛爱平评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武大靖一枚金牌犯规裁判冬奥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