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旺:杨扬专访 从主席到霸道总裁

2016年07月08日17:19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短道速滑第一位中国人获得个人全能世界冠军,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位女执旗手;退役后,运营第一座市场化的专业滑冰馆,并创立帮助青少年体育教育和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的冠军基金,国际滑联125年的历史上,首位女性速滑理事。

  记者:记得您在清华大学进行过课题调研,您是如何看待目前体育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所引起的作用,尤其是冬奥会所促进的冬奥产业?

  杨扬:《体育在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是我2007年前后为清华大学公共关系课程考试写的一篇文章。具体可以参见相关论述。我这里要强调的是,2008年奥运会给了一个全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的机会。直到现在我的很多国外朋友,都认为在历届奥运会中,2008年奥运会是不可逾越的。

  另外一方面,08年之后,社会对竞技体育有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些质疑虽然有些刺耳,但作为体育人,我们必须要反思,为什么我们那么努力,获得那么多奥运金牌,而结果会是这样呢?

  中国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体育需求也在改变,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定位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可调整不是将竞技体育搁置一边,只搞群众体育,我认为竞技体育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永恒的、冠军精神激励国人、为青少年做好榜样是最有价值的。全民健身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它和竞技体育,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出台的46号文件分成两块:第一个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我作为体育人非常骄傲。体育只有这样更广泛的定位,它才更有生命力。另一块就是体育产业,它的发展一定是和体育多样化、多元化必然相关。冬奥会的大部分项目除了竞技体育,他们也是休闲娱乐项目。比如滑雪,不仅需要雪场,而且和旅游、休闲、度假相关。国外很多小镇都是因为滑雪而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中国,虽然冰雪竞技水平还有待提升,但在群众普及等方面上升很快。没有竞技,先有经济,这是冬奥会和夏季奥运会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记者:在清华大学一次活动中,您深情地回忆了当年陈孝忠老师对您的要求:抓紧时间学习,不要把学业拖的太长,尽早完成学业,早日看到你为国家做贡献,感觉你自己做得怎么样?

  杨扬:老师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我们是2002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我们有一个专门体育生的班,陈孝忠老师是班主任,也是数学教授。去年在冬奥会陈述前我还去过他家,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退休了,但见到我非常高兴,谈起整个申办冬奥会情况,包括张家口,崇礼等一些数据细节,他都非常清楚。我想,可能是我是他学生的原因。恩师的这种关注,也鞭策我丝毫不敢懈怠。

  记者:既是国际体育机构的一员,又是基层体育人,开办滑冰学校,冠军基金等,怎么看待自己的角色变化?

  杨扬:可能在很多传统人的观念里,我的角色有点奇怪:一会儿是遥不可及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一会儿又是最基层的体育工作者,开了滑冰学校,冠军基金(面向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和退役运动员)等具体工作。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会问我职务。在很多人的逻辑中,我们体制中的大部分运动员,尤其是奥运冠军层面的运动员,退役之后会在体制内谋个职位,或者是做教练。

  但在国际上,像我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实际上我现在的工作对我的国际组织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互补。国际奥委会虽然是很高的机构,但做的事情都是非常接地气。我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在参与国际奥委会中的一些议题讨论时,会提出务实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你本身的场地运营与管理、教练的工资都是商业化的,要用商业性手段保证滑冰学校平稳发展下下去?创办的飞扬冰场目前经营状况如何,我们听说它去年已经实现了融资。目前最关心的是什么?

  杨扬:我原本想在退役之后做一个滑冰学校,将自己的专业得以延续和传承。开办冰场这几年,可以说是冷暖自知。一开始确实非常苦,一边是严峻的市场考验,不管你是不是奥运冠军,工作做不到位,客户、家长就是不买你帐。

  另外一边是团队建设,作为第一座市场化运行的专业冰场,各个岗位招募时都无法找到有经验的人,只能招来了以后大家摸索着做,也难免会走些弯路。但我们还是很幸运的,通过一年多的磨合,飞扬冰场在第二年底就已经持平,第三年小有盈余。

  去年我们完成了A轮融资,但我没有去宣传,主要还是觉得把事情做好是第一位。商业阶段性的成绩只是表明我们的事业会有更大发展,未来的工作更重。要说真正值得我欣慰的是这几年我们冰上中心培养的四五百个孩子。在去年全国冬运会上,我们有一位学员进入了国家男子冰球青年队,一位女子花样滑冰选手入选了国家青年队列滑,短道也有孩子经过了全国冬运会的资格赛。这些是我最骄傲的地方。

  记者:看得出您是一个有情怀的老板。我们知道您是第一个在冰场中开短道班的,据说这对冰场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因为和花样滑冰等运行轨迹,器具安排等完全不一样。

  杨扬:我做了企业才觉得,做企业真的很了不起。首先,我们现在有五六十个员工,你要对员工负责,员工背后又有五六十个家庭。其次,在冰场有上千个孩子愿意和你一起成长,愿意把梦想放在冰面上,这些都是责任,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冰场必须全力以赴活下去,而且还要活的好,为我们的员工带去希望,为有梦想的孩子们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

  作为一个冰雪人,当然需要有这样的情怀。我们冰场是国内唯一的一个开设短道项目专场的。就像你说的,短道和其他的滑行轨迹不一样,很难和花样滑冰、冰球融合在一起训练。

  在短道速滑没有市场基础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全部由我们来投入,有时来训练的只有两三个孩子,我们也要开冰,成本非常高。我开玩笑的说,这比国家队条件还好啊,因为国家队上冰都要20多人一场冰呢。

  尤其前两年,在冰场还没盈利的情况下,每个周末冰场最忙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时段给练习短道速滑的孩子们,前半年甚至免费练习短道。我知道,只要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就会喜欢这个项目。这三年下来,我们也积累和培养了七八十不错的短道选手。我们还连续两年举行上海青少年短道国际邀请赛等青少年的短道邀请比赛,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但客观来说,对于短道专业选手培训而言,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压力。俱乐部有几个从东北来的小朋友,家长凭借对我和教练的信任来投奔我们,我们也不能收费,所有吃住行、训练等支出都是我们来承担。

  去年我们向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提出申请,希望能将俱乐部参赛纳入到竞赛体系,我前不久得到信息,全国短道比赛可以以俱乐部为单位了(原来各个地市的体育局才能参加)。我们的小朋友能参加全国比赛了,那么希望通过参赛,可以实现俱乐部的赞助,这样就可持续支持这些运动员的梦想了。

  记者:您现在在做一些滑冰普及化的教程,比如主编的“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丛书”,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做这些的事情?

  杨扬:申办冬奥会之后,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三亿人上冰雪。这三亿人中,青少年肯定是主力军。目前在一些北方城市,已经开始启动推动冰雪进校园,项目启动容易,但执行起来确实还要一个过程。

  在这方面,过去三年里,我们在上海与教委合作,在学校开展冰上体育课,目前上海有将近20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冰上体育课,每场都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因此飞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我们也开发了国内第一本冰上基础教学丛书。现在有机会将这些经验分享给更多地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作为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老板,遇到以往自己熟悉的传统思维之后你是如何处理的?

  杨扬:到现在为止,两者还在掐架。我们冰场现在是商业化运营,按理来说,每个项目都要做市场评估才决定是否做的。但就像我刚才提到短道的项目,我一看到小孩滑得好,就动心了,也不评估了,先把他们收下再说,到后来感受到俱乐部的经营压力我也没什么退路了… 因此,我不是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对于我来说,两者都不能放弃,所以要作的就是找到一个平衡点,然后坚持做下去,这几年坚持过来,现在也逐步看到希望了。

  记者:目前社会化的冰雪俱乐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你怎么看待?

  杨扬:越多的社会化的体育机构的涌现,说明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但体育不是简单的玩玩,它专业性很强的,我希望国家各个运动项目的协会能够发挥更多作用,尤其在社会化俱乐部的管理和支持方面,比如教练员的考核及资格认定、项目普及计划、规则制定、赛事的管理,等等,使社会化的体育俱乐部健康有序发展,在支持全民健身的同时,也能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

  记者: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原来意义上的体校,但又希望孩子能从体育运动中学到合作、拼搏的理念,强健体魄,是否社会体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杨扬:这个问题是很现实。我们那个年代送去体校,等于未来有了保障,至少会有份工作。但近些年来,国家转型为市场经济,运动员从原来的90%分配工作,到现在几乎超过95%的运动员要自主择业,我们也听到了一些运动员转型的困难,因此家长不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去送孩子到体校去,这也给我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带去挑战。

  另外一边,越来越多地家长也意识到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在素质教育方面,体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也正是这样,社会化体育俱乐部的涌现,为这些有体育兴趣和天赋的孩子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记者:目前有很多运动员在创业,您的冠军基金对哪些项目的标的更加看好呢?

  杨扬:现在是一个全民创业的年代,很高兴也看到很多运动员出来创业。我也是创业者之一,运动员走出这一步不容易,但运动员是敢于挑战自己的,这就是创业的基础。但毕竟从运动员转型到企业管理不容易,需要学习很多东西。

  如果可以重来,我倒是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去到企业工作两年,去学习和积累经验。另外,我还有个感受,在快速发展的当下,稳步前进反而不易,凡是不易的,一定是特别的,体育需要积累,我建议运动员们,既然我们要作一番事业,就不要太性急,专心做好事情,路会走的更远。

  记者:国家提出的让三亿人学会滑雪的宏伟蓝图,为冬季项目大众化普及提供了前提和方向。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地区的孩子(包括上海飞扬冰场小朋友),都是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这个项目的极致魅力。但在您看来,最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杨扬:配合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全国各地都有相关政策出台,也让我看到了项目发展的环境。但对我们来说,冰场经营并不是大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关键。如何培训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如何管理冰场,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记者:在产业时代,冰雪也是最适宜进行市场开发的项目,雪上的旅游,装备、培训以及冰上项目表演、赛事、培训等,但感觉现在大部分的都在喊口号。

  杨扬: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资本涌入体育产业,目前还都是买各种版权比较多,切实落在老百姓的投资并不多,大众消费的体育项目也不是很多,所以一时咱们老百姓还感受不到什么。慢慢来,有些项目需要时间,我觉得再有两三年,可能会看到不同。做基础工作,现在看不到,但后几年会发力。

   记者:看您真的是精力充沛,在您的事业版图是如何分配的呢?有想过某一天自己退居二线吗?

  杨扬:其实这两年,尤其是近些年,自己做了企业、当了母亲之后,事业一直在做减法。很多不太相关的工作,能推的就推掉,所以你很少能看到我上节目,活动也是能少就少。而且当了妈妈之后,想多点时间陪伴孩子。其实做企业也像当妈妈,你需要负你应负的责任,因此暂时还不太可能考虑退居二线。

  但不退居二线并不是要操所有的心,也没人能做到。我未来的精力更多是培养团队上。记得在去年开始申办工作之前,我对冰场的管理团队说,我要忙申办的工作了,冰场就交给你们了。结果冰场运营的不错,年轻人得以发挥和成长,这也是我放手后的意外收获吧。以前自己是当爹当妈的一个心态,什么东西都管得很细,年轻人不太能成长。去年被逼无奈,但逼出了一个好的结果。目前冰场的日常运营不用我操心了。我也可以分一点时间和精力陪陪孩子及国际组织的工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杨扬短道速滑冬奥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