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旺:专访杨扬 国际滑联百年第一女理事传奇

2016年07月06日10:19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在职业生涯中,杨扬曾定义了无数的第一:短道速滑第一位中国人获得个人全能世界冠军,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位女执旗手;退役后,运营第一座市场化的专业滑冰馆,并创立帮助青少年体育教育和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的冠军基金……

  现在也许要加上:在国际滑联125年的历史上,首位女性速滑理事。

  从高大上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理事,到最基层的冰场老板,公益组织负责人,再到朋友圈那个充满爱的目光的两个孩子妈妈,杨扬游刃有余地切换于各个角色中。她说,自己的事业这几年来一直在做减法,但还是事情很多,好在这些事情不是一下来的,是多年的积累,大多数工作已经形成体系保障,有团队和系统支持,才得以分出身来做更多的事情。本博独家专访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探寻她的家、国情怀和商业逻辑。

  第一部分:百年第一位女性理事

  记者:首先恭喜您成为国际速滑第一理事,这个荣誉对你意味着什么?从运动员到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理事首位女性成员,您是如何做好这些角色转变的?

  杨扬:退役初期,最难的是最初工作定位和自我定位,在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以后,给自己定了两个原则,1、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兴趣永远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2、做能作的事情,脚踏实地、力所能及,不能好高骛远,可以接受有难度的挑战,但不是飘在云端,而是一步一个台阶。

  工作之后,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多年运动场的经历,教会我克服困难的方法。例如以结果来倒推工作方式和方法(比赛中的战术),就像想赢一场比赛或者办成一件事情,我需要做哪方面的战术准备、哪方面的心理准备,等,摆正好心态,那么自我定位就会相对清晰,方式方法也会相对准确,事情做起来就顺利一些。当然,这个过程还是不容易做到的,但一旦经过一两次调整,后面就顺畅很多。

  虽然我前面说我会以结果来倒推工作策略,但实际上我是一个不强求结果的人,23年的比赛场上已经可以坦然面对各种结果了,我唯一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不不做,一旦做了就要尽心尽力。所以,经过了一些事情以后,做得多了,大家认可你,你的机会就会多。

  记者:这次国际滑联理事选举,您在8位候选人中以102票的得票名列第一,但第二名的票数离你也比较近,中间的过程是不是并不像我们想象中这么简单?

  杨扬:这次国际滑联理事选举,9位候选人,选出4位理事,一共115个协会,每个协会要选满四位,不可少于四位或者多于四位。我的得票数和第二位比较接近,这充分说明大家对我们前两名理事还是比较认同的。

  在两年前,自己开始有参加国际滑联理事选举的想法之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国际滑联是由三个项目组成,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投票由各个国家协会投票,很多国家速滑和花样滑冰的协会是分开的,但选理事,花样滑冰和速滑的协会都要投票。说实话,我对速滑各协会还是蛮有信心的,毕竟自己在圈内多年,大家对我都熟悉。但花样滑冰的成员却没有那么熟悉。加上过去这一年,因为申办冬奥会、及申办之后我要生小孩,因此原计划要去的年度比赛都无法成行,错失了和这些协会接触的良机。

  今年2月,孩子不到三个月的时候,我就带着宝宝参加了挪威的青奥会,还有后面的短道速滑韩国世锦赛、花样滑冰美国世锦赛。原本担心这两年没有露面,大家会觉得唐突和陌生,但结果因为带着小宝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在克罗地亚国际滑联大会上,好多花样滑冰的人都问我,你的宝贝有带过来吗?

  在竞选策略上,我想自己是奥运冠军,专业性大家都不会质疑,但当一名理事,是不能光懂专业的,还要对国际组织工作方式、项目发展、市场、宣传等都要熟悉。因此我要有机会将自己的国际组织工作经历和对项目发展、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一些个人阐述。在出发克罗地亚前,我写了份竞选材料,由中国滑冰协会发给各个协会了。后来很多人见到我,都说通过那个材料,对我有了更多了解,甚至还很惊讶,因此达到了预期效果。

  记者:觉得自己能获胜最大原因是什么?

  杨扬:正如我在采访中所说,能够高票当选,离不开强大的祖国的支持,这些年中国为世界冰上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大家认可中国人的努力和贡献。另外,这次大会要求国际滑联改变的呼声很高,委员们希望有年轻的、有激情和经验的人当选,我作为运动员的背景和在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也为我提供了更好的机会。这里毕竟是我成长的地方,有好多都是二十几年以上的老朋友。

  记者:这次竞选,我们看到了很浓的中国元素,你觉得是什么方面的原因?

  杨扬:国际滑联这次选举,长春冰上基地徐讯老师竞选短道速滑的技术委员会委员成功,他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短道国际级裁判。兰立主任前些年一直在国际滑联任理事,这次也是卸任,被评为终身荣誉委员。

  但我并不觉得国际滑联中国人多,而是太少。尤其是和我们近邻日韩比,他们对国际组织还是很重视的。拿这次国际滑联选举来说,速滑方面我是理事,徐讯老师也进了短道技术委员会;但花样滑冰就完全没有中国人在技术委员会和理事里。当然,我现在是理事,每次开理事会的时候,花样和速滑是在一起的,花样滑冰除了技术层面,其他方面我也有发言权的,也可以在其中做一些协调工作。

  记者:有句老话叫朝中有人好做官。当选国际滑联理事后您将在哪些方面提出建议,更好地有利于我国的冬奥会举办?尤其是新项目的拓展?

  杨扬:在竞选国际奥委会委员、世界反兴奋剂委员会委员以及这次国际滑联理事的时候,都有记者提出类似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提法是比较狭隘的。我竞选的出发点,以及这么多国家协会投票支持我,我的责任不仅仅是维护中国运动员的权益,而是要维护所有运动员的权益,推动这个项目在世界的发展。

  作为一个有125年历史的国际体育组织,国际滑联很多现行运营机制和模式,都需要和当今的体育环境相适配。国际滑联目前也在寻求一些转变,尤其市场推广,项目发展、以及对外的沟通方面加大力度等。按照惯例,国际滑联的会议一年开三次,但今年增加了一次。新的领导班子上来之后会做一些改变,因此工作量也是不小的。

  至于你所说的新项目拓展,国际滑联这一次大会也在讨论如何将我们的项目更好的呈现给观众,其中也有新的项目、新的组合等想法,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

  记者:怎么看待目前自己在国际奥委会的位置?我觉得你在国际奥委会、体育总局和中国政府之间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杨扬:我目前虽然身兼多职,但都是在体育大家庭里面,很多工作都能相互贯通。我很幸运,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代,并有机会参与这些工作。进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组织,给我了很多锻炼,对我个人的成长给与很大的帮助。我也很珍惜这些机会,尽可能为体育、为项目多做点儿事情。

  另一方面,因为我自己不在体制内,工作上个人相对便利、灵活一些。加上因为要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意愿,因此在推动一些事情上还是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如国际奥委会的运动员职业发展项目,我作为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中间的协调人来协调此项目在中国的落地,这几年项目在中国帮助了2000多名运动员,我很欣慰。

  记者:新官上任三把火,假设有一个就职宣言是什么?有没有和主席沟通做一些什么事情,比如在中国多举行赛事,多促进一些推广的事情,多让更多中国人出现在这个机构,比如张虹等?

  杨扬:有些工作,国际滑联主席也主动跟我进行过沟通,但因为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还不方便透露。但中国人更多的出现在国际组织,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但是话语权的体现,还是中国体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我建议,有运动背景,又有热情和愿望的,是可以努力尝试的。但参加国际组织需要机遇,也需要良好的英文表达,不至于在沟通上存在障碍。希望中国运动员能抓紧学习语言、同时也要锻炼有独立见解能力,运动场外的事情也多关心一下。

  记者:在以往,国际组织和体育总局是两条线,何振梁和当时的袁伟民甚至有一些分歧,你如何看待国际组织官员如何影响甚至促进中国的体育组织。如何能在现行体制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扬:对于过往的情况我不了解也不做评论,我只能通过自己的个人感受来进行表述:体育和竞赛是很国际化的事业和平台。不管一个国家是怎样的运行体制,怎样的信仰,在奥运的赛场上,我们都共同的目标,也都在遵守同一个规则。作为来自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我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确实,因为体制、机制上的不一样,一些事情很难让双方都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好发挥作用了,用我们对两个组织的了解来协调一些工作就很有必要。关于如何能在现行体制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理解、沟通、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坚定信念非常重要,同时要多了解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和中国的运行机制,并从中找到契合点。

  并不是你带着国际奥委会的项目就一定要怎么样,也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国情来办,需要找到平衡点。我也是通过两三年的摸索,才逐渐找到感觉。另外,和相关部门沟通的时候还是要放低姿态。诚恳和诚实,是双方交流的基点。总而言之,工作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支持你和理解你,但带着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很多复杂的问题也就相应会简单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杨扬花样滑冰短道速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